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3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小乘的涅槃,另一方面也超越了凡夫人叁有的自性。因爲一般衆生耽著叁有,聲聞緣覺耽著涅槃,而佛陀既不住叁有,也不住涅槃。此處通過不住涅槃,間接也說明不會住叁有,因爲連涅槃都已經超越了,怎麼可能再住于叁有呢?因此佛陀的自性不住叁有也不住涅槃,在這樣殊勝的自性中顯現化身度化有情,這是佛陀非常殊勝的事業。

  所以“不住涅槃的自性”是第叁個階段,是講佛陀的果,通過修持自利得以圓滿。就好像攪拌大海出現了層層的烏雲,佛陀叁身自性猶如密雲一樣非常深廣,就像烏雲中飽含著雨水,在佛陀的叁身自性中也飽含了一切功德法。

  下一個階段是“普降離無我等四邊戲論妙法甘露雨”。如果雲很厚,就會降下大雨,所以在飽含一切殊勝功德法的叁身自性中也會降下妙法的甘露雨。降下的妙法甘露雨是什麼呢?“普降離無我等四邊戲論的妙法甘露雨”。佛陀出現在世間中,宣講的最殊妙、最精華的正法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此處說“離無我等”、“離開四邊戲論”。

  什麼是四邊戲論呢?四邊戲論就是指“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以後學習智慧品,會著重學習離四邊戲論的大空性的含義。一般來講是離開“我”、離開實有執著等,學空性的時候經常會提到。爲什麼此處說“離無我等”?我們在學習最了義正法的時候,不單要離開“我、有”等“有邊”的執著,而且“無我、空性”等“無邊”的執著也要離開,所以此處是以“無、我”作爲所離四邊戲論。從說離開“無、我”,也間接說明“無、我”都離開了,那麼怎麼可能還有“我”的執著存在呢?進而“人我、法我”的“有邊”自性,“無我”的“無邊”自性,“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邊的戲論都要遠離。實際上,我們分別心能夠執取的也就是這四邊,離開四邊也就息滅了心中的分別念。講空性方面的含義,初學的人不一定能夠了知得很清楚,但是隨著學習佛法的深入,總會接觸到殊勝大空性的觀點,這些觀點就是佛法核心的內容,所以我們必須要發願盡快學習這樣的教義,發願要通達空性的教義,這對我們學習正法非常必要。

  “熄衆惑火開利樂花”,講了傳法之後的作用。佛的事業如何體現的?傳法之後的作用是怎樣的?傳法之後可以“熄衆惑火”。因爲衆生相續中具足了各式各樣的煩惱,如火一般恒常炙烤著衆生,讓衆生無法得到清涼安甯。如果聽聞正法之後,息滅了貪心、嗔心、無明煩惱等,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實相,體會到清淨的快樂,所以佛說的妙法具有“熄衆惑火”的作用。如前面講的,雨降下來之後把地上的野火澆滅,可以讓地上的植物開花結果,同樣道理,學習甘露妙法之後,內心的煩惱因聽聞殊勝妙法的緣故得以息滅,就會“開利樂花”。“利”指暫時的利益,比如得到人身,得到快樂的資具等等;“樂”指究竟的快樂,所以“利”和“樂”放在一起指暫時的利益和究竟的快樂。“開利樂花”:衆生能夠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是因爲妙法的緣故,修持了妙法就可以顯現“開利樂花”這種善妙的結果。

  前面幾個階段首先是通過佛陀最初發心慈愛衆生,中間積累資糧——“發心二資海中現”,第叁個階段是佛陀成就無上佛果,即“不住涅槃自性叁身”。成佛之後一定是利益衆生的,因爲佛陀最初發心就是利益衆生而開始修持佛道的,所以,成佛之後一定要利益衆生。第叁句“普降離無我等四邊戲論妙法甘露雨”是第四個階段講法。第五個階段是成熟衆生階段,即“熄衆惑火開利樂花”。通過這五個階段來表示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佛陀最初如何發心,如何究竟利益衆生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們也要經由這樣的修行方式,最後達到利益衆生的階段。

  “淨飯王子前頂禮”,淨飯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稱爲淨飯王子,成佛之後叫釋迦牟尼佛。此處是從他成佛之前因地的名稱來表示釋迦牟尼佛本身,本體是無二無別的。還有一個意思有可能是:因爲《入菩薩行論》裏都是講菩薩的行爲,按照大乘的共同講法,淨飯王子顯現上在印度金剛座示現成佛之前,是十地菩薩的身份。爲了表示菩薩行的緣故,有可能考慮在“淨飯王子前頂禮”,後面頂禮觀世音也是菩薩,頂禮文殊也是菩薩,頂禮寂天也是菩薩,暗合了《入菩薩行論》的妙意。佛果的來源是前面的菩薩位,有了前面的菩薩位,修行圓滿之後,佛的果位肯定會獲得。所以,或許有必要契合本論《入菩薩行論》的意義,所以沒有頂禮釋迦牟尼佛,而是頂禮淨飯王子,可能也有這方面考慮。

  第二段頌詞是頂禮觀世音怙主:

  

僅以聖尊名號光,

  

傳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

  

觀音怙主前頂禮。

  此處說“僅以聖尊名號光”頂禮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通過觀世音菩薩的發願力、證悟以及殊勝的大悲心,在整個世間中普遍傳揚。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流傳非常廣,在漢地即便是很多不學習佛法的人,也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娘娘,民間流傳很多觀世音菩薩的事迹。即便是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會在內心種下究竟得度的因緣,這是因爲觀世音菩薩有這樣殊勝功德的緣故。學習《入行論》第八品時,也會講到觀世音菩薩爲了遣除衆生的怖畏,專門加持自己的名號,通過加持自己的名號度化衆生,救度衆生脫離苦難,這是刻意爲之的。這個名號和一般人的名字不一樣,它是通過大悲心、通過功德做回向、加持之後顯現出來的。此處稱爲“聖者名號光”,名號就像一種光明。光明有多種體現方式,有時我們理解的光明是電燈光、陽光,這是光的一種;有時把智慧稱作光明;此處將功德叫做光明。

  所以,依靠聖者名號的光明,不論是“傳入何者耳畔中”都有利益。人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或者傳入動物的耳畔,甚至在一些空曠的地方,有我們看不到的很多非人、中陰身等等,我們如果大聲的念誦觀世音名號,它們聽到這個名號之後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有種說法是:如果在旁生的耳邊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或者念誦六字大明咒,這個旁生不會墮惡趣。通過聽聞名號加持的緣故,依靠這樣的功德力就不會墮惡趣,有這種殊勝的講法。如果旁生聽聞都能獲得加持,人通過信心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能夠得到很強的加持力是毋庸置疑的。

  “亦能遣除心暗者”:僅僅是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能遣除內心的癡暗。當然,遣除內心的癡暗層次有所不同,關鍵在于聽者根性。有時一些衆生的根性即將要成熟了,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下子就獲得了證悟;有些衆生墮在惡趣中,聽到觀世音菩薩名號,馬上從惡趣中解脫;有些衆生正在被地震、洪水等傷害,聽到觀世音菩薩聖號、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從災難中解脫出來;有時內心很煩亂,通過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使心得以安甯;有時內心的煩惱很強盛,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讓自己的煩惱息滅。所以它的層次是很多的,有時是今生馬上得到利益,有時今生不一定馬上得益,但是因爲聽聞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緣故,在後世或再再後世中,聽聞名號的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逐漸自己的心就會變得有智慧,就會充滿大悲,開始要修道,要度化衆生。慢慢的就像我們一樣遇到了《入菩薩行論》,開始學習《入菩薩行論》的教義,心開始逐漸轉變成菩薩的心,行爲也逐漸轉變爲菩薩行了。我們要真正的去掉凡夫的身份,變成殊勝的聖者果位的菩薩,最後成佛,都是以前有一個遠因,這個遠因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個遠因、根本因,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殊勝的果位。此處主要是說觀世音菩薩,實際上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其他佛菩薩的名號,都有這樣一種殊勝的功用。了知了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之後,在“觀音怙主前頂禮”,我們在怙主觀世音菩薩面前恭恭敬敬的頂禮。

  第叁段頌詞是頂禮文殊菩薩:

  

開示寂滅我與無我戲論勝義之法理,

  

己造積業爲我所等世俗遣諸愚見暗,

  

善說抛棄自樂成辦利他淨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薩前頂禮。

  前面我們也提過,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智慧的顯現,智慧的總集。文殊菩薩顯現在世間中,一方面是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衆生,另一方面文殊菩薩也是叁世佛,早已成佛,不過是以菩薩的形象度化有緣的衆生。

  此處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頂禮呢?首先是“開示寂滅我與無我戲論勝義之法理”。佛陀的正法分爲二谛,通過二谛的方式趨入究竟實相。其中之一是勝義谛的法理,勝義的“勝”字就是殊勝的意思,也是第一的意思,所以有時叫做第一義谛,有時叫做勝義谛,都是講最究竟的含義,它不跟隨我們的所見所聞而轉變。眼根的境界、耳根的境界都不是勝義,在佛法中叫做名言、世俗,或者叫做觀現世量,這是暫時的、表象的意思。相對于暫時的表象,還有一個究竟的實相,究竟的實相就是一切萬法在顯現的當下,它的本體到底是怎樣的自性呢?通過佛陀智慧的照見,在勝義中,在究竟的本性中,它是寂滅一切的。“寂滅我與無我”的戲論,“戲論”有時候叫做邊執、執著,種種的分別念都叫戲論。上師也提到,戲論是不住于本性而向外攀求的本體。它不住于本來的無我,或究竟的實相,分別心不住于它的本性而往外攀求。比如執著“我”是一種執著,一種戲論;執著“無我”也是一種戲論。當然,“我”和“無我”二者比較起來,“我”就是一切輪回的因,一切輪回的根本。所以,如果有了“我執…

《《入菩薩行論》第0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