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35课
通过前面学习科判“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我们知道了菩提心是灭死胜甘露、除贫无尽藏和疗疾最胜药,能够成办很大的利众事业。生起菩提心之后,我们不断坚持,一定可以逐渐成办殊胜的利他事业,渐渐能和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大菩萨甚至佛陀的事业相媲美。虽然现在菩提心在我们的相续中还只是一棵嫩芽,但只要坚持不懈地保护、观修和串习,一定可以逐渐趋向圆满。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这部分内容: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彼”指菩提心。菩提心是使长久漂泊于轮回中无法获得休息的众生得到休憩的清凉妙树。颂词是比喻和意义相结合。如在世间的荒野、沙漠中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众生,纵然坐下歇息,也会被烈日暴晒,非常希望有一个乘凉之所。如果出现阴凉的树林能得以休息,感觉会格外惬意。
众生相当于在轮回荒野中长途跋涉的旅客,无始以来在六道中不间断地流转,有时投生为天人、有时投生为地狱众生、阿修罗或者人。每一世投生全是痛苦的自性,没有真实的安乐。虽然在天界、人道也有安乐,但只是变相的乐,实际上仍然是痛苦的自性。
经论中宣讲了苦苦、变苦和行苦[1]:变苦是指所谓的快乐都是变化的自性,众生的五蕴都是行苦的自性,因此我们无论投生在任何地方都会感受痛苦,都会受尽苦难的折磨。在无始轮回中,众生一直没有找到可以休息的凉荫妙树,现在通过菩提心的力量,终于可以真实地息灭种种痛苦了。在发起为利益一切有情之菩提心的当下,内心中充满喜乐。通过串习菩提心,完全可以息灭苦苦、变苦、行苦的种子。众生在轮回中漂泊,有了菩提心的加持,就可以让众生彻底从轮回中解脱,相当于找到了休息的妙树。
颂词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菩萨为众生传讲菩提心的修法,众生通过串习菩提心最终得以休息;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菩萨依靠自己的菩提心,通过回向发愿加持众生,让众生得以清凉,菩萨的菩提心就像让众生休息的大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也是能够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桥梁。众生堕在恶趣中,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可以出离。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那么他绝对不会堕恶趣。”在恶趣中的众生,虽然要产生菩提心并不是很容易,但如果生起了菩提心或者部分利他心,也可以从恶趣当中解脱。
以大家很熟悉的公案[2]为例:佛陀往昔转成匝哦之女的时候,因为感受用自己的脚踢母亲头的这个果报,堕落到铁轮地狱当中。他当时产生一念的利他心:愿所有脚踢母亲头而承受痛苦果报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自己一个人来承受,愿他们获得安乐!以此发心,他马上从恶趣当中获得解脱。还有一个公案:往昔佛曾堕入拉马车地狱,他也是不堪忍受同伴受苦,请求狱卒把同伴的绳子套在自己脖子上,让自己一个人受苦。通过这种善心,他从地狱当中获得解脱。
那么,这个利他心是不是真实的菩提心呢?实际上它并不圆满,可以算是部分的菩提心。即便是产生了部分的善心、菩提心,都可以让众生远离恶趣,那么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产生了殊胜圆满的菩提心,当然是不会堕恶趣的。
为什么生起菩提心的众生不会堕恶趣呢?因为菩提心有两大特点、两大功德。一方面,菩提心是善心的自性,因此,当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并一直持续增长的话,由于具足善心,这个人一定会终止恶业。不造恶业,就不会有堕恶趣的因。
而且,菩提心是能够清除恶业、清净罪业的重大方便。所以,我们在金刚萨埵的修法当中,讲到现行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的时候也提到,菩提心可以作为一种对治力。如果产生了菩提心,“刹那能毁诸重罪”,一刹那之间就可以毁坏须弥山王一样的罪业。因此,如果经常地串习菩提心,相续当中再重的罪业都会被清净。第二个方面,菩提心也是一种能够累积善法的清净之心。而一个修持善法的人,不会出现反而堕入恶趣的情况。当然,如果一个人修持善法的力量比较弱小,还不足以完全清净以前所造的恶业,那么这个修善法的人也有可能在下一世中堕入恶趣。但菩提心修法的殊胜就在于:它一方面可以终止恶业,一方面可以清净罪业,一方面又修持了清净的善法。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分析,可以知道有菩提心的人绝对不会堕恶趣。
因此,菩提心是引导众生远离恶趣的殊胜的桥梁,众生沿着这个桥梁就会从痛苦的深渊走向殊胜的解脱。我们不仅自己需要认认真真地观修、串习,更关键的是对其他众生也要宣讲菩提心的殊胜论典,鼓励他们修学菩提心。这样做才是究竟意义上的成办他利。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这一颂词也是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宣讲。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能够遣除烦恼的炽热和无知的阴霾。如在炎热的夏天傍晚,月亮从东方升起之后,人们会在月光之下感受清凉,遣除炽热的苦受。同样,菩提心犹如清凉的明月,能够遣除一切众生相续中的热恼。
很多大德在注释中把“恼热”解释为烦恼障。菩提心一方面能够遣除烦恼障,另一方面还可以遣除所知障。
如果我们生起并行持了菩提心,就可以遣除烦恼的炽热。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讲烦恼障的本体时,提到其法相是六度的违品:比如布施的违品是悭吝;持戒的违品是破戒;安忍的违品是嗔恚;精进的违品是懈怠;禅定的违品是散乱;智慧的违品是邪慧,都属于烦恼障。修持菩提心,这些违品全都可以遣除。因为修了菩提心之后,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行菩提心即是为了利益众生、打破自己的执著而修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修六度就可以遣除烦恼障及其种子。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菩提心的本体和自性是智慧和大悲的双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为了救度、圆满众生而发菩提心,好像只是一种大慈大悲心,实际上,这里面还有智慧的自性、智慧的本体。因为六度中的智慧度本身就具足智慧的本体,所以完全可以了知烦恼障种子的本体是空性的,然后遣除它。综上所述,我们就知道菩提心可以遣除烦恼障。
在注释中上师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阿罗汉没有修持菩提心也灭尽了烦恼障?圆满的菩提心是缘一切众生发誓成佛。菩提心有两个体相:一个是为利他,一个是愿成佛。从这两个条件来看,小乘的无学声闻都没有具足圆满菩提心。首先,他所缘的众生并不是一切众生;然后也没有意愿成就正等正觉的佛果。但要知道,有时我们讲菩提心,并不一定是从圆满的角度。在很多大德的论典中也说过,有时只是发愿成佛,也算菩提心;有时只是发心利他,也算菩提心。
上师在著述中曾对这个问题予以解释:阿罗汉没有圆满标准的菩提心,但是具有部分的菩提心。阿罗汉也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没有菩萨那么广大;也有一部分求佛果的心、求觉悟的心。前面我们讲过三菩提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无上正等菩提。阿罗汉有成就觉悟的心,虽然不是那么圆满,但也可以叫菩提心。正因为这样,阿罗汉也可以断除烦恼障。
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阿罗汉之所以能够遣除烦恼障、成为阿罗汉,根源在哪里?他的根源来自于佛讲法摄受弟子,或者是佛最初摄受的阿罗汉弟子成就了佛果,然后于佛陀涅槃之后再教导其他众生成就阿罗汉,这样一代代传下来,阿罗汉的根源来自于佛,那么佛的根源呢?佛的根源就是菩提心。从这个角度来看,阿罗汉断除烦恼实际上仍然是菩提心的力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知,菩提心具有殊胜明月一样的自性,它完全可以遣除众生烦恼障的热恼。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也是璀璨的太阳,能够驱除无知的阴霾。阴霾有点像雾,但是里面的颗粒要重一些。阴霾在烈日出来之后,很快就烟消云散,被消除得干干净净。这里说众生的无知就像阴霾一样,这个无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并不是说所知本身是障碍,而是对所知自性的不了知。众生由于根本无明,迷昧、执著于所知境界或所证之法,障碍了对一切所知自性的了知。
有些人说所知障就是学得越多障碍越大,这是根本不成立的。实际上我们学习得越多、了知得越多,智慧越增长,遣除障碍的力量就越强。《辨中边论》中说,三地菩萨在获得三地果位出定的时候,为了听闻佛法可以跨越刀山火海[3]。佛陀是一切遍知,不可能说佛陀知道得越多障碍就越大。所以,将所知障解释为自身的知识成为障碍是一种误解。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知识也的确会成为障碍,但关键在于知识的用途是什么?知识和智慧的本体就是遣除障碍。尤其是佛法的经论,都是从佛和祖师智慧中流露出来的教言,它是智慧的等流与智慧本身无二无别。所以我们通过学习,一定可以增长智慧,而不是增长障碍。所知障的真实含义是指对所知的本体还不了知。为什么佛叫遍知?遍就是周遍,对一切所知法都能够完全周遍了知它的自性,这叫做遍知。所以,所知障是指众生存在对所知的自性无法了知,这种障碍就像迷雾、阴霾一样存在于众生的相续当中,如果不去掉阴霾,永远无法遍知一切。
如何遣除无知的阴霾呢?菩提心的力量就像璀璨的太阳一样,可以遣除无知的阴霾。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菩提心的修持,菩萨会逐渐地走上菩提道,福德资粮与日俱增。菩提心不仅是慈悲心,它是智悲双运的,智慧也是菩提心的本体,六度中的智慧度或者胜义菩提心都属于菩提心的自性。如果我们能够了…
《《入菩萨行论》第3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