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5課

  《入菩薩行論》第35課

  通過前面學習科判“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我們知道了菩提心是滅死勝甘露、除貧無盡藏和療疾最勝藥,能夠成辦很大的利衆事業。生起菩提心之後,我們不斷堅持,一定可以逐漸成辦殊勝的利他事業,漸漸能和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大菩薩甚至佛陀的事業相媲美。雖然現在菩提心在我們的相續中還只是一棵嫩芽,但只要堅持不懈地保護、觀修和串習,一定可以逐漸趨向圓滿。

  下面我們繼續宣講這部分內容:

  

彼爲泊世途,衆生休憩樹,

  

複是出苦橋,度衆離惡趣。

  “彼爲泊世途,衆生休憩樹”:“彼”指菩提心。菩提心是使長久漂泊于輪回中無法獲得休息的衆生得到休憩的清涼妙樹。頌詞是比喻和意義相結合。如在世間的荒野、沙漠中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衆生,縱然坐下歇息,也會被烈日暴曬,非常希望有一個乘涼之所。如果出現陰涼的樹林能得以休息,感覺會格外惬意。

  衆生相當于在輪回荒野中長途跋涉的旅客,無始以來在六道中不間斷地流轉,有時投生爲天人、有時投生爲地獄衆生、阿修羅或者人。每一世投生全是痛苦的自性,沒有真實的安樂。雖然在天界、人道也有安樂,但只是變相的樂,實際上仍然是痛苦的自性。

  經論中宣講了苦苦、變苦和行苦[1]:變苦是指所謂的快樂都是變化的自性,衆生的五蘊都是行苦的自性,因此我們無論投生在任何地方都會感受痛苦,都會受盡苦難的折磨。在無始輪回中,衆生一直沒有找到可以休息的涼蔭妙樹,現在通過菩提心的力量,終于可以真實地息滅種種痛苦了。在發起爲利益一切有情之菩提心的當下,內心中充滿喜樂。通過串習菩提心,完全可以息滅苦苦、變苦、行苦的種子。衆生在輪回中漂泊,有了菩提心的加持,就可以讓衆生徹底從輪回中解脫,相當于找到了休息的妙樹。

  頌詞一方面可以理解爲:菩薩爲衆生傳講菩提心的修法,衆生通過串習菩提心最終得以休息;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爲:菩薩依靠自己的菩提心,通過回向發願加持衆生,讓衆生得以清涼,菩薩的菩提心就像讓衆生休息的大樹。

  “複是出苦橋,度衆離惡趣”:菩提心也是能夠救度衆生遠離痛苦的橋梁。衆生墮在惡趣中,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可以出離。法王如意寶曾經講過:“如果一個人相續中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那麼他絕對不會墮惡趣。”在惡趣中的衆生,雖然要産生菩提心並不是很容易,但如果生起了菩提心或者部分利他心,也可以從惡趣當中解脫。

  以大家很熟悉的公案[2]爲例:佛陀往昔轉成匝哦之女的時候,因爲感受用自己的腳踢母親頭的這個果報,墮落到鐵輪地獄當中。他當時産生一念的利他心:願所有腳踢母親頭而承受痛苦果報的衆生,他們的痛苦由自己一個人來承受,願他們獲得安樂!以此發心,他馬上從惡趣當中獲得解脫。還有一個公案:往昔佛曾墮入拉馬車地獄,他也是不堪忍受同伴受苦,請求獄卒把同伴的繩子套在自己脖子上,讓自己一個人受苦。通過這種善心,他從地獄當中獲得解脫。

  那麼,這個利他心是不是真實的菩提心呢?實際上它並不圓滿,可以算是部分的菩提心。即便是産生了部分的善心、菩提心,都可以讓衆生遠離惡趣,那麼可想而知,如果一個衆生的相續當中産生了殊勝圓滿的菩提心,當然是不會墮惡趣的。

  爲什麼生起菩提心的衆生不會墮惡趣呢?因爲菩提心有兩大特點、兩大功德。一方面,菩提心是善心的自性,因此,當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並一直持續增長的話,由于具足善心,這個人一定會終止惡業。不造惡業,就不會有墮惡趣的因。

  而且,菩提心是能夠清除惡業、清淨罪業的重大方便。所以,我們在金剛薩埵的修法當中,講到現行對治力、所依對治力的時候也提到,菩提心可以作爲一種對治力。如果産生了菩提心,“刹那能毀諸重罪”,一刹那之間就可以毀壞須彌山王一樣的罪業。因此,如果經常地串習菩提心,相續當中再重的罪業都會被清淨。第二個方面,菩提心也是一種能夠累積善法的清淨之心。而一個修持善法的人,不會出現反而墮入惡趣的情況。當然,如果一個人修持善法的力量比較弱小,還不足以完全清淨以前所造的惡業,那麼這個修善法的人也有可能在下一世中墮入惡趣。但菩提心修法的殊勝就在于:它一方面可以終止惡業,一方面可以清淨罪業,一方面又修持了清淨的善法。綜合多方面因素來分析,可以知道有菩提心的人絕對不會墮惡趣。

  因此,菩提心是引導衆生遠離惡趣的殊勝的橋梁,衆生沿著這個橋梁就會從痛苦的深淵走向殊勝的解脫。我們不僅自己需要認認真真地觀修、串習,更關鍵的是對其他衆生也要宣講菩提心的殊勝論典,鼓勵他們修學菩提心。這樣做才是究竟意義上的成辦他利。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

  

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這一頌詞也是通過比喻和意義對照的方式進行宣講。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菩提心能夠遣除煩惱的熾熱和無知的陰霾。如在炎熱的夏天傍晚,月亮從東方升起之後,人們會在月光之下感受清涼,遣除熾熱的苦受。同樣,菩提心猶如清涼的明月,能夠遣除一切衆生相續中的熱惱。

  很多大德在注釋中把“惱熱”解釋爲煩惱障。菩提心一方面能夠遣除煩惱障,另一方面還可以遣除所知障。

  如果我們生起並行持了菩提心,就可以遣除煩惱的熾熱。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講煩惱障的本體時,提到其法相是六度的違品:比如布施的違品是悭吝;持戒的違品是破戒;安忍的違品是嗔恚;精進的違品是懈怠;禅定的違品是散亂;智慧的違品是邪慧,都屬于煩惱障。修持菩提心,這些違品全都可以遣除。因爲修了菩提心之後,要發心利益一切衆生,行菩提心即是爲了利益衆生、打破自己的執著而修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修六度就可以遣除煩惱障及其種子。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菩提心的本體和自性是智慧和大悲的雙運。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們爲了救度、圓滿衆生而發菩提心,好像只是一種大慈大悲心,實際上,這裏面還有智慧的自性、智慧的本體。因爲六度中的智慧度本身就具足智慧的本體,所以完全可以了知煩惱障種子的本體是空性的,然後遣除它。綜上所述,我們就知道菩提心可以遣除煩惱障。

  在注釋中上師提到一個問題:爲什麼阿羅漢沒有修持菩提心也滅盡了煩惱障?圓滿的菩提心是緣一切衆生發誓成佛。菩提心有兩個體相:一個是爲利他,一個是願成佛。從這兩個條件來看,小乘的無學聲聞都沒有具足圓滿菩提心。首先,他所緣的衆生並不是一切衆生;然後也沒有意願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但要知道,有時我們講菩提心,並不一定是從圓滿的角度。在很多大德的論典中也說過,有時只是發願成佛,也算菩提心;有時只是發心利他,也算菩提心。

  上師在著述中曾對這個問題予以解釋:阿羅漢沒有圓滿標准的菩提心,但是具有部分的菩提心。阿羅漢也有利益衆生的心,但沒有菩薩那麼廣大;也有一部分求佛果的心、求覺悟的心。前面我們講過叁菩提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和無上正等菩提。阿羅漢有成就覺悟的心,雖然不是那麼圓滿,但也可以叫菩提心。正因爲這樣,阿羅漢也可以斷除煩惱障。

  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阿羅漢之所以能夠遣除煩惱障、成爲阿羅漢,根源在哪裏?他的根源來自于佛講法攝受弟子,或者是佛最初攝受的阿羅漢弟子成就了佛果,然後于佛陀涅槃之後再教導其他衆生成就阿羅漢,這樣一代代傳下來,阿羅漢的根源來自于佛,那麼佛的根源呢?佛的根源就是菩提心。從這個角度來看,阿羅漢斷除煩惱實際上仍然是菩提心的力量。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了知,菩提心具有殊勝明月一樣的自性,它完全可以遣除衆生煩惱障的熱惱。

  “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菩提心也是璀璨的太陽,能夠驅除無知的陰霾。陰霾有點像霧,但是裏面的顆粒要重一些。陰霾在烈日出來之後,很快就煙消雲散,被消除得幹幹淨淨。這裏說衆生的無知就像陰霾一樣,這個無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並不是說所知本身是障礙,而是對所知自性的不了知。衆生由于根本無明,迷昧、執著于所知境界或所證之法,障礙了對一切所知自性的了知。

  有些人說所知障就是學得越多障礙越大,這是根本不成立的。實際上我們學習得越多、了知得越多,智慧越增長,遣除障礙的力量就越強。《辨中邊論》中說,叁地菩薩在獲得叁地果位出定的時候,爲了聽聞佛法可以跨越刀山火海[3]。佛陀是一切遍知,不可能說佛陀知道得越多障礙就越大。所以,將所知障解釋爲自身的知識成爲障礙是一種誤解。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知識也的確會成爲障礙,但關鍵在于知識的用途是什麼?知識和智慧的本體就是遣除障礙。尤其是佛法的經論,都是從佛和祖師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教言,它是智慧的等流與智慧本身無二無別。所以我們通過學習,一定可以增長智慧,而不是增長障礙。所知障的真實含義是指對所知的本體還不了知。爲什麼佛叫遍知?遍就是周遍,對一切所知法都能夠完全周遍了知它的自性,這叫做遍知。所以,所知障是指衆生存在對所知的自性無法了知,這種障礙就像迷霧、陰霾一樣存在于衆生的相續當中,如果不去掉陰霾,永遠無法遍知一切。

  如何遣除無知的陰霾呢?菩提心的力量就像璀璨的太陽一樣,可以遣除無知的陰霾。爲什麼呢?因爲通過菩提心的修持,菩薩會逐漸地走上菩提道,福德資糧與日俱增。菩提心不僅是慈悲心,它是智悲雙運的,智慧也是菩提心的本體,六度中的智慧度或者勝義菩提心都屬于菩提心的自性。如果我們能夠了…

《《入菩薩行論》第3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