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5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知萬法的本體,就能夠逐漸遣除所知障。

  按照自宗的講法,菩薩證悟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空性登初地的時候,就能夠斷除相續中遍計存在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從二地菩薩開始斷除俱生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到了七地末至八地斷盡煩惱障;八地之後斷盡所知障;到佛地的時候,一切障礙斷盡,成就遍知佛果。這一切歸根溯源,都是因爲菩提心。

  菩提心包括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指了知萬法空性、遠離四邊戲論的智慧。有了勝義菩提心完全可以了知萬法的本體,遣除無知的陰霾。在入定時了知法性,出定時對法的方方面面就會認知得非常清楚,從而能夠遣除無知。從這個方面觀察,菩提心不僅能遣除煩惱障,也能夠遣除所知障。佛陀是經由菩提心成就的,佛陀相續中沒有一點煩惱障、所知障。現在我們生起的菩提心,具有能夠成辦遣除衆生二障的功德,當然應該産生極大的歡喜。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這也是比喻和意義對照。世間的牧民從牛身上擠下牛奶,然後用棍子不斷地攪拌,牛奶表面就逐漸凝固成酥油或者醍醐。醍醐從哪裏來?就是通過攪拌乳汁而來,享用醍醐對身體有很大的營養作用。同樣道理,菩提心相當于醍醐,它從哪裏來的呢?是攪拌正法的乳汁而産生的。

  佛陀所講八萬四千法門,從中提煉出的精華法義就是菩提心。佛陀本身就是菩提心的自性,就是覺悟的心,所以佛陀所講的法,也充滿了菩提心的自性。

  針對不同的階段,佛陀講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小乘的教法當中,對于大乘的菩提心講得就相對簡略一些;而綜觀大小乘所有的教法,如果說要提煉出精華,一定是菩提心。因爲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大乘的教育離不開菩提心,離開菩提心就沒有辦法成就菩薩,沒有菩薩就絕對沒有佛,菩薩是通過修持菩提心的教授而成佛的;小乘的教法能夠利益衆生,也是因爲是由具有菩提心的佛宣講的。菩提心是所有正法的精華要義。

  現在我們得到了正法的精華要義,就好像得到醍醐之後可以滋養身體,得到菩提心可以滋養法身慧命。一旦法身慧命得到了滋養,就能在自他二利的菩提大道上突飛猛進。如果一個人的身體缺乏營養很虛弱,那麼做什麼事情都無法勝任;同樣,一個修行者,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滋養,也不會有能力勝任和成辦自他二利的事業。菩提心是攪拌正法所獲得的精華,得到之後可以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我們現在既然已經獲得了醍醐一般的菩提心,應該生起歡喜心。

  

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對于飄泊在整個叁界輪回中想要享受福樂的衆生,菩提心能夠滿足他們的願望,令他們安住在最勝的快樂中。

  所有衆生都想離苦得樂,都在爲此而奮鬥。不學佛的人,爲了生活舒適,通過謀求錢財、資具獲得快樂;有一些清高之士對財富並不執著,但是渴望自心的滿足,尋求內心的快樂,離群索居也是一種追求快樂的方式;有些人因名聲而快樂;有些人得到贊歎而快樂;有些人得到財富或某個有情而快樂……都是爲了追求快樂。世上有沒有不追求快樂的衆生呢?應該找不到。乃至旁生也是爲了得到吃飽肚子的快樂而奔波。比如猛獸捕捉野味,是爲了能夠享受口腹之欲的快樂;一些很小的旁生如螞蟻、蚯蚓,每天也同樣在爲了快樂而奔波。

  那麼學佛法的人呢?學佛法的人最初都是爲了快樂,內心的快樂、成佛的快樂乃至可以享受度化衆生的快樂……沒到達一定的境界之前,都會有追求快樂的心。佛法到底是不是一個讓我們得到快樂的法?我們要分暫時、究竟來看。暫時來看,學習佛法能夠讓自己快樂,這毫無疑問;但是,最究竟來講,佛法是讓我們覺悟的一種方式,是讓我們覺悟的方法。如果學佛法只是爲了快樂而不是覺悟的話,這就是不正確的想法。

  有人會問:佛陀的那種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麼?要知道,雖然在表述的時候,我們會說“成佛的快樂”、“遠離輪回的快樂”、“成就佛果的快樂”等等,但真正加以分析的時候,佛陀的快樂和衆生的快樂有很大差別,不是一個概念。衆生所認爲的快樂,屬于五蘊當中的受蘊。受分爲樂受、苦受和舍受叁種。衆生的快樂屬于五蘊之一、屬于有漏法、有爲法、心法。而通過學習佛陀的功德我們知道,佛陀已經消盡了色、受、想、行、識五蘊了,不滅盡五蘊,如何獲得解脫呢?所以佛陀的受蘊是已經滅盡了的。因此,《寶性論》當中一再強調,這個樂並不是樂受的樂,而是泯滅了快樂,也泯滅了痛苦。如果以爲成佛之後:“啊,太快樂了!有永恒的快樂,天天快樂。”那就把佛想成衆生一樣了。如果不泯滅苦樂對立,那是沒辦法成就佛果的。

  對我們而言,遠離受蘊的佛果之樂還遠遠沒辦法體會得到。所以在沒達到某種階段之前,學佛法也是追求快樂的。因爲我們還有受蘊,還有樂受,就一定想追求快樂。在我們的心能夠體會到樂受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佛法追求成就佛果的快樂,這種想法暫時來講也可以。

  總而言之,不管是不學佛的漂泊客,還是學佛的漂泊客,都想要享受福樂。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世間人通過暫時的方便,甚至歪門邪道的方式來讓自己得到快樂,這都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最殊勝的方式是修持菩提心。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此心”就是菩提心,修持菩提心能夠滿足衆生的願望,讓衆生完全安住在最殊勝的快樂當中,獲得輪回中一切增上生:即輪回中的一切快樂;也能得到決定勝:即解脫的快樂。既然我們知道了這個方法,爲什麼還要舍此逐彼、舍近求遠呢

  菩提心一定能夠讓自他都獲得最勝的快樂,現在我生起了菩提心,能夠以此利益衆生,自然會生起歡喜心。

  以上是能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依然包括在自利當中。

  辛二、令他歡喜:

  

今于怙主前,筵衆爲上賓,

  

宴飨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今天我在怙主面前,筵請一切衆生爲座上客,宴飨他們成佛的快樂,普願一切衆生皆大歡喜。

  我們爲什麼要在受菩薩戒之前,祈請十地菩薩、住于叁世的諸佛和金剛上師安住並垂念呢?主要是爲了見證。這裏也是一樣的。“今于怙主前”:我邀請所有的怙主,請他們作爲見證。在他們面前我發誓要利益衆生,要給予衆生快樂。

  “筵衆爲上賓”:這個“衆”字就是講所有的衆生,一切的有情。因爲我們是人,目之所及也大多是人,所以在提到衆生、有情的時候,很容易片面地劃定爲人的範圍。雖然有旁生的存在,但都被我們當做食物、寵物,或者被我們忽略了,我們永遠很難平等地對待這些旁生。實際上,情就是心識的意思。只要是具足心識的,都叫衆生,都叫有情。不單單是指人,還有旁生、地獄和餓鬼。現在,所有這些衆生統統作爲我的貴賓來接待。

  “宴飨成佛樂”。請他們赴宴享受什麼呢?成佛的快樂。當然,如果能夠賜予他們成佛的快樂,暫時的快樂自然也能夠賜予。所以這裏包括了暫時快樂和究竟快樂兩層含義。“普願皆歡喜”: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生起很大的歡喜。因爲今天我在諸佛面前發願爲了利益衆生發誓成佛,要把衆生安置在殊勝的佛地。

  實際上這也是督促自己的一種殊勝方便。于怙主面前自己再再地發誓,請了一切諸佛作證,請一切衆生爲貴賓,並且立誓要賜予他們快樂。如此一來,有些人聽到了,有些具有神通的非人聽到了,諸佛菩薩也聽到了。這樣自己發了菩提心之後就不容易再退失。

  我們發願之後,一切衆生都成爲利益的對象,今後自己所做的事都是以利益衆生爲出發點。沒有發菩提心之前,吃飯、走路都是無記業;而發了菩提心之後,吃飯是爲了衆生而吃飯,走路也是爲了衆生而走路,所有的事情都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奮發的。只要我們內心當中不忘失這樣的想法,功德是很大的。

  從另一方面來講,經常這樣觀修,容易提醒我們牢記誓願,提醒我們一定不要離開利益衆生的初衷。所以,平時念這個發心儀軌的時候,應該跟隨詞句去觀想,再再提醒自己內心當中的菩提心。

  作爲一個修行者,做一點功課是必須的。如果單純爲了做功課而做功課的話,雖然有一定的利益但不是很大。實際上,功課一方面是對我們修學的一種提醒,一方面也是一種修學方式。比如說功課中的“發心儀軌”,當我們念到這一段的時候就提醒自己:我發了菩提心了,我的所作所爲應該爲了衆生而奮發。如果念到《金剛經》,就提醒自己:不要忘失了空性的正見。

  我們的儀軌當中也有這個頌詞,念到的時候應該想:我是發了心要利益一切衆生的,我是不是在實踐自己所發的願?還有什麼欠缺?哪個方面需要調整?或者,如果在發完願之後産生了退卻的念頭、怯懦的想法,念誦這個頌詞的時候,就能再一次提醒自己,再一次給自己鼓勵勇氣。況且,我們是在怙主面前作證發的菩提心啊!他們是嚴厲的對境。基于這個原因的緣故,無論再苦再累我們也要堅持。

  發了菩提心之後肯定會遇到困難,這毫無疑問;希望沒有任何違緣、順順利利地迅速成佛也不現實。要成辦世間上的任何事情都會有困難,何況是如此殊勝圓滿廣大的善法?因此,關鍵在于:我們在每天修行當中,不斷地自我提醒,不斷地取得進步。

  以上講完了第叁品內容。

  [1]叁苦:一苦苦,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二壞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叁行苦,爲一切有爲法無常遷動之苦。

  [2]詳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不共內加行中的發殊勝菩提心部分。

  [3]《辨中邊論》:“第叁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由通達此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等流。爲求此法。設有火坑量等叁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爲難。”

  

《《入菩薩行論》第35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