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假冒的教职人员的行为,对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宗教界的良好形象,必须依法进行处罚和打击。
三、支持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宗教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目前宗教界在从事社会服务方面出发点主要是践行宗教基本教义,多数属于被动应付型的。有的寺庙位于农村或偏远山区,当地经济落后、自养困难,服务社会的主动性不强;有的位于开放城市或风景名胜区,收益可观,钱怎么花,需要正确引导。因此必须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只有宗教界自身的思想素质、观念意识、组织水平、工作能力提高了,其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提高。必须积极引导宗教界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探索建立适合本宗教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长效机制和主导形式。引导宗教界借鉴现代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理念和做法,探索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新形式。引导有条件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成立自己的专门的慈善机构。
(二)加快慈善立法,为推动宗教服务社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提供必要条件和法律支撑。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出台相关规定,使宗教界服务社会的工作有政策依据,有法律保障。如果立法条件还不成熟,可根据当前情况先行制定和出台有关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具体政策或意见,明确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指导思想、准入范围、参与程度和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规范、监督和约束机制。
(三)对宗教活动场所实行分层登记、属地管理。建议改革现有宗教活动场所县、乡管理体制,对宗教活动场所实行分层登记管理、统筹规划,按照佛道寺观的作用和影响、软硬件、僧团与传承等条件,制定分级管理标准,分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登记佛道寺观,明确场所登记、法人和教职人员备案、财产归属等。如对历史久远、规模宏大、文化底蕴丰厚,曾经是皇家寺院,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统治意志,为国家祈福,现今在国内外又有重大影响,担负对外交流任务的大型寺庙,可由省级以上宗教部门登记,委托当地宗教部门管理。逐步实现上抓大、下抓小分级管理格局,使之在不同层次上适应社会大众与内外交往的不同需求,有利于落实宗教法规政策,有利于促进场所管理上水平、上台阶,有利于宗教界自身对外宗教文化交流,落实中央关于发挥民间外交作用,服务外交大局,同时,有利于提高和扩大我国宗教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明确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地位。 建议审查、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和《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管理办法》,明确传统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定位:社会团体或是社会事业单位。据此可以要求这类宗教活动场所同时按照法人的基本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行使宗教财产权,从而将法人财产、捐助人财产和宗教组织成员的个人财产明确的区分开来。或者由国家民政部审查、修订有关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和办法,在相关法人类别中,准予依宗教法规审批、登记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的传统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法人登记。
(五)发挥宗教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宗教为文化建设服务。当今世界,文化正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突出表征,文化交流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重要作用。我们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少林文化具有根源性、唯一性、包容性、共享性和辐射性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奠定了禅宗祖庭少林寺在中国宗教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别重要的地位,以至于要了解中国宗教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少林文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郑州市也提出文化强市的战略,将文化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少林寺以少林功夫为载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把少林寺推向世界。少林寺在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少林文化发展中心”。少林寺已成为我国著名品牌,两次被“品牌中国”评为最具影响的国家品牌。少林功夫已经远不止是佛教文化和中华武术的代表,更成为中国“和合文化”的杰出代表,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如何保护使用“少林”品牌,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有关部门给予重视。
(六)助推外来宗教中国化。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吸纳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化伴随其金戈铁马入住中原,来势浩浩荡荡,时间不长,却难觅踪迹,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到唐宋以降,形成与印度佛教完全不同的中国佛教。伊斯兰教自唐高宗二年传入中国,至元代形成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族群——回族等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等少数民族,在姓氏、服饰、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清真寺建筑样式等方面都具有了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明末,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基督教,穿汉服、带儒冠,讲汉语,借民间信仰之理念,将基督教传播开来。任何一个外来宗教,他的受体都是中国民众,而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本,中华民俗是中国人的根。中国人习俗的基础是民间信仰,历史证明,民间信仰是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催化剂。正确保护、引导、管理好民间信仰,有利于外来宗教中国化进程。
(七)加强宗教政策法规教育,肯定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各宗教积极开展爱国爱教活动,教育广大教徒在宗教场所内做一个好教友、好信徒,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鼓励宗教界人士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贡献聪明才智,以良好的道德风貌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树立宗教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充分发挥宗教界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党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善于总结和发现宗教服务社会的典型,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展览会等形式交流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经验,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通过树立典型起到示范效应,肯定宗教界的成绩和作用。要主动做好与宣传、民政、税务、工商、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他们对宗教界从事关于慈善事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为宗教界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八)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为宗教服务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要坚持关于慈善事业与传教活动相分离的原则,宗教界服务社会的活动不能附加任何条件,不得谋取任何回报,尊重受益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坚决制止利用慈善活动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损害社会、集体的利益,妨碍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要完善和制定条例的相关配套规章和管理办法。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依法管理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要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治理,坚决打击假冒宗教教职人员借助慈善活动进行的诈骗活动,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对私设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专项治理,积极开展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宣传教育,在宗教界筑起抵御宗教渗透的铜墙铁壁,努力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宗教服务社会的潜能,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探索宗教服务社会的方式和途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