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爱好者约有六千万众。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机构有四十多个,常年有300多位少林弟子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欧洲第一家少林文化机构——德国少林寺于2001年成立(比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早三年成立);2010年少林欧洲联合会在维也纳成立,2011年少林北美联合会在洛杉矶成立,2012年在德国柏林和奥地利维也纳两地举办“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2013年在美国举办“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高度评价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认为此次活动与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有异曲同工之妙,必能促进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一系列“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活动,少林文化不仅得到海外主流社会的认可,并且走进了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走进海外民众心里。少林文化已经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河南乃至中国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正如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批示那样“为我内政外交服务”。
搭建中国传统宗教服务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宗教和谐共赢的智慧,正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做好宗教服务社会工作,让宗教界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内政外交服务,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动,民众参与,公共主流媒体配合,宗教团体运作;需要扩大服务领域,保护内在动力,制定服务规范,明确方法步骤。
实现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需要纳入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统一考量。首先要调整宗教界与境外交流交往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相关政策,为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政府支持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证,在国家、省级层面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服务管理机构,确定重点、方向、目标及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运行方式;在经费上给予补助,与所在国关系给予协调,使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在海外健康传播,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其三,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绿色通道。对国家、省赋予或经常出国进行文化交流,且执行外事纪律较好的宗教组织,简化出国审批手续,尽可能实行“一站式”审批,不要因出国手续过于复杂,门坎过高而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历史上河南是文化大省,更是宗教大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中释、道都属于宗教文化,都与河南发展息息相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公元495年建寺,经久不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相国寺都在河南境内。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玄奘法师是河南偃师人,天台宗祖师智凯是河南禹州人。佛教的发展曾对河南的文化、道德、社会风格,河南人忠厚诚实品格产生过重要影响。
清中后期以来,由于社会动荡,外敌入侵,军阀混战,佛教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宗教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宗教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如何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宗教的资源优势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局,成为我省宗教界认真思考、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及各种规章制度,坚决服从统战、宗教部门的管理和领导,特别是加强僧才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僧团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寺庙发展需要。僧才是佛教的希望和未来,培养僧才的根本就是让他们时刻牢记出家的目标——利益众生,担当起弘扬正法,光大佛教的历史责任。1992年4月12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少林寺时,动情地说:“少林当然不是少(shǎo)林。我们佛教有个优良传统,就是造林,护林。希望少林寺要多造林,好好造林。要有树木的林,还要有人才的林,要佛教人才如林。更要研习禅法,造禅之林。少林这地方不是少(shǎo)林,而是多林。”二十余年来,按照赵朴老的指示精神,少林寺下决心培养僧才队伍,造“人才之林”,以更好地弘扬正法,利益众生。
为培养禅寺僧才,一是开办僧伽培训班,聘请高僧讲经说法,传播佛教基本知识,教授礼仪规范,敲打唱诵,参禅打坐,引领修行,达到德行好、法相好、会讲经、会唱诵、会做法事的目标;二是送佛学院深造,挑选根基好、愿心大、聪慧好学的年轻僧人到各地佛学院培养深造,目前少林寺有60%的年轻僧人经过佛学院或地方大学培养,有部分僧人具有佛学研究生学历;三是到重要岗位历练,对于有一定宗教学识,品行端正,敢于担当的年轻僧人,担任主要堂口、下院、海外机构负责人,多数已成为少林寺的骨干力量;四是鼓励广参名师,行脚参学,闭门参修,融入社会,弘扬正法;五是开设少林文化学院,讲授文化知识,提升基本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时下,少林寺僧才辈出、佛种绍隆,法师们精进办道、广宣佛法,坚守少林文化传承,千年古刹重现兴旺之光。
二是发挥好宗教活动场所道德教化功能。宗教活动场所是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皈依处,宗教感情的寄托处,宗教活动的体验处,是宗教信徒过宗教生活之处。坚持正信正行,将佛教的优秀品格传授给当地信教群众,使之转化为爱国家、爱家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乐于奉献的正能量,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是发挥好宗教活动场所的文化功能。河南多数佛教寺院都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独具特色的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是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少林文化是少林僧团1500年来在少林寺这个特定的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武合一”为表现形式的宗教文化体系。少林文化以其品牌综合效应,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围绕少林文化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在登封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仅国内外每年来登封习武的青少年就为当地输入资金高达7亿元人民币。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近2亿元。
四是发挥宗教活动场所保护生态的功能。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关爱生命,关爱自然,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我省的佛教寺院多数位于广大农村,山区,过去由于对树木的乱砍乱伐,原来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优雅环境被人为破坏。近年来,很多寺庙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使寺庙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自古名山僧占多,恢复寺庙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美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大僧众更是责无旁贷。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拆村并镇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原本就属于寺庙土地,寺院周边的村落,部分成为荒地、荒山,政府可以有计划地退还给寺庙使用管理,由寺院负责绿化美化,恢复生态,使广大民众享受更多的天蓝水绿,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
(2013年10月30日)
《佛教服务社会大有可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