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服務社會大有可爲▪P2

  ..續本文上一頁化愛好者約有六千萬衆。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機構有四十多個,常年有300多位少林弟子在國外進行文化交流。歐洲第一家少林文化機構——德國少林寺于2001年成立(比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早叁年成立);2010年少林歐洲聯合會在維也納成立,2011年少林北美聯合會在洛杉矶成立,2012年在德國柏林和奧地利維也納兩地舉辦“首屆歐洲少林文化節”,2013年在美國舉辦“首屆北美少林文化節”;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高度評價首屆北美少林文化節,認爲此次活動與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有異曲同工之妙,必能促進中美關系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一系列“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活動,少林文化不僅得到海外主流社會的認可,並且走進了世界最高學府——哈佛大學,走進紐約聯合國總部,走進海外民衆心裏。少林文化已經成爲海外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成爲河南乃至中國一張重要文化名片,正如政治局委員劉延東批示那樣“爲我內政外交服務”。

  搭建中國傳統宗教服務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平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傳統宗教和諧共贏的智慧,正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舉措。做好宗教服務社會工作,讓宗教界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爲國家內政外交服務,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動,民衆參與,公共主流媒體配合,宗教團體運作;需要擴大服務領域,保護內在動力,製定服務規範,明確方法步驟。

  實現傳統宗教文化“走出去”需要納入國家文化“走出去”的戰略中統一考量。首先要調整宗教界與境外交流交往中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相關政策,爲中國宗教文化“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政府支持是中國傳統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證,在國家、省級層面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服務管理機構,確定重點、方向、目標及建立相應的管理製度,運行方式;在經費上給予補助,與所在國關系給予協調,使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在海外健康傳播,爲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其叁,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綠色通道。對國家、省賦予或經常出國進行文化交流,且執行外事紀律較好的宗教組織,簡化出國審批手續,盡可能實行“一站式”審批,不要因出國手續過于複雜,門坎過高而成爲中國傳統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障礙。

  四、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局

  曆史上河南是文化大省,更是宗教大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儒釋道“叁教合流”,其中釋、道都屬于宗教文化,都與河南發展息息相關。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公元495年建寺,經久不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相國寺都在河南境內。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玄奘法師是河南偃師人,天臺宗祖師智凱是河南禹州人。佛教的發展曾對河南的文化、道德、社會風格,河南人忠厚誠實品格産生過重要影響。

  清中後期以來,由于社會動蕩,外敵入侵,軍閥混戰,佛教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後,相關宗教政策相繼出臺,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宗教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春天。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推進,如何發揮宗教服務社會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利用傳統宗教的資源優勢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大局,成爲我省宗教界認真思考、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是加強宗教活動場所的自身建設。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宗教事務條例》及各種規章製度,堅決服從統戰、宗教部門的管理和領導,特別是加強僧才的教育培養,不斷提高僧團的整體素質,以適應現代寺廟發展需要。僧才是佛教的希望和未來,培養僧才的根本就是讓他們時刻牢記出家的目標——利益衆生,擔當起弘揚正法,光大佛教的曆史責任。1992年4月12日,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視察少林寺時,動情地說:“少林當然不是少(shǎo)林。我們佛教有個優良傳統,就是造林,護林。希望少林寺要多造林,好好造林。要有樹木的林,還要有人才的林,要佛教人才如林。更要研習禅法,造禅之林。少林這地方不是少(shǎo)林,而是多林。”二十余年來,按照趙樸老的指示精神,少林寺下決心培養僧才隊伍,造“人才之林”,以更好地弘揚正法,利益衆生。

  爲培養禅寺僧才,一是開辦僧伽培訓班,聘請高僧講經說法,傳播佛教基本知識,教授禮儀規範,敲打唱誦,參禅打坐,引領修行,達到德行好、法相好、會講經、會唱誦、會做法事的目標;二是送佛學院深造,挑選根基好、願心大、聰慧好學的年輕僧人到各地佛學院培養深造,目前少林寺有60%的年輕僧人經過佛學院或地方大學培養,有部分僧人具有佛學研究生學曆;叁是到重要崗位曆練,對于有一定宗教學識,品行端正,敢于擔當的年輕僧人,擔任主要堂口、下院、海外機構負責人,多數已成爲少林寺的骨幹力量;四是鼓勵廣參名師,行腳參學,閉門參修,融入社會,弘揚正法;五是開設少林文化學院,講授文化知識,提升基本能力,培養複合型人才。時下,少林寺僧才輩出、佛種紹隆,法師們精進辦道、廣宣佛法,堅守少林文化傳承,千年古刹重現興旺之光。

  二是發揮好宗教活動場所道德教化功能。宗教活動場所是信教群衆宗教信仰的皈依處,宗教感情的寄托處,宗教活動的體驗處,是宗教信徒過宗教生活之處。堅持正信正行,將佛教的優秀品格傳授給當地信教群衆,使之轉化爲愛國家、愛家庭,遵紀守法、勤勞致富,樂于奉獻的正能量,積極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原經濟區建設。

  叁是發揮好宗教活動場所的文化功能。河南多數佛教寺院都有悠久的曆史,承載著獨具特色的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是支持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少林文化是少林僧團1500年來在少林寺這個特定的宗教土壤條件下創造的以“禅武合一”爲表現形式的宗教文化體系。少林文化以其品牌綜合效應,帶動當地文化産業的發展。圍繞少林文化發展起來的文化産業,在登封財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僅國內外每年來登封習武的青少年就爲當地輸入資金高達7億元人民幣。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00萬人次以上,實現收入近2億元。

  四是發揮宗教活動場所保護生態的功能。佛教主張衆生平等,關愛生命,關愛自然,保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我省的佛教寺院多數位于廣大農村,山區,過去由于對樹木的亂砍亂伐,原來綠樹成蔭,山清水秀的優雅環境被人爲破壞。近年來,很多寺廟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使寺廟環境有了很大改觀。自古名山僧占多,恢複寺廟的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的美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廣大僧衆更是責無旁貸。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農村拆村並鎮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原本就屬于寺廟土地,寺院周邊的村落,部分成爲荒地、荒山,政府可以有計劃地退還給寺廟使用管理,由寺院負責綠化美化,恢複生態,使廣大民衆享受更多的天藍水綠,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

  

(2013年10月30日)

  

《佛教服務社會大有可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