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父的见地和修持。
家庭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旁人爱莫能助,更甚者衍生为社会问题,令人慨叹。家庭的不和谐,对孩子而言,是心灵上莫大的伤害,不是其它物质条件所能替代或弥补的。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养成至为重要,影响深远,我常想如果社会上家家都能健全温暖,不知可以减少和改善多少的问题!
师父曾提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妻之间相处很容易产生摩擦,我想一个人大概可以从和另一半的相处看出真正的修养,因为不管在外如何显达、得意,在面对自己的伴侣时,常言道:“不是冤家不聚头”,是否仍不失理性,愿意做个真君子,不以牙还牙,真诚的尊重、感激对方,就要看修养了。
我时常以主观标准要求家人,希望改变他人,来符合自己的心意。结果是制造错误和烦恼,内心也屡因对立陷于怨恨,无法集中心力修行。因此,深感 师父所言处处调和的重要性。家庭也是使我成长的地方,往往由于不堪对立之苦,才愿意痛切反省,发现自己确实有诸多执着、偏去个性,心灵经过洗涤,才获得智慧和成长,愿意重新出发,始有正向的循环发展。
在家中,孩子的教养问题也常令我无措。书籍上的知识只是原则,要能视情况灵活运用才能生效。我后来发现与其阅读书籍,向外寻求方法解决,不如回归内心的安祥,让自己安定、沉淀下来,再去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比较能够克服问题。这使我感到安祥是源头活水,没有安祥,纵有知识原则亦是力不从心,因此,拥有安祥才是根本之道。
曾思考:对家人而言,我到底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孩子,我究竟能给的是什么?想到 师父的恩,给我安祥,使我的人生中有一处绝对安适、光明、温暖、难以言喻的所在,这给了我启示,我衷心愿意在孩子成长路上、人生中,给予他接纳和支持,成为他心中恒常存在的一份温暖。对家人,我希能以慈悲、感恩相待, 师父说:“佛法最大的力量是慈悲。”慈悲是一种谦卑、无偿的情感,能去除私我之蔽,因此,我与家人既以深缘共会此生,期于世间法的情感之外,能秉慈悲、感恩之心,于菩提道上,互相扶助,彼此成就。
(本文是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基督教和佛教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的比较研究”。(项目号06JJD730001)成果之一)
注释:
①[马来西亚]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83页。
②“精舍”一词本身就给人以一种小巧玲珑的意象。
③《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6册,第5882页。
④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5年12月版,第2510页。
⑤如南朝宋尼“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青州刺史北地傅弘仁,雅相叹贵,厚加赈给。以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名曰景福。”[梁]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第43页。又“慧玉,长安人也。行业勤修,经戒通备。常游行教化,历履邦邑,每属机缘,不避寒暑。南至荆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同上,第53页。
⑥肖萋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53页。
⑦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古人(包括《管子》的作者在内)皆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是由“气”所组成的,万物皆“气”,所以作为万物之根本的“道”自然就应该是“气之精”者或“物之精”者了,肯定不应该是“气之粗”者或“物之粗”者。
⑧肖萋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53页。
⑨《管子·山权数》中曰:“东海之子类于龟,托舍于若。”黎翔凤注曰:“托舍,犹寄居也。”(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下册,第1316页)“寄居”也就是藏的意思。
⑩黎翔凤在解释这段引文时注曰:“大充,谓过于饱;大摄,谓过于饥。血沍,谓血销减而凝沍。间,犹中也。充摄得中,则和畅而有所成也。”参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中册,第497页。
[明]交光真鑑《<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2005年11月版,第191页。
黄梅芥子《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记黄石市三位学佛的“郎中”》,载《正觉》2007年第3期,第39页。
在中国,佛教徒的构成比较复杂,大而言之,有出家的佛教徒和不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五类,其分类标准主要是依据性别、年龄和所要遵守的戒律的多少。
如果我们也像济公和尚和弘一法师那样把“朴素和俭贫”也当作是佛教的“表法”,那么这种家庭也是兼具佛教“表法”和“心法”的,但本文暂时不作如是观。
黄梅芥子《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记黄石市三位学佛的“郎中”》,载《正觉》2007年第3期,第40页。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西方三圣”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个“胁持”(也就是助手或秘书),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狮子吼”语出《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曰:“演法无谓,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后来佛教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如雷震天地,不过,这里仅仅是指说话声音洪亮,没有别的含义。
“挂单”是指到寺院中投宿,其中,“单”即单位,是指僧堂内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单”前有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单”在佛教中也可指代“人”。
毕瑜《上善若水——再访柏林寺杂感》,载《禅》2008年第1期,第83、86页。
马明博《玉泉寺随想》,载《禅》2007年第4期,第45—46页。
宗宝本《坛经·疑问品》
《家庭即是道场》,参见http://www.xici.net/b801387/d60987767.htm 。
净慧《当阳玉泉寺观音菩萨诞辰开示》,载《正觉》2008年第2期,第18页。
净慧《重走佛祖路》,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2007年10月印行,第139—140页。
同上,第140页。
同上,第140—141页。
这种情形可作如下描述:“不管男女老少,凡走进寺庙的香客顶礼膜拜,十有七、八是求佛菩萨保佑平安、救苦救难。有病的祈求消灾康复,做生意的祈求多多发财,……已婚未育的祈求早生贵子……然后放些钱到功德箱中,说是表示一点谢意,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随缘布施和随喜功德。这样,香客倒成了乞求救助的弱势群体,佛菩萨岂不成了神通广大的“救世主”?这就错怪了学佛本义,其问题就出在有些人对佛的不理解的一种世俗心态上。”实际上,佛教是要求众生“以佛菩萨为榜样,从精神上学习佛菩萨大慈大悲、大彻大悟高贵品质,并以佛菩萨为榜样在行动中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做个好人。”参见饶子群《弥勒当下笑什么》,载《杭州佛教》2007年第4期第36—37页。
《“家庭精舍” 中国当代“佛化家庭”研究(陈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