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家庭便是道场”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佛教寺院自古以来一直都被许多人(包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视为是“家外之家”。古代一些有钱人会在寺院里捐造一间或一幢房子作为自己俗家以外的家,平时有空就过来住,死后房产归寺院所有,现在虽然已没有了这种风气,但去寺院“挂单”小住的人也不少,而且这些人都还把去寺院小住称为“回家”,如一位第三次上河北柏林禅寺的人说:““回家洗澡”,……已是第三次“回家”了,每次回来,都仿佛是给自己的心洗了一个温润洁净的热水澡,此次亦然。……虽然这一次只是小住了半天,也没有机会听到“开示”,但却是时时处处都沐浴着“开示”。而原本想清洗掉的那一点点俗尘凡埃,不知不觉中早已灰飞烟灭不知所终。”还有一位上湖北玉泉寺的人更是有“居寺如家”之感,曰:
说实在话,在玉泉寺的这一夜,我一直在似梦似醒之间。如果说入睡了,窗外的雨声历历在耳;如果说失眠了,早晨起床时却无丝毫劳顿。居寺如家,睡觉东窗日已红,闲来何事不从容?洗漱毕,在殿宇间散步时,僧众们刚好结束早课,走出大殿。殿前古柏上,阵阵鸟声喧。柏树高处的枝桠上,站着喜鹊、布谷、小麻雀以及叫不出名字的鸟。它们在早晨的枝头,沐着初升的阳光,竞展歌喉。这株古柏上,有一个用细树枝堆垒起的鸟巢,那是喜欢登高枝的喜鹊的家。而寺中大殿檐角下,有着飞进飞出的小麻雀的家。这里,既是人的心灵家园,也是鸟的乐园。寺院,众生的家。
世俗人士对寺院环境和佛教生活感兴趣从而经常到寺院“挂单”,这表明他们的世俗生活和佛教生活之间还存在着裂缝,如果能将这一裂缝填平,使世俗生活和佛教生活合而为一,使寺院与家庭合而为一,那么世俗人士就可以不必在家与寺之间来回奔波了——对于许多中国人的这样一种生活理想,慧能在《坛经》曾提出了一个实现方案,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意思是说,你若想作佛教修行,在世俗的家中就行,不一定非得到寺院里当和尚,为什么呢?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那么在家又如何修行呢?慧能给出了一个“无相颂”,认为“但依此修”即可,“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该“无相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慧能的这种“在家修行”思想后来被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1861—1940年)总结为“即家庭便是道场”,曰: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圣罔念而作狂,狂克念而成圣。有何难易之可论于其间哉。予谓谢友,为学莫善此际。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弟,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近现代中国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1890—1947年)在印光法师“即家庭便是道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佛化家庭”的概念,这个概念乃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经提出便在中国佛教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到今天已瓜熟蒂落,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前文所举的这些触目可及的“佛化家庭”就是代表。当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曾告诫其在家弟子说“修行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四月初八,也不要等到去寺院,要把家庭变成道场”,并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对“即家庭便是道场”和“佛化家庭”作了如下的诠释,他说:
家庭是道场这个理念,希望我们各位在家菩萨,首先要认真思考,然后要认真落实,真正把自己的家庭当作是道场。其意义非常重大。这种理念,也就是过去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佛化家庭”。我们现在提出社会要现代化,家庭要现代化,我觉得家庭的现代化虽然必要,而家庭的佛化更加重要。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的现代化才能真正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便捷与幸福。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修养,欲壑难填啊!不管怎么现代化,都觉得不满足。一个人对于修行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对于事业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对于奉献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如果对于个人的私欲永不满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坏事。欲壑难填,贪心永难满足,这意味着人生的堕落,而不是意味着人生的升华。因为精神空虚,总想用物质来填补,实际上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资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精神来填补。
我们都知道,中国还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许多家庭也还都面临着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净慧法师面对这种情景,将家庭佛化看作是家庭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并号召佛教徒致力于“佛化家庭”的建设,而且还对“佛化家庭”提出了“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落实这“二八方针”就是“佛化家庭”的“软件建设”,“首先说做人的八字方针怎样落实。所谓信仰,就是正信佛法僧三宝。有信仰的人最快乐;有信仰的人最幸福,有信仰的人最安祥。因果:守持五戒就是最大的因果。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础,也是所有道德的基础,更是因果理论的基础。良心:就是要修十善。以十善法来庄严身心,以十善法来庄严家庭这个道场。道德:就是要行八正道。八正道是最高的道德要求。最高的一定可以包含最基础的部分。在家庭中修八正道,从初步到究竟,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道德圆满之路。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是报四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包容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有慈悲喜舍的精神,还有什么包容不了呢
包容就有和谐,包容就有你我他。分享是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以四摄的精神来落实分享的理念,就能将分享落到实处。结缘就是结四缘。所谓广结人缘,广结善缘,广结法缘,广结佛缘。这四缘是成就一切善法的大因缘,是成就一切有利于社会大众事业的大因缘,是完善人生修养的大因缘,更是成佛作祖的大因缘。”
在中国古代,“佛化家庭”可能还仅仅只是局限于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主要是因为:(一)当时一般老百姓将佛教“巫术化”,烧香拜佛求保佑,不懂以解脱人生烦恼为宗旨的正信佛教(或叫“心性佛教”),从而也谈不上去建设什么富于精神内涵的“佛化家庭”;(二)当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不高,要建一个“家庭精舍”来作为“佛化家庭”的物质载体也不是很容易。不过,时过境迁,在当代中国,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随着普通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老百姓也都渐渐地懂得了佛教真正的精神诉求,从而开始走上了正信佛教的道路,再加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惠及到了千家万户,这一切——宗教信仰的自由、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以“家庭精舍”为依托的“佛化家庭”在当代中国方兴未艾,从上层社会到下层社会都不鲜见,只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从而家庭也众多,稀释和淡化了“佛化家庭”的存在,以致于如果不是像我这样专门去作“佛化家庭”问题的调查,一般人(尤其是没有佛教信仰和不关注佛教的人)可能不会很强烈地感到“佛化家庭”在当代中国的存在。
在当代社会,网络是社会现象的晴雨表,“佛化家庭”在当代中国的兴盛同样也在网络上得到了反映。如果我们用google来搜索一下“佛化家庭”和“家庭就是道场”(或“家庭是道场”、“家庭即道场”)这两个词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与“佛化家庭”有关的信息有531000条,而与“家庭就是道场”有关的则有550000条,两者加起来总共有1081000条,数量过百万,可谓不少矣。在这些信息中,有许多是“佛化家庭”的当事人对于家庭佛教生活的看法和感想,从中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佛教在改善他们的人生品质和家庭氛围中所起到的积极而有益的作用以及他们对佛教的感恩之心,比如其中有一篇题为《家庭即道场》的短文(作者爱莲)就很好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将之摘录于此以为本文之结束,期与大家共享。短文如下:
师父强调:修行要调和家庭。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禅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在血肉现实的生活中扎根、磨练;非但不必出家,更要齐家,负起在家中应尽的责任义务,以建立一个健全、温馨的家庭为己任。这是安祥禅的殊胜,也令我深深感佩 …
《“家庭精舍” 中国当代“佛化家庭”研究(陈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