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家庭精舍” 中國當代“佛化家庭”研究(陳堅)▪P4

  ..續本文上一頁、“即家庭便是道場”

  

  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佛教寺院自古以來一直都被許多人(包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視爲是“家外之家”。古代一些有錢人會在寺院裏捐造一間或一幢房子作爲自己俗家以外的家,平時有空就過來住,死後房産歸寺院所有,現在雖然已沒有了這種風氣,但去寺院“挂單”小住的人也不少,而且這些人都還把去寺院小住稱爲“回家”,如一位第叁次上河北柏林禅寺的人說:““回家洗澡”,……已是第叁次“回家”了,每次回來,都仿佛是給自己的心洗了一個溫潤潔淨的熱水澡,此次亦然。……雖然這一次只是小住了半天,也沒有機會聽到“開示”,但卻是時時處處都沐浴著“開示”。而原本想清洗掉的那一點點俗塵凡埃,不知不覺中早已灰飛煙滅不知所終。”還有一位上湖北玉泉寺的人更是有“居寺如家”之感,曰:

  

  說實在話,在玉泉寺的這一夜,我一直在似夢似醒之間。如果說入睡了,窗外的雨聲曆曆在耳;如果說失眠了,早晨起床時卻無絲毫勞頓。居寺如家,睡覺東窗日已紅,閑來何事不從容?洗漱畢,在殿宇間散步時,僧衆們剛好結束早課,走出大殿。殿前古柏上,陣陣鳥聲喧。柏樹高處的枝桠上,站著喜鵲、布谷、小麻雀以及叫不出名字的鳥。它們在早晨的枝頭,沐著初升的陽光,競展歌喉。這株古柏上,有一個用細樹枝堆壘起的鳥巢,那是喜歡登高枝的喜鵲的家。而寺中大殿檐角下,有著飛進飛出的小麻雀的家。這裏,既是人的心靈家園,也是鳥的樂園。寺院,衆生的家。

  

  世俗人士對寺院環境和佛教生活感興趣從而經常到寺院“挂單”,這表明他們的世俗生活和佛教生活之間還存在著裂縫,如果能將這一裂縫填平,使世俗生活和佛教生活合而爲一,使寺院與家庭合而爲一,那麼世俗人士就可以不必在家與寺之間來回奔波了——對于許多中國人的這樣一種生活理想,慧能在《壇經》曾提出了一個實現方案,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意思是說,你若想作佛教修行,在世俗的家中就行,不一定非得到寺院裏當和尚,爲什麼呢?因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那麼在家又如何修行呢?慧能給出了一個“無相頌”,認爲“但依此修”即可,“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該“無相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慧能的這種“在家修行”思想後來被淨土宗第十叁祖印光法師(1861—1940年)總結爲“即家庭便是道場”,曰:

  

  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聖罔念而作狂,狂克念而成聖。有何難易之可論于其間哉。予謂謝友,爲學莫善此際。有父母可以盡孝,有兄弟可以盡弟,有兒女可以教訓,有詩書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爲政之道。此時不學,真是時過難學矣。縱令文章蓋世,官居一品,終是一窮微極妙之藝人,非適時力學之儒士也。因聞佛語,遂持長齋,可知宿因深厚。廢棄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來說法,恒順衆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複本有真心,是名爲佛弟子,豈在兩根頭發上論也。況貴鄉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語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學道。孝弟修而闾裏感化。齋戒立而殺盜潛消。研究淨土經論,則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谟。以淨土法門谕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

  

  近現代中國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1890—1947年)在印光法師“即家庭便是道場”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佛化家庭”的概念,這個概念乃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一經提出便在中國佛教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到今天已瓜熟蒂落,從概念變成了現實,前文所舉的這些觸目可及的“佛化家庭”就是代表。當代著名高僧、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曾告誡其在家弟子說“修行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四月初八,也不要等到去寺院,要把家庭變成道場”,並結合當代社會的特點對“即家庭便是道場”和“佛化家庭”作了如下的诠釋,他說:

  

  家庭是道場這個理念,希望我們各位在家菩薩,首先要認真思考,然後要認真落實,真正把自己的家庭當作是道場。其意義非常重大。這種理念,也就是過去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佛化家庭”。我們現在提出社會要現代化,家庭要現代化,我覺得家庭的現代化雖然必要,而家庭的佛化更加重要。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的現代化才能真正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便捷與幸福。如果沒有高尚的精神修養,欲壑難填啊!不管怎麼現代化,都覺得不滿足。一個人對于修行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對于事業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對于奉獻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如果對于個人的私欲永不滿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壞事。欲壑難填,貪心永難滿足,這意味著人生的墮落,而不是意味著人生的升華。因爲精神空虛,總想用物質來填補,實際上精神的空虛用物質永遠也填不滿。精神的空虛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資糧,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獻精神來填補。

  

  我們都知道,中國還是一個不發達的國家,許多家庭也還都面臨著如何現代化的問題,淨慧法師面對這種情景,將家庭佛化看作是家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前提,並號召佛教徒致力于“佛化家庭”的建設,而且還對“佛化家庭”提出了“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做人的八字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落實這“二八方針”就是“佛化家庭”的“軟件建設”,“首先說做人的八字方針怎樣落實。所謂信仰,就是正信佛法僧叁寶。有信仰的人最快樂;有信仰的人最幸福,有信仰的人最安祥。因果:守持五戒就是最大的因果。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礎,也是所有道德的基礎,更是因果理論的基礎。良心:就是要修十善。以十善法來莊嚴身心,以十善法來莊嚴家庭這個道場。道德:就是要行八正道。八正道是最高的道德要求。最高的一定可以包含最基礎的部分。在家庭中修八正道,從初步到究竟,八正道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道德圓滿之路。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是報四恩:報父母恩,報衆生恩,報國家恩,報叁寶恩,包容是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能有慈悲喜舍的精神,還有什麼包容不了呢

  包容就有和諧,包容就有你我他。分享是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以四攝的精神來落實分享的理念,就能將分享落到實處。結緣就是結四緣。所謂廣結人緣,廣結善緣,廣結法緣,廣結佛緣。這四緣是成就一切善法的大因緣,是成就一切有利于社會大衆事業的大因緣,是完善人生修養的大因緣,更是成佛作祖的大因緣。”

  

  在中國古代,“佛化家庭”可能還僅僅只是局限于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階層,這主要是因爲:(一)當時一般老百姓將佛教“巫術化”,燒香拜佛求保佑,不懂以解脫人生煩惱爲宗旨的正信佛教(或叫“心性佛教”),從而也談不上去建設什麼富于精神內涵的“佛化家庭”;(二)當時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不高,要建一個“家庭精舍”來作爲“佛化家庭”的物質載體也不是很容易。不過,時過境遷,在當代中國,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隨著普通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許多老百姓也都漸漸地懂得了佛教真正的精神訴求,從而開始走上了正信佛教的道路,再加上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惠及到了千家萬戶,這一切——宗教信仰的自由、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以“家庭精舍”爲依托的“佛化家庭”在當代中國方興未艾,從上層社會到下層社會都不鮮見,只是由于中國人口衆多從而家庭也衆多,稀釋和淡化了“佛化家庭”的存在,以致于如果不是像我這樣專門去作“佛化家庭”問題的調查,一般人(尤其是沒有佛教信仰和不關注佛教的人)可能不會很強烈地感到“佛化家庭”在當代中國的存在。

  

  在當代社會,網絡是社會現象的晴雨表,“佛化家庭”在當代中國的興盛同樣也在網絡上得到了反映。如果我們用google來搜索一下“佛化家庭”和“家庭就是道場”(或“家庭是道場”、“家庭即道場”)這兩個詞條,那麼我們就會發現,與“佛化家庭”有關的信息有531000條,而與“家庭就是道場”有關的則有550000條,兩者加起來總共有1081000條,數量過百萬,可謂不少矣。在這些信息中,有許多是“佛化家庭”的當事人對于家庭佛教生活的看法和感想,從中我們可以欣慰地看到佛教在改善他們的人生品質和家庭氛圍中所起到的積極而有益的作用以及他們對佛教的感恩之心,比如其中有一篇題爲《家庭即道場》的短文(作者愛蓮)就很好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我將之摘錄于此以爲本文之結束,期與大家共享。短文如下:

  

  師父強調:修行要調和家庭。因爲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禅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要在血肉現實的生活中紮根、磨練;非但不必出家,更要齊家,負起在家中應盡的責任義務,以建立一個健全、溫馨的家庭爲己任。這是安祥禅的殊勝,也令我深深感佩 …

《“家庭精舍” 中國當代“佛化家庭”研究(陳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