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施”,施舍到了极处,爱根自然能断。
△ 家是贪爱束缚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无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来说,出家在家没有区别。菩萨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缘的凑合,故不会受家庭的系缚。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爱与烦恼;明此理,要教导一家人深信佛法,净化家庭。
△ 学佛人若贪欲多必然妨碍道心,钱多会使道心不坚,因有牵挂必发生障碍。
△ 如环境许可,公私事务一概不作,放下万缘专门修行,这是一种福报。而为了家庭生活必须工作,亦未尝不可修行。作事与修行并无妨碍,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作完就了。照金刚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属梦幻泡影,二十四小时都作如是观,就容易成就。
△ 我们供养父母,甘旨无缺是事相上的供养,如能成圣成贤,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养。供养佛,香花灯烛是事相上的供养,依教奉行乃是真供养。
△ 今人耐性不及古人,凡事都想在最短期间内完成,因为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从前人跟老师学道,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佛知众生无耐性,所以对小乘人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说多了恐怕学人退了道心;其实大乘经典说成佛要修无量劫。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吾人现正在梦中,醒觉过来,方知世事如幻。空华佛事,水月道场,连佛法都是假的,何况世间一切有为法。经论中说得清清楚楚,我们天天研究,但还是造罪业、起烦恼,其原因是没有进入佛菩萨的境界,所以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断烦恼的,如学佛而仍有烦恼,是与佛法背道而驰。
△ 迷悟之由,佛在经典中说得很清楚,迷了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中除佛菩萨外,余皆在迷,不过迷有轻重,迷执之过失了解以后,即知为什么要学佛。有人说我心眼好就成了,何必学佛;又说各各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劝人为善的,信什么教都可以,只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就行了。这些都是最大的错误,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他人。因为不学佛,永无得度的机缘,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若深入经藏,方知佛法除了世间人天乘之外,还有超凡入圣的出世,以求究竟解脱,顿超成佛。
△ 世间学问均不圆满,有利必有弊,佛法是有利无弊。人家同我们划界限,因为他是凡夫,我们不能对人家划界限,凡事不要太认真,对世间事淡一分即对佛法靠近一分,看十法界众生等无差别。劝人学佛可不能劝人断除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重在一个“觉”字上,迷了就是世间法,觉了即是佛法。
△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佛法就是一个“舍”字,能舍得一分,道业即增进一分,舍得多道业高。若贪求无有厌足,必定入三恶道,一入恶道再想出头就难了。
△ 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 佛看众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现,以凡夫的知见测佛的知见,都是错误的。我们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萨、大善知识,则我们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当程度。
△ 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 学佛的人对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则分别心多;与一切人没有必要不必往来,保持自己的清净环境。
△ “护持一切佛种”,先要护持自己的佛种,即在这一生当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没有不成就的,要彻底地放下,顺逆境都好,无不自在。放下与智慧有密切之关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护持他人的佛种,未悟者作其增上缘,已悟者助其成熟。
△ 诸佛正法之总纲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共同的法印,以清净心断恶修善,天天做,但心里一概不染;如愈做愈执著,烦恼愈多,是未自净其意,与诸佛正教不相应。高级的佛法即在自净其意,心地清净即是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不为六尘所染。
△ 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
△ 马祖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直心,心无念头则平,起念即不平,常是永远保持着,即是道。
△ 因缘的定义是随缘不变,自然是不变不随缘,见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学的人依义不依语,文字依是言语,不要执著于文字上。方便语是不了义的,真实语是了义,以了义为体,以不了义为用,并不是不要不了义。如果在楞严会上明白用根不用识,确实能够入大乘圆初住菩萨的地位。禅宗用观心的方法,不要理会念头的善恶,只要一起念头就观察念头那里来的,如果念头没有了,再找它到那里去了,不念经,不研教,一切放下。后来因为人的根性迟钝,不易见功效,古来祖师遂想出来改为参话头,二六时中心就照在一句话上(如研究这一句话就错了),时间久了,舍万念而有一念,以一念止万念,功夫久了,即得到一心不乱;定能生慧,悟了以后再看经听经。现在人只是口头禅,禅是舍念,今日之下那里找这种人?研教的毛病是执著法,我们学佛随看随离,随听随舍,听经写笔记也是在言语文字上作活计,学活的不要学死的,重在悟处,不重在文字。
△ 舍识用根,舍识是把身心世界全舍掉,如不舍掉即用不上根。金刚经说破四相,不破尽,识如何能舍掉?第六意识的势力很大,人生一切行为都是第六识当家;对于经论深入研究之后,知道第六意识不是自己,是颠倒妄想,就有方法对付它。慢慢来,修学不可操之过急,免生障碍,逐步转变自己的境界。处处要觉,不要随著迷情;觉即不为外界动摇,能明了那是真、那是妄——六根根性是真,其余全是妄。依此修持,即可断惑证真。
△ 楞严经讲的舍识用根,即是把识去掉,用照的作用。本性中无分别,无执着,无念头,无量无边的法门均离不开此一原则。……以有生有灭的识修,而想修到不生不灭的果,是不可能的事。不生不灭的灵性为一切法的主体,有体必有用,内六根、外六尘是相,相虽属幻而从来不断,因为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相也是不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有四圣六凡,因业而转,业作于心,一念之因虽微,其关系却极大;道场在心里面,一起心一动念即应起觉照,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能起观照,是第一等的修行。
△ 不变随缘,不变是本性,即虽触所缘而现万有,然其本体不变。随缘不变是佛菩萨的境界,大乘人修行的捷径,随一切缘,心中如如不动,心不随著转,有随缘动作而本性不变之意。真如者,其体虽为不变,然触缘则生万有,故曰随缘不变。不变不随缘,此二乘人之境界,不度众生,但求自度。随缘随变,六道凡夫之境界,随外面境界而内心即随之起变化。
△ 生死是有,涅槃是空,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佛的涅槃是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谓之究竟住。智慧入了理体,心境一如,智境无二。欲想证入法性理体,必须入无比三昧。有定功即能超越烦恼障。
△ 佛令人降伏其心,是令不起妄念。一切众生从来不觉;今虽发无上觉心,亦不过发觉初心,其夙来不觉的妄习,丝毫未除;若以为初发觉心时便见真心,即此一念依然妄想。故初发心人其下手处只在降伏,古德说“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显。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