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施”,施舍到了極處,愛根自然能斷。
△ 家是貪愛束縛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無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來說,出家在家沒有區別。菩薩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緣的湊合,故不會受家庭的系縛。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愛與煩惱;明此理,要教導一家人深信佛法,淨化家庭。
△ 學佛人若貪欲多必然妨礙道心,錢多會使道心不堅,因有牽挂必發生障礙。
△ 如環境許可,公私事務一概不作,放下萬緣專門修行,這是一種福報。而爲了家庭生活必須工作,亦未嘗不可修行。作事與修行並無妨礙,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作完就了。照金剛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屬夢幻泡影,二十四小時都作如是觀,就容易成就。
△ 我們供養父母,甘旨無缺是事相上的供養,如能成聖成賢,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養。供養佛,香花燈燭是事相上的供養,依教奉行乃是真供養。
△ 今人耐性不及古人,凡事都想在最短期間內完成,因爲工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從前人跟老師學道,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佛知衆生無耐性,所以對小乘人說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說多了恐怕學人退了道心;其實大乘經典說成佛要修無量劫。
△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吾人現正在夢中,醒覺過來,方知世事如幻。空華佛事,水月道場,連佛法都是假的,何況世間一切有爲法。經論中說得清清楚楚,我們天天研究,但還是造罪業、起煩惱,其原因是沒有進入佛菩薩的境界,所以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斷煩惱的,如學佛而仍有煩惱,是與佛法背道而馳。
△ 迷悟之由,佛在經典中說得很清楚,迷了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中除佛菩薩外,余皆在迷,不過迷有輕重,迷執之過失了解以後,即知爲什麼要學佛。有人說我心眼好就成了,何必學佛;又說各各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勸人爲善的,信什麼教都可以,只要有一個精神寄托就行了。這些都是最大的錯誤,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他人。因爲不學佛,永無得度的機緣,永遠沈淪在生死苦海;若深入經藏,方知佛法除了世間人天乘之外,還有超凡入聖的出世,以求究竟解脫,頓超成佛。
△ 世間學問均不圓滿,有利必有弊,佛法是有利無弊。人家同我們劃界限,因爲他是凡夫,我們不能對人家劃界限,凡事不要太認真,對世間事淡一分即對佛法靠近一分,看十法界衆生等無差別。勸人學佛可不能勸人斷除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重在一個“覺”字上,迷了就是世間法,覺了即是佛法。
△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淨土必有障礙。只要對于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佛法就是一個“舍”字,能舍得一分,道業即增進一分,舍得多道業高。若貪求無有厭足,必定入叁惡道,一入惡道再想出頭就難了。
△ 六根接觸六塵,世人以爲是樂,其實是苦。五欲六塵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發道心。佛訓示以苦爲師,太苦了必然想辦法脫離這個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環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 佛看衆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現,以凡夫的知見測佛的知見,都是錯誤的。我們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薩、大善知識,則我們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當程度。
△ 學佛的人必須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執著要從身外之物舍棄,進一步連內財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體力布施供養一切衆生,常如此才能入無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徹,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點摻不了假。
△ 學佛的人對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則分別心多;與一切人沒有必要不必往來,保持自己的清淨環境。
△ “護持一切佛種”,先要護持自己的佛種,即在這一生當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沒有不成就的,要徹底地放下,順逆境都好,無不自在。放下與智慧有密切之關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護持他人的佛種,未悟者作其增上緣,已悟者助其成熟。
△ 諸佛正法之總綱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佛共同的法印,以清淨心斷惡修善,天天做,但心裏一概不染;如愈做愈執著,煩惱愈多,是未自淨其意,與諸佛正教不相應。高級的佛法即在自淨其意,心地清淨即是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而不爲六塵所染。
△ 有人學佛以後半信半疑,還要找鬼神蔔卦算命看相看風水,還要知道吉凶禍福,對佛菩薩沒有信心。這樣夾雜,何時可得一心,何時能得禅定?何時能開智慧?殊爲渺茫。
△ 馬祖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直心,心無念頭則平,起念即不平,常是永遠保持著,即是道。
△ 因緣的定義是隨緣不變,自然是不變不隨緣,見性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善學的人依義不依語,文字依是言語,不要執著于文字上。方便語是不了義的,真實語是了義,以了義爲體,以不了義爲用,並不是不要不了義。如果在楞嚴會上明白用根不用識,確實能夠入大乘圓初住菩薩的地位。禅宗用觀心的方法,不要理會念頭的善惡,只要一起念頭就觀察念頭那裏來的,如果念頭沒有了,再找它到那裏去了,不念經,不研教,一切放下。後來因爲人的根性遲鈍,不易見功效,古來祖師遂想出來改爲參話頭,二六時中心就照在一句話上(如研究這一句話就錯了),時間久了,舍萬念而有一念,以一念止萬念,功夫久了,即得到一心不亂;定能生慧,悟了以後再看經聽經。現在人只是口頭禅,禅是舍念,今日之下那裏找這種人?研教的毛病是執著法,我們學佛隨看隨離,隨聽隨舍,聽經寫筆記也是在言語文字上作活計,學活的不要學死的,重在悟處,不重在文字。
△ 舍識用根,舍識是把身心世界全舍掉,如不舍掉即用不上根。金剛經說破四相,不破盡,識如何能舍掉?第六意識的勢力很大,人生一切行爲都是第六識當家;對于經論深入研究之後,知道第六意識不是自己,是顛倒妄想,就有方法對付它。慢慢來,修學不可操之過急,免生障礙,逐步轉變自己的境界。處處要覺,不要隨著迷情;覺即不爲外界動搖,能明了那是真、那是妄——六根根性是真,其余全是妄。依此修持,即可斷惑證真。
△ 楞嚴經講的舍識用根,即是把識去掉,用照的作用。本性中無分別,無執著,無念頭,無量無邊的法門均離不開此一原則。……以有生有滅的識修,而想修到不生不滅的果,是不可能的事。不生不滅的靈性爲一切法的主體,有體必有用,內六根、外六塵是相,相雖屬幻而從來不斷,因爲體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相也是不斷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講的相,有四聖六凡,因業而轉,業作于心,一念之因雖微,其關系卻極大;道場在心裏面,一起心一動念即應起覺照,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能起觀照,是第一等的修行。
△ 不變隨緣,不變是本性,即雖觸所緣而現萬有,然其本體不變。隨緣不變是佛菩薩的境界,大乘人修行的捷徑,隨一切緣,心中如如不動,心不隨著轉,有隨緣動作而本性不變之意。真如者,其體雖爲不變,然觸緣則生萬有,故曰隨緣不變。不變不隨緣,此二乘人之境界,不度衆生,但求自度。隨緣隨變,六道凡夫之境界,隨外面境界而內心即隨之起變化。
△ 生死是有,涅槃是空,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佛的涅槃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謂之究竟住。智慧入了理體,心境一如,智境無二。欲想證入法性理體,必須入無比叁昧。有定功即能超越煩惱障。
△ 佛令人降伏其心,是令不起妄念。一切衆生從來不覺;今雖發無上覺心,亦不過發覺初心,其夙來不覺的妄習,絲毫未除;若以爲初發覺心時便見真心,即此一念依然妄想。故初發心人其下手處只在降伏,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顯。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