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执断了,即等于阿罗汉。向此路上走,在是非人我上少分别,金刚经之破四相亦即此义。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是假的,我所有的更是身外之物,放下之后应当随缘,不可执著。在六道中有生死轮回,即是因为有我及我所,能断的就是英雄。所谓英雄者,即旁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例如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是世间一般人办不到的,如有人能做到即是英雄,所以庙中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其意义在此。
△ 离相并不是不要相,是不著相;若不要相,体也没有了。不取不著是离相的意思。
△ 经云:“不分别佛及以佛法。”楞严经中说,以缘心闻法,佛法亦变为所缘之法。佛是讲的性,性那能分别,从相上见性,对一切相不生分别心即是功夫。一切佛菩萨均不起分别念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与一切不相混乱。……十法界之相均是心中所生的影子。
△ 经云:“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众生指六道有情众生,及二乘权教菩萨亦包括在内,若度他们,须调理其心情,并降伏其烦恼。天天干,尽心尽力去做,长时期去磨练,不起分别;对于恶人亦要敬重他,悲悯其一时之迷。一生无忧无虑是一件大快乐事,衣食足、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真是自在;佛菩萨无时无刻不是身心自在,世间人如真明此理,必然成佛。
△ 经云:“不分别业及业果报。”造作不要分别,果报亦不要分别,三途也自在,这是已经有了一切放下的功夫。一有分别即有十法界,不分别即一真法界,菩萨造的是净业,净业是没有分别心。凡夫造的是善、恶、无记业,现在所要作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菩萨如以恶业度众生是不得已,他虽杀人亦是善业、亦是大慈大悲,如救五百商主之例,内心中只有慈悲救他之心,绝无恶念私念,故菩萨虽作杀盗淫妄而仍是慈悲心。但凡夫对于此理虽须明了,却莫轻于尝试,更勿取法,否则必趋于恶取空。
△ 经云:“不著于思及思所起。”思是意业,所起是身语业,共称为三业。三业以意业为主,身业与口业必先有意思而后才有造作。思而不著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经云:“不坏因,不坏果”,是对治执空者而言。如以前所说,不分别我及我所等等,对一切均不分别,如对此语发生误会即堕入恶取空,所以再补充说不坏因果,即可以不落空。因与果也是性空,也是没有障碍,因不碍果,果不碍因,因为彼此无碍,可以借假显真。“色即是空”并不是把色灭了才是空,而是当体即空、色空无碍,如果不坏假名说实相的话即中道观。十法界无一法界是真实的,只有本性是真实的,一切的相是真如本性的梦幻泡影,把心收回来不要再随六尘境界奔驰,收回来就安乐了!一切因与果不坏,是由体起的用,如水起的波浪,不要波浪,水也没有了,随缘认得性就成了,所以不必坏因果。现在受的果报不必想离开,如想离开是又多了一层障碍,如果要想离开现在的果报,不分别就可以离开。深明此理,真有大乐,颜回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是不分别。如果看人家发财,买房子,生活优裕,心中羡慕,就是分别,就是执著;真正明白,彻底解悟是一真,什么境界都是佛境界。
△ 经云:“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槃恒寂静。”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的,如空与有之相对是一样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相对的“空”;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如无生死而说不生不死有何意义?凡夫、小乘的知见均有毛病,凡夫迷于生死,二乘迷于涅槃;大乘学人两边都不著,走中道第一义的路子。有分别即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那有生死与涅槃?从圆融上说,生死即涅槃,哪个人没有生死,各各人皆有涅槃。此中意义丝毫不得误会,用比喻说,水即涅槃,波比生死;波即水,水即波,水与波既是一样,何以叫它两个名字?因为它们体是一样,相不一样。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涅槃是寂静的,生死的相是妄动的。人的一生由小到老,确有生死,何以说无生死呢?实在是对于相没有看清,是被相迷著了。如看电影放映名人传记,由少年经过青年壮年至老年,一生事略,功业彪炳,似乎有生灭变化,实际上张张画面均未离开银幕,电影放映完了,银幕上没有生灭,找不到痕迹,没有痕迹,焉有生灭?感觉上看它似乎是个真实的,其实是错觉。
△ 内不受六根的控制,外不为六尘境界所转,才能得到自在。
△ 只要心在道上,诸佛菩萨之光明时时加被。常亲近善知识,与诸佛菩萨同共止住。诸佛菩萨住在大悲性空,念一切智,心无暂舍。佛法以智慧为主,终极的目标是慧。欲求慧必须修定。念念与一切智相应,即无分别智。由本性中透出来的智慧光明,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大慈大悲修六度万行,但不著相,即与智相应。
【谈破相】
△ 一切法空,不但理空,事上亦空。既然一切法空,所以无愿无求。一心想成佛即有我相,有我相即四相具足,即非菩萨,仍是凡夫。要保持清净心,不可执著。
△ 破四相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著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即是无相。起一个念头即有一个相,一切境界现前不起念即是功夫。法界本来是没有相的。
△ 对于事对于理一切明达,而后观一切法知万法因缘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用此种观念修一切善业,不执著,不污染,即得“不坏意”。此不坏意是指不能加以破坏的,如名闻利养、生死以及有漏事业等等都是可以破坏的,这些东西全不要,还破坏什么?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坏意。故经云:“菩萨已得不坏意,修行一切诸善业。”
△ 经云:“于诸众生善分别。”此善字最为吃紧,善分别是了别,用的是无分别心。古人常说的比喻为水与波,水无波浪的时候是无分别,一起波浪,外面照进来的景象就不清楚。凡夫的心刹那生灭如波浪,果然静若止水,一切森罗万象即了然于心。人人都想开悟,入法界性才能开悟,佛教我们见性不著相,不著相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空有二边均不著,才能得中道第一义的智慧。
△ 心体无念,起念即非真心。言心的性甚为清净,众生对于心性本体迷惑,佛乃开示令入佛之境界。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目的无非令我们认识真心;要入这个境界,必须要把识心内所藏的无明烦恼一齐丢净。学佛不是修心也不是修性,要知心性本来是清净的,不必修,只要破了无明烦恼就成了。
△ 佛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全是假的,明白此理,应当放下。知一切相皆是性体变现出来的,从因上看皆是依他起相,无自体性。故云:“为说世间皆从缘起,知诸法相皆悉无相。”
△ 修行要在转识成智上用功夫,不要专门去找。除去执著,第七识就变为平等性智;不用妄想用观照,第六识就变为妙观察智。众生本来有的无量福无量慧不能显现,自己并不晓得,总是想求福求慧,而自身的障碍(妄想执著)又不肯舍去,这就难了。如真想在佛法上有成就,只要肯做,人我执一破,我见没有了,一切烦恼统统消除了,看一切人都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的假相,而我亦如是,四相破了,即是菩萨。
△ 十方诸佛及大菩萨皆以般若观照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归纳之即是五蕴,五蕴展开来就是百法。必须熟读四十华严,详细研究五十三参所遇到的各种境界,体会经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最后的归宿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头绪理出来了,应历事练心,遇到任何事情都应练习心中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修定修慧要由事上修,若仅仅盘腿静坐是死定,绝没有历事练心来得圆融。经云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不可有偏,单观无虚必执有。本愿虽是在利益众生而不可强求,利生的机缘没有成熟,应先在自利上下手,利生的先决条件是离相无住,真能做到离相无住,可以广度众生,否则只能随喜功德,当你领众时而自己心不清净,可能被众生度走。
△ 用从体生,用若不与体合,是修行功夫未到家。在一切法中,于人无诤,于事无求,心中必然清净;无愿无求,这就是空,就是三昧。但经中为什么又叫我们常常发愿呢?信愿行是三资粮,发愿要成佛道是必要的,但不能求此愿,有求的心,心中即不平等,必生魔障。修因与证果是依靠体,时时刻刻在回光返照,随时注意与外面境界染不染。断恶修善都要离相,现在我们是在因位,这样做都是般若会上的菩萨,自己焉能不尊重自己呢?
△ 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1)空谛是宇宙的本体,诸法的自性,洞然虚寂。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空,又称为真谛,是真实的。如知一切法皆空,即知一切法不生不灭;证得真谛即能开一切智,断见思惑,三界六道轮回就离开了。所以空谛是破法,空谛不是孤立的空。(2)假谛又称为俗谛,世间无论依报正报,或色或心,均属假有,但能起暂时的作用。既知一切法是假的,对于世间一切事物即不必认真。(3)中谛:真空不碍妙有,假相与真理如水与波,真空与妙有实在是一件事,此理若能透彻,了知真俗不二,空假一如,即入于中观的境界。证得中谛道理即开了一切种智,破了无明,证果则成就了法身佛[注:原文为“德”,疑为错字]。言诸法以空故,生即无生,非为假有;以假故,无生而生,非为实空;即假即空,即空即假,故中。此为三谛之理。
【谈菩萨行】
△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萨为不请之友。度生本来不易,众生不肯接受还要找麻烦。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心到初住难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