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岂不可怕!
△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
【谈精进】
△ 不放逸:精进同三善根合起来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荡,逸是纵逸),就是过着有规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对于贪嗔痴三毒不加节制,任性所为,肆无忌惮。不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
△ 甲胄表示精进之义,学佛的甲胄即是精进。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人与人相处,人与环境相处,必须忍耐,唯一目标:若能使道业上有所成就,则任何环境都要忍耐。
△ 我们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时都在动脑筋,贪著世事,这就是业。过去生生世世都在造业;要勤劳不息地进修,不取不著,即可远离多生多劫的业障。
△ 纯而不杂谓之精。精进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即不能与本性相应,有条件容易退转。例如学佛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女上进,希望达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须发菩提心,发菩萨愿,没有任何要求及附带条件,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为了度众生,求诸功德法。
△ 佛法是一条生疏的路子,岂能浅尝而止,必须要熏习再熏习,重复再重复,方能见功效。所以多听经多看经是有必要的,不补佛法熏习即补烦恼熏习。
【谈止观】
△ 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宝志公为观音化身,主持梁皇忏只能将郗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问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内如鼓,空空如也。一念不生,这是大定。随问随答,一经过考虑即落在意识心上,必须要用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佛心,心心相应。教下的止观也是定,方法不一样,目的则同。
△ 止是禅定,观是般若,修止必须同时修观。若是一心专修禅定,修久了,不会马上得到智慧,行者心理渐渐地消沉下去,容易打瞌睡,起了懈怠心,什么都不肯作,消极而不行善法,如此则失自利。其次,修止修得好,亦限于独善其身的地步,因而远离大悲,不度众生,亦失利他。故马鸣菩萨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 观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观才能断得了贪爱。
△ 佛对于恐怖的众生的安慰之处,生死之因缘自己可以做主宰,想不生不死并不难;见思烦恼是生死之根本,如不肯断是愿意在世间。烦恼一起来,立刻觉察,日久功夫纯熟,即能断烦恼,即可自作主宰。看破是真精进,放下是真功夫,只要断除烦恼,生死即得自在。
△ 四念处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门,是学佛的基础。佛将欲涅槃时,阿难问佛:佛圆寂后依谁而住?佛答:依四念处住。所以,若不依四念处,所修行的一切法门均不是佛法。
△ 观身不净。不净有五种:(1)种子不净,父精母血作为自己根身的种子。(2)住处不净,住母胎时多有不净。(3)自体不净,身体为四大假合所成。(4)外相不净,九孔流溢。(5)究竟不净,死后数小时即变坏。知自身种种不净,实无可留恋,即不会执著。或谓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所谓借假修真;请不要误会,此“假”字非指身体而言,系指佛法而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身体用不着担心,有一定之业报,只有多作善事,在修持上用功夫,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 四念处之观身不净,是令对于身体不要过分爱惜。打破身见即能破我执,才能离开世间,往生极乐世界。
△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干净,小乘佛教有九不净观之说。即以选世界小姐而言,各国佳丽均系代表人物,真有沉鱼落雁之容,然而除去一张表皮外,身内只有血肉筋骨,污秽充满,死后不到三天即恶臭充鼻。所以《起信论》说:“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 观受是苦,受是领纳、领受之意。一切受,归纳之有五:身的苦、乐,心的忧、喜,以及身心无苦乐之舍受。苦、忧属苦苦;喜、乐属坏苦;舍是暂时的,属行苦。三界均苦,若欲离苦得乐,除转识成智外,别无办法;如办不到,只有念佛求往生。
△ 观心无常,第六意识心念念不停,不用功时不觉得,初念佛的人愈觉妄念多,停不住。一念不生是真心,动即是妄心,首先要把心拴住,若拴不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更不能往生净土。
△ “观法无我”,法指一切万法,我是四大五阴的假合,四大五阴就是法,一切法空无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观,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
△ 众生有四种颠倒,认为身体是干净的,享受是快乐的,心是常住的,我是实有的,既有此颠倒思想,所以处处放不下。对治之法,即用四念处帮助,将身心放下。
△ 不论修何种法门,戒定慧是基础,不能得定,纵得慧亦是狂慧,定中无慧亦是邪定。
△ 说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将五欲六尘境界当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尘之中,故见不到佛的境界。从前佛在祇园精舍见蚁而笑,谓弟子曰:蚁身已阅七世佛仍为蚁身。因蚁是定在蚁的境界,始终无法脱蚁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净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大善恶,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这还是好的;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设想了。
△ 时间是就众生分上说的,实际上并没有时间,是众生的错觉。时间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长短没有一定,念劫圆融,可见时间是众生的知见。所以经云:“无量无边无数劫,于一念中悉明见。”
△ 凡夫与圣人不同,圣人观性,凡夫观相,凡夫处处见,处处著。
△ 马鸣菩萨说:“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外缘”指四面的环境,“一切音声”如车声、飞机声等,皆足以破坏我们的定功,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边才容易修道。古语云:“大隐在市,小隐在山。”十字街头都可以打坐参禅,这是有深一层功夫的人说的。
△ 八万四千法门,就理论上归纳之,可分为二大类:一曰定,一曰观。定即止,放下万缘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较单纯,修行人大致没有什么争论,至于修观,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观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独到之处。修观要用智而不用识,用观照而不用分别,无论对性体或法相,唯有用观照才能见到如实理,永无乖诤。
△ 体真止:止就是定。体真者,经论中常说一切诸法皆因缘和合而生,均无自性,如能体会真空的道理,证知其真理即真空,一切事相当体即空,就不会在一切法上攀缘。体真止属空观。
方便随缘止:又名息缘守境止,如念佛法门及禅宗的参话头,把其它的万缘都止着。菩萨晓得空有之真相,空非空,有非有是幻有,空不是顽空,于一切幻化假相的境界上分别种种万事万相,而心中如如不动;为了利益众生,故随着众生的缘,亦能安住在俗谛上。
息二边分别止:是因第一种偏在真空上,第二种偏在假有上,都不是中道,现在明白假非真假,真亦非真,空有二边都不执著。
【谈般若】
△ 从凡夫地至如来地,六波罗密是必修课程,六度中布施重要,般若更重要,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二者互有关联。但何以只提一布施?因布施即包括余度在内。般若是理,余五是事,五度无般若为世间福德,二乘及权教菩萨虽达到九次第定,有般若才能证得圆实菩萨的境界。
△ 何为正念应认识清楚,所谓正念是息著相之妄念。整个般若经之宗旨,不外无住生心,无住是离相,生心是提起正念,无论学那一种法门,不懂得般若必生障碍,有障碍必有烦恼,所以般若是通一切教义的。不著相即是正念,生的是无住之心,无住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 依文字起观照。佛的一切经典,全是由真性理体中流露出来的,全属般若,不懂般若即无法学大乘。观照就是般若现前,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来少分。
△ 怎样成就真见?必须将有见无见均去掉。有见是凡夫,无见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错的,不著不取是解脱。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别,阿赖耶识就不落印象,无印象就没有三世果报。我们学菩萨学不到家,学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点也好。
△ 大智慧人得无分别智,了达世间的真相,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世界上万事万法不外色相与心,即物质与精神,物质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 经云:“不动离二边。”不动是正念,正念即无念,是大菩萨的境界,凡夫应当把标准降低。把念头安住在佛法上,总比安住在世法上强得多。空有二边均非中道:凡夫著有,出不了三界六道;小乘著涅槃偏于空,过犹不及。念一声阿弥陀佛,既不著三界六道,亦不著涅槃,是大乘的境界。
△ 经云:“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离相回相时,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别我及我所…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