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諱,有了它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爲嗔恨心與菩提心不相應。菩提含有覺、平等、慈悲義。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其違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賢菩薩說:菩薩過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我們平日積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順心的事,一發脾氣,把以前的功德統統燒盡,然後再從頭來,豈不可惜!豈不可怕!
△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縱然有人無緣無故地來侮辱我,亦應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來很難,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緣應立即覺悟,不覺悟,慈悲心永遠發不起來。常常覺悟,悲心即增長,嗔恚心即漸漸消除。
【談精進】
△ 不放逸:精進同叁善根合起來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蕩,逸是縱逸),就是過著有規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對于貪嗔癡叁毒不加節製,任性所爲,肆無忌憚。不放逸剛好與之相反,是以叁善根及精進爲體,有防惡修善的功能。對一切善法肯認真負責,精誠集中,故名不放逸。
△ 甲胄表示精進之義,學佛的甲胄即是精進。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剛經雲:“一切法得成于忍。”人與人相處,人與環境相處,必須忍耐,唯一目標:若能使道業上有所成就,則任何環境都要忍耐。
△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地進修,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 純而不雜謂之精。精進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即不能與本性相應,有條件容易退轉。例如學佛爲求財富、求平安、求兒女上進,希望達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須發菩提心,發菩薩願,沒有任何要求及附帶條件,只是爲了饒益衆生,爲了度衆生,求諸功德法。
△ 佛法是一條生疏的路子,豈能淺嘗而止,必須要熏習再熏習,重複再重複,方能見功效。所以多聽經多看經是有必要的,不補佛法熏習即補煩惱熏習。
【談止觀】
△ 禅定屬功德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屬福德邊。福德可以給人,功德不能給人,亦如財物可以贈送他人,聰明智慧無法贈送他人,功德是自己專有的。寶志公爲觀音化身,主持梁皇忏只能將郗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問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內如鼓,空空如也。一念不生,這是大定。隨問隨答,一經過考慮即落在意識心上,必須要用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與佛心,心心相應。教下的止觀也是定,方法不一樣,目的則同。
△ 止是禅定,觀是般若,修止必須同時修觀。若是一心專修禅定,修久了,不會馬上得到智慧,行者心理漸漸地消沈下去,容易打瞌睡,起了懈怠心,什麼都不肯作,消極而不行善法,如此則失自利。其次,修止修得好,亦限于獨善其身的地步,因而遠離大悲,不度衆生,亦失利他。故馬鳴菩薩說:“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 觀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觀才能斷得了貪愛。
△ 佛對于恐怖的衆生的安慰之處,生死之因緣自己可以做主宰,想不生不死並不難;見思煩惱是生死之根本,如不肯斷是願意在世間。煩惱一起來,立刻覺察,日久功夫純熟,即能斷煩惱,即可自作主宰。看破是真精進,放下是真功夫,只要斷除煩惱,生死即得自在。
△ 四念處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門,是學佛的基礎。佛將欲涅槃時,阿難問佛:佛圓寂後依誰而住?佛答:依四念處住。所以,若不依四念處,所修行的一切法門均不是佛法。
△ 觀身不淨。不淨有五種:(1)種子不淨,父精母血作爲自己根身的種子。(2)住處不淨,住母胎時多有不淨。(3)自體不淨,身體爲四大假合所成。(4)外相不淨,九孔流溢。(5)究竟不淨,死後數小時即變壞。知自身種種不淨,實無可留戀,即不會執著。或謂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所謂借假修真;請不要誤會,此“假”字非指身體而言,系指佛法而言,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其實身體用不著擔心,有一定之業報,只有多作善事,在修持上用功夫,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 四念處之觀身不淨,是令對于身體不要過分愛惜。打破身見即能破我執,才能離開世間,往生極樂世界。
△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幹淨,小乘佛教有九不淨觀之說。即以選世界小姐而言,各國佳麗均系代表人物,真有沈魚落雁之容,然而除去一張表皮外,身內只有血肉筋骨,汙穢充滿,死後不到叁天即惡臭充鼻。所以《起信論》說:“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 觀受是苦,受是領納、領受之意。一切受,歸納之有五:身的苦、樂,心的憂、喜,以及身心無苦樂之舍受。苦、憂屬苦苦;喜、樂屬壞苦;舍是暫時的,屬行苦。叁界均苦,若欲離苦得樂,除轉識成智外,別無辦法;如辦不到,只有念佛求往生。
△ 觀心無常,第六意識心念念不停,不用功時不覺得,初念佛的人愈覺妄念多,停不住。一念不生是真心,動即是妄心,首先要把心拴住,若拴不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更不能往生淨土。
△ “觀法無我”,法指一切萬法,我是四大五陰的假合,四大五陰就是法,一切法空無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觀,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
△ 衆生有四種顛倒,認爲身體是幹淨的,享受是快樂的,心是常住的,我是實有的,既有此顛倒思想,所以處處放不下。對治之法,即用四念處幫助,將身心放下。
△ 不論修何種法門,戒定慧是基礎,不能得定,縱得慧亦是狂慧,定中無慧亦是邪定。
△ 說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將五欲六塵境界當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塵之中,故見不到佛的境界。從前佛在祇園精舍見蟻而笑,謂弟子曰:蟻身已閱七世佛仍爲蟻身。因蟻是定在蟻的境界,始終無法脫蟻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淨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無大善惡,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這還是好的;叁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設想了。
△ 時間是就衆生分上說的,實際上並沒有時間,是衆生的錯覺。時間屬于心不相應行法,長短沒有一定,念劫圓融,可見時間是衆生的知見。所以經雲:“無量無邊無數劫,于一念中悉明見。”
△ 凡夫與聖人不同,聖人觀性,凡夫觀相,凡夫處處見,處處著。
△ 馬鳴菩薩說:“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外緣”指四面的環境,“一切音聲”如車聲、飛機聲等,皆足以破壞我們的定功,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邊才容易修道。古語雲:“大隱在市,小隱在山。”十字街頭都可以打坐參禅,這是有深一層功夫的人說的。
△ 八萬四千法門,就理論上歸納之,可分爲二大類:一曰定,一曰觀。定即止,放下萬緣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較單純,修行人大致沒有什麼爭論,至于修觀,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觀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獨到之處。修觀要用智而不用識,用觀照而不用分別,無論對性體或法相,唯有用觀照才能見到如實理,永無乖诤。
△ 體真止:止就是定。體真者,經論中常說一切諸法皆因緣和合而生,均無自性,如能體會真空的道理,證知其真理即真空,一切事相當體即空,就不會在一切法上攀緣。體真止屬空觀。
方便隨緣止:又名息緣守境止,如念佛法門及禅宗的參話頭,把其它的萬緣都止著。菩薩曉得空有之真相,空非空,有非有是幻有,空不是頑空,于一切幻化假相的境界上分別種種萬事萬相,而心中如如不動;爲了利益衆生,故隨著衆生的緣,亦能安住在俗谛上。
息二邊分別止:是因第一種偏在真空上,第二種偏在假有上,都不是中道,現在明白假非真假,真亦非真,空有二邊都不執著。
【談般若】
△ 從凡夫地至如來地,六波羅密是必修課程,六度中布施重要,般若更重要,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二者互有關聯。但何以只提一布施?因布施即包括余度在內。般若是理,余五是事,五度無般若爲世間福德,二乘及權教菩薩雖達到九次第定,有般若才能證得圓實菩薩的境界。
△ 何爲正念應認識清楚,所謂正念是息著相之妄念。整個般若經之宗旨,不外無住生心,無住是離相,生心是提起正念,無論學那一種法門,不懂得般若必生障礙,有障礙必有煩惱,所以般若是通一切教義的。不著相即是正念,生的是無住之心,無住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 依文字起觀照。佛的一切經典,全是由真性理體中流露出來的,全屬般若,不懂般若即無法學大乘。觀照就是般若現前,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來少分。
△ 怎樣成就真見?必須將有見無見均去掉。有見是凡夫,無見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錯的,不著不取是解脫。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別,阿賴耶識就不落印象,無印象就沒有叁世果報。我們學菩薩學不到家,學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點也好。
△ 大智慧人得無分別智,了達世間的真相,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世界上萬事萬法不外色相與心,即物質與精神,物質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 經雲:“不動離二邊。”不動是正念,正念即無念,是大菩薩的境界,凡夫應當把標准降低。把念頭安住在佛法上,總比安住在世法上強得多。空有二邊均非中道:凡夫著有,出不了叁界六道;小乘著涅槃偏于空,過猶不及。念一聲阿彌陀佛,既不著叁界六道,亦不著涅槃,是大乘的境界。
△ 經雲:“不分別我及以我所。”離相回相時,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別我及我所…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