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生战争或地震,实际上,对醒者来说,在做梦人的卧室当中并没有这些恐怖现象。但从做梦人的角度来说,恐怖却非常真实。那么,做梦人在梦里看到的一切是谁创造的呢?不是造物主,更不是无因无缘,而是做梦时候的心。内心,是梦境的唯一创造者。内心产生了幻觉,就产生了梦中的世界。同样,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讲,我们的世界也是心创造的。
三、集谛的四个特点(行相)
集谛的四个特点分别为:因﹑集﹑生﹑缘。为什么有这四个特点呢?为了驳斥他人的四种观点,所以建立了四种自己的观点,也即四个特点。
第一,因
有人认为,除了客观因素以外,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幸福,都没有什么其它的因。因果、善恶,都是不存在的。包括早在释迦牟尼还没有成佛时就有的庸俗唯物主义也这么认为。
佛教却反对这个观点,而认为:现实生活当中的痛苦﹑快乐,都有两种因。一个叫因(远因),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很远时候的因;一个叫缘(近因),就是眼前的﹑客观的因。就像电脑除了硬件设备以外,还有一个软件一样。
比如,一个人生病了,近因是饮食、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远因则是过去打人、杀生等等的恶业。病不会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肯定有原因,这就是因果。
再比如,哪怕同父同母的姊妹,在同样的学校接受教育,甚至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两个人的身体状况、性格品行、幸福和痛苦等等也是不一样的,这都是过去的因缘所决定的。
所有人都想幸福,不愿痛苦,却有这么多的人在忍受痛苦的折磨,如果这些都仅仅是因为客观因素,那谁都可以解决,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常人无法控制、无法解释的意外发生,这都与前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如果所有事情都企图用眼前的因素来解释,很多时候根本行不通。
比如,《大涅槃经》中讲:一生当中杀生很厉害,造罪非常严重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会看到被杀的动物来杀自己﹑害自己,让自己活活遭受地狱的痛苦。经中也讲了很多此类的公案。实际上也是这样,无论是在汉地还是藏地,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现世报。
第二,集
古老的宗教认为,只有一个因,就能产生所有的果。这个因,就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因为有了时间这一个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果。
佛教却反对这个观点,而认为:要成熟一个果,肯定需要时间,但并不是一个时间就可以完成。如果所有果的因,都只是一个时间,那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果。有些生命是动物,有些生命是人……植物当中也有这么多不同的类别,这都是说不过去的。如果只有一个因,那就只会有一种果,不会有这么多的果。因为有这么多的果,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因。
“集谛”的“集”,, 与四个特点中的“集”,都表示集合﹑集聚。意思是说,不一样的果,来源于不一样的因。很多的因集聚在一起,才能产生果,有可能产生一种果,也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果。痛苦有痛苦的因,幸福有幸福的因。幸福的因是善业,痛苦的因是恶业。
第三,生
数论外道等宗教认为,世上所有的果,没有一个是无中生有的。它们的本质过去一直都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所谓果现前的时候,是我们发现了果;果消失的时候,并不是真正消失,而是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了而已。任何事物都既没有诞生,也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所有的变化,都不是本质的变化,而是形式的变化。至于什么是本质,数论外道讲了很多。麦彭仁波切讲过,他们所说的本质,其实就是佛教里面讲的阿赖耶识。外道把阿赖耶识看得很神秘,讲得很离谱。实际上阿赖耶识并不神秘,而是很客观、很真实的。
为了推翻这个观点,佛教中说:所有的果,都是从无而诞生的;果消失的时候,就再也不可能存在了。所有的有为法,都是无中生有,而不是从看不见的地方移到看得见的地方;毁灭的时候,也是在虚空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存在,这叫无常。世上没有一个旧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新鲜的。每一个刹那,所有的事物都在发生着本质上的变化。所有的有为法,都在不断地生生灭灭。
第四,缘
古印度的很多宗教认为,世界是一个人格化的神特意﹑有目的性地构思、设计并创造的。
佛教却反对这个观点,而认为:一切物质都是自己的因缘产生的,并不是神创造的。所有物质的变化,都有它自身的因缘,所以称为“缘”。一切都是有因有缘,这与自然科学所讲的观点是一样的。
关于因是什么,缘是什么,所有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在《俱舍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
下面要介绍的道谛也会讲,解脱道不是崇拜鬼神、祭祀鬼神,而是断除烦恼,不再造业。以出离心减少、断除贪欲;以菩提心、慈悲心利益众生;最后是用证悟空性的智慧去寻找解脱。当解脱的因缘﹑条件都成熟以后,就一定会解脱。佛教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却不认为鬼神能够主宰世界,而认为鬼神自己也只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而已,多半属于六道中饿鬼道的众生,根本没有能力创造世界。所以,“缘”是很重要的。
总而言之,苦谛的果是集谛产生的,集谛是产生苦谛的因,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因缘。
灭 谛
一、解脱即“灭谛”
轮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通过学习轮回的因和果,也就了解了轮回的真相。明白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徘徊在虚幻世界当中,不断恶性循环的本质与原因。既然轮回如此之苦,寻求解脱也是唯一的出路。
这就像亲身感受到生病的痛苦,也发现病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知道了病的来源,就一定会有对健康的追求。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有先天性的疾病,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被疾病折腾着,一秒钟都没有健康过。他只知道生病很痛苦,根本不知道健康是什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非常绝望,很容易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
同样,世间绝大多数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却不知道真正的解脱是什么,更不知道消灭痛苦的方法。虽然现代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物质最为丰富的时代,但物质生活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过承受的界限以后,人们就会患上精神上的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等,甚至可能产生轻生的想法。
难道我们的生存根本没有价值了吗?不是。其实我们可以突破轮回的重重封锁,找到解脱的契机,那就是“灭谛”
就像对患有先天疾病的人说:你不要这么绝望,通过治疗还是可以获得健康的。虽然你没有体会过健康人的滋味,我也没有办法告诉你,但你通过看病吃药,一定会慢慢康复,最后就能体会到健康的滋味。患病的人听了这些话,也许会开始有兴趣、有希望、有信心了。因为他知道有一种状态叫健康,只有吃药才能获得健康,那他一定会遵照医嘱、按时吃药,最后也能得到健康。
同样,佛只能简单地给我们描述解脱的大致概念,并为我们指出了解脱的道路。通过修行,去训练心力,就能获得解脱。但真正的解脱,只有自己去争取、去体会。
比喻中的“健康”,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吃药”,就是四圣谛中的“道谛”;“生病”,是苦谛;疾病的来源,是“集谛”。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解脱,但只要有“我要获得解脱”、“我一定要追求解脱”的勇气和决心,就已经有了出离心,就已经开始告别轮回了。
小乘佛教一切有部认为,解脱是一种物质。比如,三十种烦恼中,有些是在小乘佛教见道的时候断除,有些是在小乘佛教修道的时候断除,每一种烦恼断除以后,会有一种物质不让它再产生,就像堤坝可以阻止洪水一样。如果没有抵挡烦恼的物质,则即使烦恼断除了,也会再次产生。有了这种物质,烦恼才永远不会重生。这是小乘佛教的错误观点,大乘佛教根本不承认。
大乘佛教认为,如果解脱是物质,就与外道没有差别了。解脱不是因为有物质挡住了烦恼,而必须是烦恼的因——无明、我执等等断除了,来源断除以后,烦恼也不会再产生了。
小乘佛教的经部不承认一切有部的观点,认为解脱是断除烦恼以后的一无所有。但大乘佛教认为这是断见,是不成立的。
那么,真正的解脱是什么呢?大乘佛教中观,尤其是第三转*轮和密宗所讲的“灭谛”,包含了两个意思。
第一,所谓“灭”,即三十种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灭除、毁灭了,在如来藏、佛性上面,不存在烦恼。第二,当所有的烦恼、障碍都消失以后,如来藏、光明、心的本性却永远都会存在,所以佛性、如来藏、光明也叫“灭谛”。这两个就是大乘佛法和密宗的“灭谛”
心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最外层、最表面、最粗糙的精神活动,是我们的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根识;再进一步,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断除以后,最后一层,是如来藏佛性。众生的本性,是阿赖耶识;佛的本性,是光明如来藏。如果如来藏叫做佛性,那阿赖耶识就可以叫做众生性。虽然佛教没有这样的名词,但可以这样理解。
当加行全部修好,根基非常成熟了,再去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就有可能证悟。证悟的时候,就能突破阿赖耶识的层面,见到佛性,见到佛的法身。虽然我们没有福报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也没有福报见到像金刚萨埵这样的佛的报身,但我们有机会见到佛的法身。三身中最尊贵的,是佛的法身,并不是化身和报身。佛的法身不会有头、有手,不会有颜色、形状,既不是神的形象,也不是人的样子,而是光明如来藏。心的本性,就是佛的法身。我们大家都有机会见到,但是否能抓住机会,就要看每一个人自己了。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