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生戰爭或地震,實際上,對醒者來說,在做夢人的臥室當中並沒有這些恐怖現象。但從做夢人的角度來說,恐怖卻非常真實。那麼,做夢人在夢裏看到的一切是誰創造的呢?不是造物主,更不是無因無緣,而是做夢時候的心。內心,是夢境的唯一創造者。內心産生了幻覺,就産生了夢中的世界。同樣,從深層次的角度來講,我們的世界也是心創造的。
叁、集谛的四個特點(行相)
集谛的四個特點分別爲:因﹑集﹑生﹑緣。爲什麼有這四個特點呢?爲了駁斥他人的四種觀點,所以建立了四種自己的觀點,也即四個特點。
第一,因
有人認爲,除了客觀因素以外,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幸福,都沒有什麼其它的因。因果、善惡,都是不存在的。包括早在釋迦牟尼還沒有成佛時就有的庸俗唯物主義也這麼認爲。
佛教卻反對這個觀點,而認爲:現實生活當中的痛苦﹑快樂,都有兩種因。一個叫因(遠因),即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很遠時候的因;一個叫緣(近因),就是眼前的﹑客觀的因。就像電腦除了硬件設備以外,還有一個軟件一樣。
比如,一個人生病了,近因是飲食、衛生等方面的問題,遠因則是過去打人、殺生等等的惡業。病不會無緣無故地從天而降,肯定有原因,這就是因果。
再比如,哪怕同父同母的姊妹,在同樣的學校接受教育,甚至在同一個單位工作,但兩個人的身體狀況、性格品行、幸福和痛苦等等也是不一樣的,這都是過去的因緣所決定的。
所有人都想幸福,不願痛苦,卻有這麼多的人在忍受痛苦的折磨,如果這些都僅僅是因爲客觀因素,那誰都可以解決,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常人無法控製、無法解釋的意外發生,這都與前世有著密切的關系。可見,如果所有事情都企圖用眼前的因素來解釋,很多時候根本行不通。
比如,《大涅槃經》中講:一生當中殺生很厲害,造罪非常嚴重的人在臨終的時候,會看到被殺的動物來殺自己﹑害自己,讓自己活活遭受地獄的痛苦。經中也講了很多此類的公案。實際上也是這樣,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現世報。
第二,集
古老的宗教認爲,只有一個因,就能産生所有的果。這個因,就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因爲有了時間這一個因,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果。
佛教卻反對這個觀點,而認爲:要成熟一個果,肯定需要時間,但並不是一個時間就可以完成。如果所有果的因,都只是一個時間,那就不可能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果。有些生命是動物,有些生命是人……植物當中也有這麼多不同的類別,這都是說不過去的。如果只有一個因,那就只會有一種果,不會有這麼多的果。因爲有這麼多的果,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因。
“集谛”的“集”,, 與四個特點中的“集”,都表示集合﹑集聚。意思是說,不一樣的果,來源于不一樣的因。很多的因集聚在一起,才能産生果,有可能産生一種果,也有可能産生各種各樣的果。痛苦有痛苦的因,幸福有幸福的因。幸福的因是善業,痛苦的因是惡業。
第叁,生
數論外道等宗教認爲,世上所有的果,沒有一個是無中生有的。它們的本質過去一直都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所謂果現前的時候,是我們發現了果;果消失的時候,並不是真正消失,而是在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存在,只是我們看不見了而已。任何事物都既沒有誕生,也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所有的變化,都不是本質的變化,而是形式的變化。至于什麼是本質,數論外道講了很多。麥彭仁波切講過,他們所說的本質,其實就是佛教裏面講的阿賴耶識。外道把阿賴耶識看得很神秘,講得很離譜。實際上阿賴耶識並不神秘,而是很客觀、很真實的。
爲了推翻這個觀點,佛教中說:所有的果,都是從無而誕生的;果消失的時候,就再也不可能存在了。所有的有爲法,都是無中生有,而不是從看不見的地方移到看得見的地方;毀滅的時候,也是在虛空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會在看不見的地方存在,這叫無常。世上沒有一個舊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新鮮的。每一個刹那,所有的事物都在發生著本質上的變化。所有的有爲法,都在不斷地生生滅滅。
第四,緣
古印度的很多宗教認爲,世界是一個人格化的神特意﹑有目的性地構思、設計並創造的。
佛教卻反對這個觀點,而認爲:一切物質都是自己的因緣産生的,並不是神創造的。所有物質的變化,都有它自身的因緣,所以稱爲“緣”。一切都是有因有緣,這與自然科學所講的觀點是一樣的。
關于因是什麼,緣是什麼,所有事物是怎麼産生的等等,在《俱舍論》當中講得非常清楚。
下面要介紹的道谛也會講,解脫道不是崇拜鬼神、祭祀鬼神,而是斷除煩惱,不再造業。以出離心減少、斷除貪欲;以菩提心、慈悲心利益衆生;最後是用證悟空性的智慧去尋找解脫。當解脫的因緣﹑條件都成熟以後,就一定會解脫。佛教不否認鬼神的存在,卻不認爲鬼神能夠主宰世界,而認爲鬼神自己也只是一種生命存在的形式而已,多半屬于六道中餓鬼道的衆生,根本沒有能力創造世界。所以,“緣”是很重要的。
總而言之,苦谛的果是集谛産生的,集谛是産生苦谛的因,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因緣。
滅 谛
一、解脫即“滅谛”
輪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通過學習輪回的因和果,也就了解了輪回的真相。明白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徘徊在虛幻世界當中,不斷惡性循環的本質與原因。既然輪回如此之苦,尋求解脫也是唯一的出路。
這就像親身感受到生病的痛苦,也發現病是可以治療的,而且知道了病的來源,就一定會有對健康的追求。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有先天性的疾病,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被疾病折騰著,一秒鍾都沒有健康過。他只知道生病很痛苦,根本不知道健康是什麼感受。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非常絕望,很容易産生不想活了的念頭。
同樣,世間絕大多數的人經曆了各種各樣的痛苦,卻不知道真正的解脫是什麼,更不知道消滅痛苦的方法。雖然現代社會,是人類有史以來物質最爲豐富的時代,但物質生活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當壓力超過承受的界限以後,人們就會患上精神上的病症——焦慮症、抑郁症等等,甚至可能産生輕生的想法。
難道我們的生存根本沒有價值了嗎?不是。其實我們可以突破輪回的重重封鎖,找到解脫的契機,那就是“滅谛”
就像對患有先天疾病的人說:你不要這麼絕望,通過治療還是可以獲得健康的。雖然你沒有體會過健康人的滋味,我也沒有辦法告訴你,但你通過看病吃藥,一定會慢慢康複,最後就能體會到健康的滋味。患病的人聽了這些話,也許會開始有興趣、有希望、有信心了。因爲他知道有一種狀態叫健康,只有吃藥才能獲得健康,那他一定會遵照醫囑、按時吃藥,最後也能得到健康。
同樣,佛只能簡單地給我們描述解脫的大致概念,並爲我們指出了解脫的道路。通過修行,去訓練心力,就能獲得解脫。但真正的解脫,只有自己去爭取、去體會。
比喻中的“健康”,就是四聖谛中的“滅谛”;“吃藥”,就是四聖谛中的“道谛”;“生病”,是苦谛;疾病的來源,是“集谛”。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得到解脫,但只要有“我要獲得解脫”、“我一定要追求解脫”的勇氣和決心,就已經有了出離心,就已經開始告別輪回了。
小乘佛教一切有部認爲,解脫是一種物質。比如,叁十種煩惱中,有些是在小乘佛教見道的時候斷除,有些是在小乘佛教修道的時候斷除,每一種煩惱斷除以後,會有一種物質不讓它再産生,就像堤壩可以阻止洪水一樣。如果沒有抵擋煩惱的物質,則即使煩惱斷除了,也會再次産生。有了這種物質,煩惱才永遠不會重生。這是小乘佛教的錯誤觀點,大乘佛教根本不承認。
大乘佛教認爲,如果解脫是物質,就與外道沒有差別了。解脫不是因爲有物質擋住了煩惱,而必須是煩惱的因——無明、我執等等斷除了,來源斷除以後,煩惱也不會再産生了。
小乘佛教的經部不承認一切有部的觀點,認爲解脫是斷除煩惱以後的一無所有。但大乘佛教認爲這是斷見,是不成立的。
那麼,真正的解脫是什麼呢?大乘佛教中觀,尤其是第叁轉*輪和密宗所講的“滅谛”,包含了兩個意思。
第一,所謂“滅”,即叁十種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滅除、毀滅了,在如來藏、佛性上面,不存在煩惱。第二,當所有的煩惱、障礙都消失以後,如來藏、光明、心的本性卻永遠都會存在,所以佛性、如來藏、光明也叫“滅谛”。這兩個就是大乘佛法和密宗的“滅谛”
心可以分爲幾個層次:最外層、最表面、最粗糙的精神活動,是我們的意識與眼、耳、鼻、舌、身五根識;再進一步,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斷除以後,最後一層,是如來藏佛性。衆生的本性,是阿賴耶識;佛的本性,是光明如來藏。如果如來藏叫做佛性,那阿賴耶識就可以叫做衆生性。雖然佛教沒有這樣的名詞,但可以這樣理解。
當加行全部修好,根基非常成熟了,再去修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就有可能證悟。證悟的時候,就能突破阿賴耶識的層面,見到佛性,見到佛的法身。雖然我們沒有福報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也沒有福報見到像金剛薩埵這樣的佛的報身,但我們有機會見到佛的法身。叁身中最尊貴的,是佛的法身,並不是化身和報身。佛的法身不會有頭、有手,不會有顔色、形狀,既不是神的形象,也不是人的樣子,而是光明如來藏。心的本性,就是佛的法身。我們大家都有機會見到,但是否能抓住機會,就要看每一個人自己了。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