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P14

  ..續本文上一頁初步證悟的時候,雖然已經證悟,但證悟的境界還很模糊,有時能夠看見佛的法身,有時很長時間都莫名其妙的,什麼都看不見。這就需要對上師的信心,對佛法、對竅訣的信任,以及自己的福報。福報的來源,就是修加行。當所有的條件都具備的時候,就能對解脫有一點點概念,就能稍稍知道原來佛性、佛的境界、光明、空性、如來藏、永恒、實在是這樣的。這就是近距離看到解脫了,雖然還不是零距離,但已經燃起了希望之燈,從此以後對法更有信心,也會變得更精進,會更加倍地努力修行。

  就像患了先天性疾病的人,在吃了一段時間的藥以後,雖然病還沒完全治愈,但偶爾也有一兩天能體會到健康的感覺。一旦嘗到甜頭,就會信心百倍地加緊治療。之所以我們現在修行沒有動力,就是因爲還沒有證悟,雖然聽過很多次,卻不知道什麼叫解脫,能否解脫也不知道。當有一天證悟了,動力也就十足了。如果努力,每個人在有生之年都有這個機會。

  二、滅谛的四個特點(行相)

  滅谛的四個特點爲:滅、淨,妙、離。

  第一,滅

  首先,在如來藏的本質上,從來就沒有煩惱,這叫本來清淨、本性的清淨。現在滅除了表面的煩惱之後,就多了另外一重離煩惱的清淨,這叫雙重的清淨。滅谛的本質,是沒有煩惱的。當無明被鏟除以後,建立在無明基礎上的所有善惡念頭也都冰消瓦解,所以叫“滅”。

  小乘有部宗認爲,無論是煩惱,還是擋住煩惱的物質,都是實有的。

  大乘佛法認爲,解脫不是實有的物質來擋住實有的煩惱,只要有菩提心,有證悟空性的智慧,煩惱就可以轉化爲道;第叁轉*輪與密宗認爲,解脫也不是用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去轉換。當我們沒證悟的時候,它是煩惱、業、有漏、不清淨的,但這都是我們的幻覺;在證悟以後,實際上沒有煩惱,也沒有不清淨的世界,一切就像八地菩薩所體證的境界。對證悟的人來說,衆生各種各樣的念頭、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佛的智慧。這不是說煩惱變成菩提,而是煩惱的本質就是菩提。煩惱和菩提,是無二無別的。

  雖然煩惱是佛的智慧,但在還沒證悟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謹慎取舍因果。在這個階段,煩惱就是煩惱,煩惱不是菩提,這要分清楚。當最後證悟了煩惱本質的時候,以貪、嗔、癡爲代表的所有煩惱都滅除了,便得到了雙重的清淨。

  第二,淨

  在如來藏光明上面,所有六道輪回當中的苦苦、變苦、行苦等痛苦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叫淨。在滅谛上面,不存在不清淨的苦谛叫淨,不存在集谛叫滅。不存在苦谛和集谛,所以叫滅和淨。也可以說不存在苦谛叫滅,不存在集谛叫淨。反正就是在如來藏光明之上,沒有衆生的五蘊、六道輪回與各種煩惱,所以就是滅和淨。

  第叁,妙

  滅和淨,是從破和否定的角度來講,沒有苦谛,沒有集谛;妙,是從立或肯定的角度來講,因爲光明如來藏沒有痛苦,所以快樂;因爲沒有煩惱,所以清淨;因爲清淨和快樂,所以妙。此處所說的快樂,不是我們平時所講的痛苦與快樂中的快樂。這種快樂的感受,早在一地菩薩的時候就開始不存在了。在最究竟的滅谛境界上的快樂,是因爲所有痛苦的因和果都已經無影無蹤,所以叫快樂。這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境界。如果是感受,那就是無常的,但滅谛卻是永恒的。

  就像《寶性論》當中講的,如來藏有四種特點:快樂、清淨、自我、常住。這不是我們經常去推翻、駁斥的常樂我淨,而是一種以世俗名字命名的特殊的常樂我淨。因爲世俗的快樂和痛苦都不存在,所以叫“樂” 。密宗續部裏也講,大樂金剛(勝樂金剛)本尊和修法中的“樂”,都是指的這個意思;因爲沒有“我”和“無我”的執著,是永恒存在的光明,所以叫“我”等等。

  第四,離

  如來藏的本質,已經永久、徹底地遠離了所有的煩惱,所以叫離。

  有人會問:既然最原始的狀態與最後要回歸的自然面目,也即最開始的起點與最後的終點沒有任何差異,完全一味一體。那爲什麼回歸後就不産生輪回,不産生煩惱了呢?

  雖然最原始的如來藏和最後的光明自然本智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但原來是單一的本性清淨,最後又在此基礎上加了一個斷除煩惱的清淨。原始如來藏一直有一個産生意識的可能性,而最後的光明如來藏卻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因爲過去沒有修行,所以隨時都可能産生最細微的意識波動,通過長期修行,在證悟以後,再次出現煩惱的可能性已經斷除,所以叫“離”。

  滅、淨、妙、離四個字,就是講解脫。雖然對根本沒證悟的人而言,這種解脫還很深奧,但卻不像神、造物主那樣神秘、玄乎。所有證悟的人,都可以體會到滅、淨、妙、離四個字所表達的內容,只是隨證悟者的境界差異,而使證悟者所感受到的深度與清晰度各不相同而已。

  叁、滅谛之真僞

  需要注意的是,在心靜下來的時候,在阿賴耶識上面,也會出現類似的感覺。因爲有點像,所以只有非常有修行經驗的人才能分清這種狀態與證悟之間的區別。盡管有稍許相似,但結果與作用卻是完全不同的。很多根本沒有開悟的人自以爲開悟了,其實他不是在撒謊,只是不知道真正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而已。

  當年釋迦牟佛剛剛成佛的時候,有個當地所有人都非常崇拜的長老也自以爲證悟阿羅漢果位了。佛在他面前示現了各種神通,他雖然覺得佛很了不起,但卻認爲自己是阿羅漢,所以跟佛沒有什麼區別。後來佛告訴他,你只是處于某種禅定狀態而已,根本不是阿羅漢。

  而我們的修行,就連禅定都不一定是,只是靜下來的時候,沒有看到什麼東西,沒有明顯的痛苦,所以認爲它是“滅”;沒有發現貪嗔癡等煩惱,所以認爲它是“淨”;很清醒、很清楚、很透明,沒有昏沈、掉舉、散亂,能夠保持很清淨的狀態,所以認爲這是“妙”;在此境界中,沒發現什麼煩惱,所以認爲這是“離”。但沒有修加行的人,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容易具備,所以幾乎不可能證悟,我們千萬不要妄自尊大。

  如果自認爲證悟了,就要像平時考試一樣,給上師描述自己的境界,去認定這是不是真實的境界。背誦或講經,是供養教法。給上師講證悟的境界,一方面是供養證法,另一方面,也是讓上師確定自己是不是真正開悟了。

  這時候,有些大圓滿的上師會讓弟子打坐,然後自己入定觀察,一句話都不說,以確定弟子的證悟境界,就像當年達摩祖師的做法一樣。

  當然,不通過語言就能確定對方境界的上師肯定非常了不起,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想依葫蘆畫瓢,多數人會失敗的。我認爲,對我們來說,最好的印證方法,還是通過語言去描述,雖然這種境界不可思、不可言,很難描述,但還是可以表達。有修行經驗的上師會聽得懂,能知道對方說得對不對。

  對自己的境界,要謹慎、保守一點,不要估計太高。如果根本沒有證悟,卻自以爲證悟了,就會停滯不前甚至走偏,白白耽誤大好時光。所以,在稍稍有點感覺的時候,還是要找上師確定、印證一下,看是不是真正的境界。凡是自己宣傳自己已經開悟、有神通的人,都不能相信。真正開悟、有神通的人,反而不會說出來。

  當然,初步開悟的境界,還不是真正的佛的境界,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差別。還要經過一步步的修行,還要過很多關。但真正對法、對傳承上師非常有信心的人,就能很快度過難關、抵至究竟。

  四、滅谛——超勝一切的追求

  證悟與否不是靠外緣,而是靠自己。盡管開始的時候,還需要上師指點迷津,講講我們不懂的問題,但在進入修行以後,還是要看自己,誰都幫不上忙。

  有機會證悟心的本性是千載難逢的,這是意義非凡、超勝一切的追求。其他任何事情與此相比,都會黯然失色、可有可無。只要能滿足基本的生存,也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就可以修行。米拉日巴之所以能在非常艱苦惡劣的環境中高高興興地呆下去,原因也在于此。一旦嘗到證悟的甜頭,其他的東西都無所謂了,修行境界也會突飛猛進。

  作爲新時代的佛教徒,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21世紀的高科技産品來服務自己,過比較優雅的生活;同時,我們還可以追求無上的證悟境界,這不是令人振奮的事情嗎?所以,不要以爲有錢就什麼都不需要了,這真的是孤陋寡聞、見識短淺,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表現。

  但在尚未證悟的時候,或在修加行的階段,培養對佛法、對傳承上師、對大圓滿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修加行是比較枯燥的功課,如果沒有足夠的動力,很容易半途而廢。有些人加行一直修不下去的原因,就在于此。

  滅谛並不神秘,就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如果條件具備,誰都可以發現。哪怕這一生爲此付出了努力卻沒有結果,也可以爲下一世做好鋪墊。萬事開頭難,但終歸需要有一個開頭。中陰身的時候,本來一定會與具足滅、靜、妙、離四相之佛的法身見面。但可惜的是,我們恐怕那個時候都認不出來,因爲沒有修行,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悟境界,才能感知到滅谛法身。也就是說,達到隨時隨地,至少是每過一段時間就能感覺到滅、靜、妙、離的境界,知道什麼是心的本性的人,才能在中陰身的時候,認識到心的本性光明,並安住于這個境界當中。

  當這種修大圓滿有一定境界的人死的時候,只需在修行人耳邊說兩句話:你馬上就會看見心的本性法身,你一定要認識到;當你認識到以後,一定要安住其中,不要出來。當修行人聽到這些竅訣以後,就會非常謹慎、非常注意。一旦覺知到心的本性,就會安住其中,這樣肉體就會縮小。當然,如果神識已經離開了身體,那肉體是不會縮小的。只有表面上死了,實際上沒有死,而是進入一種深度的禅定當中,肉體才會持續性縮小。中陰身…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