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P15

  ..續本文上一頁所有的竅訣,都包含在這裏了,這就是引發力。

  另外,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修大圓滿的人在去世第七天左右時,最好是由上師爲亡者念誦《法界寶藏論》或其他的大圓滿典籍。如果上師不在,就由道友念誦;如果道友也不在,那就由對大圓滿比較熟悉的弟子或其他人來念誦。依靠念誦大圓滿典籍的聲音,就能讓修行人從深度的禅定當中出定,身體和精神分離。從此以後,身體就變成真正的屍體,再也不會縮小了。在此過程中,就能認識到滅、靜、妙、離。但前提,就是今生要證悟。如果今生沒有證悟,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打坐所證悟的大圓滿境界,與最後成佛時候的境界,還有中陰身所看到的境界,包括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證悟空性的智慧等等,都是一樣的,都叫做滅谛。這是整個宇宙,包括所有六道輪回的本性、本質。輪回的開始,是從這個境界當中出來的,但因我們出來的時候有無明,所以陷入了迷惑,變成了我執;普賢王如來這種先天的利根者,卻會在與法界光明分開的瞬間證悟、成佛,這就是世上的第一尊佛。但無論如何,最後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回歸到這個境界當中,這叫做成佛,也叫做滅谛。

  佛有智慧、有神通,有度化衆生的功德,任何人祈禱佛,都會得到佛的加持。雖然佛沒有分別雜念,但依靠學道時候發願的引發力,與菩提心的力量,就會現前這些功德,以及法身與報身的所有功德。

  一般的顯宗認爲,佛的功德是以慧資糧和福資糧産生的。慧資糧産生佛的法身功德,福資糧産生佛的報身和化身功德。如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雲:“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但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卻並不是這樣,佛的所有功德,尤其是法身和報身功德,都是在如來藏的本體上原本具備的,不需要去修,不需要重新去創造。只要我們的煩惱障礙斷除了,就能顯現出來。

  衆生即是佛,是大乘密宗與第叁轉*輪的觀點。也是講得最透徹、最清楚,而且直指人心的。如果沒有密宗,我們仍然不知道自己心的本性爲什麼是佛的智慧,凡夫又該如何去見佛的法身。只有密法,才介紹了很多方法,讓我們很容易證悟滅谛。

  滅谛是所有佛法的精華,從《般若經》到大圓滿,都直接或間接地圍繞著滅谛這個中心在宣講。在《寶性論》、《法界贊》等很多佛教經論裏面講過,所有的密宗續部都會講。只是表達的方法不一樣,有些時候講空性,有些時候講光明,有些時候又說一切都是佛的壇城,有些時候用憤怒金剛來表達,有些時候又以寂靜本尊來象征,有些時候用大手印這樣的詞彙,有些時候又用大圓滿這樣的詞彙……其中講得最清楚的,是《時輪金剛》;講得最透徹的,是大圓滿。從密宗到顯宗,沒有一部經論的描述與方法超過了大圓滿。能夠修學大圓滿,是非常幸運的。但如果沒有修加行,就不具備修大圓滿的條件,哪怕禅修了五六年、七八年,什麼都不能修出來,還是要回到五加行,所以要用功修加行。

  如果精通了滅谛,就精通了所有佛法的精華,即使不懂其他的佛教經論,都沒有關系。反之,蓮花生大士說:即使精通了所有其他經論,五部大論倒背如流,卻唯獨不懂滅谛,則班智達也會迷惑;如果精通了滅谛,牧羊人也會成就。

  所以,最關鍵的,不是佛教知識懂得多不多,不是經論聽得多不多,而是要看有沒有滅谛的概念。當然,如果有了證悟的感受,那就更了不起了。另外,哪怕平時做了各種善事,燒香、拜佛、念經、聞思修行,卻不往這方面努力,那就像當年的梁武帝,被達摩祖師的“沒有功德”一句話,就全盤否定了。結果搞得皇帝生氣,祖師遠離,雙雙不歡而散。

  證悟,是一生最大的成功,其他任何的成功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如果加行修好了,出離心、菩提心都有了,卻沒有證悟,雖然不能完全說是失敗,但可以說是半失敗。希望大家能努力學習《法界贊》、《寶性論》、《中論》、《入中論》等論典,這對我們的證悟會有幫助。

  無垢光尊者說過:我們這個階段,正處于大圓滿的思維階段,所以聞思非常重要。以後跟著尊者學的人,必須長時間依止上師,修出離心、菩提心,然後多聞思,才有機會證悟。所以,基礎十分重要,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道 谛

  

  一、道谛——根除輪回頑疾之方

  獲得健康的方法,是治病。獲得解脫滅谛的方法,是道谛。道谛相當于治病的方法。釋迦摩尼佛給我們開的治療生老病死的處方,就是道谛。只有通過修行,才能獲得滅谛。包括認知苦谛、斷除集谛、獲得滅谛等一切,都依賴于道谛。佛教徒最根本的修持與行爲,四聖谛中真正要去做的,都是道谛。

  道谛最關鍵、最主要的本質,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大乘佛教的道谛,是無我的智慧加上慈悲菩提心;小乘佛教的道谛,是證悟無我的智慧加上出離心。

  雖然道谛也包括了叁十七道品之類的修法,以及證悟的境界等等,但歸納而言,主要有兩種:第一是證悟空性的智慧;第二就是菩提心。修道,就是要修慈悲菩提心與無我的智慧。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歸結爲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以外的修法,只是與解脫有間接的關系,卻沒有直接的關系。其中最關鍵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小乘佛教不需要菩提心,大乘佛教需要菩提心,但二者都需要證悟空性的智慧。

  爲什麼所有佛教道谛的本質,都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呢?我們知道,産生苦谛的原因,也就是集谛,包括業與煩惱。在業和煩惱當中,煩惱是最重要的,因爲善惡的業,都是煩惱導致的。包括有漏的善,都是無明煩惱産生的,罪業就更不用說了。煩惱中最爲關鍵的,就是無明、我執和貪欲。就像種莊稼,哪怕有了種子,卻沒有適當的溫度、濕度等等,種子也不能發芽。同樣,雖然有了過去的善惡之業,假如沒有煩惱、貪欲,業也不能成熟。依靠貪欲來激活過去的因,種子才能發揮作用。阿羅漢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有過去的業,卻因爲已經斷除了叁界所有的煩惱,所以這些業就不能成熟了。可見,輪回最終的因素,就是貪欲和無明。因爲貪欲也來自于無明,不知道世界、人生的真相,才會産生貪欲,如果證悟了人無我、法無我,就不會産生貪欲,所以,輪回最終極的源頭,就是無明。

  想要遠離無常、痛苦,就要斷除無明。只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才能斷除無明。《釋量論》中也講過:除了證悟空性以外,慈悲、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所有的福德,都無法斷除輪回的根源。因爲這些福德資糧都和無明沒有矛盾,是可以和無明同時並存的。要斷除輪回根源,必須找到與無明針鋒相對且能量遠遠超強于無明的對治。哪怕與無明能力相當,都不能推翻無明。

  唯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才具備這兩個條件。雖然無明曆史悠久、積習深重,但卻是沒有道理的愚昧,是不經觀察的盲目結論。誤以爲人我、法我都真實不虛,其實只是盲目執著,是未經研究的誤判。而證悟空性的智慧,卻是通過各種邏輯與實修實證來證明無明的錯誤,並將世界的真相、本質,也即空性、不實告知世人。在智慧的背後,有教證、有理證,所以強大無比、所向披靡。

  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不懂得這些道理,從來沒有去觀察過無明的合理性,只是盲目地認同,從衆地附和,所以一直在輪回當中受苦至今,根本沒有想過一切都是幻覺、錯覺。哪怕世間最聰明、最了不起的偉人,都沒有發覺,甚至沒有懷疑過輪回的真實性。梵天、帝釋天等天界的主宰,也沒有這些概念。如果沒有佛陀的教育,天下人都不會知道這些真相,哪怕是科學、哲學,都沒有發現這一切。盡管現代科學的一些實驗結果,可以證明佛說的空性的一部分。但如果佛在這之前根本沒有講過空性,也就沒有人會懷疑自己是否存在。大家都是一心向外,殚精竭慮地去尋找基本的粒子是否存在,卻沒有想過要去研究自己存不存在。

  但佛卻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錯覺。只要按照佛的方法去思維、去觀察,當無我和有我這兩個矛盾的觀點在相互激烈交戰之後,無我一定會獲得全勝。這樣就能破除實有的執著,生起無我的智慧,揭穿無明的欺騙。“我執”會慢慢從我們的精神世界裏退出,這時候,我們就開始走向解脫了。即便在沒有證得一地菩薩之前,僅僅有一些理論概念,就已經能夠發現,證悟空性的智慧完全可以推翻我執。佛教不崇拜鬼神,因爲鬼神無法給我們智慧。佛教崇尚的,就是無我的智慧,證悟空性的智慧。通過佛的教育與自己的努力,就能擁有這種超勝一切的智慧。我們是追求解脫的人,所以我們要追求智慧。

  輪回不是神創造的,也不是無因無緣的,它是由無明創造的。當無明從我們的內心世界中退出以後,因無明而産生的其他心理現象——貪嗔癡慢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也會隨之而退出。當根源被拔除以後,沒有東西讓我們去殺盜淫妄,也沒有因緣讓我們去造作有漏的善業。當業與煩惱都從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慢慢退出以後,輪回的因——集谛也退出了曆史舞臺,輪回之果也自然成了空中之花,我們就開始獲得了解脫。

  佛教的成佛、成就、修行、行爲等等一點都不神秘,都非常實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開的治病處方,就是道谛——修無我的智慧是最重要的,修出離心、菩提心,也即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等世俗福德是次要的。

  但對我們這些剛剛學佛的人來說,次要和主要也是相對的。從時間的角度來講,在目前階段,證悟空性是次要的,出離心、菩提心等等才是主要的。因爲我們還需要依靠出離心、菩提心的力量來證悟空性。當福德資糧非常圓滿的時候,才有證悟空性智慧的能力。

  在出離心、菩提心都沒有的時候,幫助衆生、度化衆生雖然發心很好,但實際效果卻不怎麼樣,而且對自己的修行也有損害。到了世俗菩提心非常平穩…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