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P5

  ..续本文上一页

  小乘佛教认为:十二处、十八界不空,我与我所有是空。清净、漂亮、美丽、完美的东西都不存在,是空性。世上不存在任何常住不灭的东西,一切都是无常,没有常住不灭的微尘或粒子,它们的寿命都非常短暂,所以无常是空,但粒子却存在,这就是小乘佛教的存在和不存在,空与不空。

  大乘密宗的空与不空,则包括了以下层面:

  第一个层面:我们所看到的不清净世界与众生并不存在,是空性。清净的佛的坛城是存在的,不空,这是密宗的世俗谛。

  第二个层面:不但不清净的世界不存在,连清净的世界也不存在。菩萨所能见到的报身佛清净坛城,也是如来藏光明能量的现相。实际上在佛的内在自性当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也是空。只有如来藏不空,佛的法身不空,报身和化身都是空。但我们不能把此处的“不空”,理解为第二转*轮当中被推翻的“不空”。如果将此二者混在一起,第二转*轮时说一切都空,一切都不存在。三转*轮的时候,又回头说有一个不空的东西,就会把思路搅乱。这时候的“不空”,是指这种光明的现相存在,但光明本身也是空性,这是最透彻最究竟的理解,也是密宗的胜义谛。

  但如果不修,再讲什么都没有用。大圆满和《六祖坛经》,都是很高深的法,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金刚经》而证悟的。其实这些经典中所讲的,也就是这些,没有其他更多的内容了。如果按照顺序去修行,感受到这些以后,立即就能证悟。不需要逻辑、理论,就能非常清楚地体会、感觉到。只有在没有亲自体会到的时候,才用得上理论和逻辑。通过理论,去证实隐蔽事物的存在与真实性。但已经现前的东西,就像眼睛可以看得见的东西一样,就没有必要用理论去证明了。在没有体会的时候,逻辑非常有用。通过逻辑思维,最后可以达到没有思维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最终的“不空”。在这个境界中,所有其它有漏的法都空了,这叫中观他空。

  藏传佛教里面,讲中观他空讲得最透彻的宗派,就是觉囊派。实际上他空﹑自空都是不矛盾的。在密宗里面,所有的自空﹑他空都汇入一体、圆融无别。感受到了,既可以叫自空,也可以叫他空。如果没有证悟,那就是说自空也不对,说他空也不准确,语言永远都无法准确表达。证悟了,就一切都解决了。

  第四,无我

  了解无我之前,首先要知道“我”是什么?这个“我”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再了解“无我”是什么,“无我”的修法是什么。

  虽然在哲学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一直是古老的话题,但却一直没有确定性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佛法以外,所有的世间学科,都没有一个准确而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佛教的中观论典中,讲了两种“我执”:一个是俱生我执,也即先天具备的我执,这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有的我执;另一个是遍计我执,也即因教派、学说等等而后天假设所生的我执。遍计我执不是人人都有,只有受过宗派教育的人才会有。

  俱生我执的对境,没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是自己的意识所创建的自我。

  佛教把凡夫概念中的“我”,归纳成三个特点,只要具备这三个特点,就是凡夫所谓的“我”,也即中观所说的“人我”。我要吃饭,我要去挣钱等等中的“我”,就属于这类的“我”。

  第一,常住不灭。接受轮回概念的人会认为,现在这个“我”,是从过去世来到这一世,以后还要从这一世,投生到下一世,其中的“我”始终存在,而且始终是一个,绝不会有很多我。这个“我”不是无常的,而是常住不灭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即使不学佛、不信因果轮回的人也会认为,小时候的我,少年时候的我,中年时候的我,与衰老时候的我是同一个我。我年轻的时候买很多保险,就是为衰老时的我提供保障。如果认为现在的我不是未来的我,就不会去买这些保险。不用逻辑推理,也不需要其他证明,我们凭着自己的感觉,就建立了“我”的一个特点——常住不灭。

  第二,独一无二。虽然组成“我”的东西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肉体又可以分为头、脚、手等部位,精神也可以分为好的情绪、不好的情绪、中等的情绪等等,但“我”只有一个,构成我的成分都只能叫做“我”的身体、“我”的精神、“我”的手等等,所以,凡夫概念中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主宰。“我”像统治者一样,能够主宰身体,主宰精神,主宰外面的生活。“我”的身体、“我”的声音、“我”的头手等等,都是“我”所拥有的。

  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见过,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大家自来都觉得有一个“我”,并默认了这样一个“我”的存在。“我”不幸福,“我”遇到了挫折、困难,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等等。为了这个“我”,所以去做很多事情,会付出很多的牺牲,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为了这个“我”去奋斗。包括哲学家、科学家等等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这就是“我”。哲学家没有用逻辑去证实过“我”的存在,科学家也从来没有用仪器去测量过“我”的存在。

  包括像笛卡尔这样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思故我在”,你可以怀疑其他东西的存在,但不可以怀疑“我”的存在。因为我在思考,我在怀疑,所以“我”一定存在。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种推断却是错的。我们可以问他,思考问题的这个“精神”究竟是不是“我”?如果说精神是“我”,这是不成立的;如果说精神不是“我”,精神只是“我”的工具,“我”用精神去思考问题,那除了精神以外,“我”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根本不可能找到。这就是用错误的逻辑在证实“我”的存在。

  笛卡尔的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是认为动物没有意识。之所以打动物的时候动物也会惨叫,那是像闹钟会响一样只是一种机械运动。这一错误观念,导致后来西方医学和生物学在解剖狗和其他动物时,连麻醉药都不打,因为他们认为动物没有思维、没有意识、没有感受,也不会痛,这是多么残忍的行为啊!这种自以为是的错误逻辑,给许许多多的生命带来了无穷的痛苦。

  现实生活当中,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付出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是为了自己。就算表面上是为了他人,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所谓的自己,就是“我”。如果“我”真的存在,那为了“我”付出也是值得的。但如果“我”并不存在,那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就都是在自欺欺人。就像梦中梦见发洪水,与其辛辛苦苦地去修堤坝抗洪,不如从梦中醒来,一切恐怖都会烟消云散一样。

  中观论著中,讲了很多寻找“我”的方法。比较简单的,可以这样观察,如果“我”存在,那“我”存在的方式就有两种可能:一,“我”就是身体和精神;二,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我”独立存在,不依赖于肉体和精神,却在主宰肉体和精神。如果“我”真的存在,就只能以其中一种方式存在,不可能有第三种方式。这里面没有任何教条和信仰的成分,即使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去思维,这非常真实,也经得起考验。

  前面已经确定了“我”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这不是佛制定的,而是每个人自己认定的。那我们可以从“我”的两种存在方式上来观察一下“我”是不是存在的,首先来看看肉体和精神是不是我。

  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我”就是肉体,肉体就是“我”。自己出生时候的肉体,与死亡时候的肉体是同一个肉体。但仅仅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现有的这个肉体从诞生到最后消失的几十年的过程中,一直都在不断变化,每过一段时间,所有的细胞都会彻底更换,医学称之为新陈代谢。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每一瞬间的肉体,都各不相同,前一瞬间和后一瞬间的身体,完全是两回事。

  高速的运动,让我们产生了无数错觉。包括将运动的鹅卵石看成静止的,以及早期的物理学所认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等等。看不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因为原子核周围的电子每秒钟的运行速度高达一千公里左右,我们的肉眼根本就无法分辨高速运转的电子,而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错觉。

  还有,虽然地球在以每秒钟29.79公里的速度运转,一分钟可以运行一千七百多公里,一个小时可以运行十万七千多公里,远远高于动车一小时200多公里的速度,但我们却一点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地球很稳定地停着。这也是错觉之一。

  所有人都非常相信自己的感官,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鹅卵石、砖头、钢材、楼房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这些都仅仅是幻觉而已。

  包括早期地心说的大行其道,日心说的一败涂地。大家都觉得,既然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西边沉落,就一定是太阳在围着地球转,却没有考虑到地球自转的原因,这都是公众一致的错觉所引发的结果。

  我们会认为,昨天的河水,今天的河水与明天的河水,都是同一条河流的河水。我昨天过了这座桥,我今天也在过这座桥,我明天也将过这座桥等等。这都属于意识的错误。

  所以,佛一直对我们说,不要相信自己的五种感官。现在的高科技,已经印证了这一切。我们的感官真的没有看到过物质的真相,即使看到了一点点真相,意识也会把它弄成另一番模样。错误的观念和邪见,让我们长时不得解脱,这就是无明。

  20世纪科学家们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物质是什么。最早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肉眼所见的桌子等等就是物质;后来又发现,原子才是真正不可分割的物质;后来这也不对了,因为原子里面还有质子、中子之类的东西;再后来又认为,夸克是真正的物质;现在发现,一切的东西都是幻觉,都是弦的振动。…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