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望或嗔恨心等烦恼的无聊之语。
意识所造的罪过,就是贪心、嗔心、邪见。
贪心:不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贪欲、欲望,而是想通过抢、偷、欺骗等不正当手段,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想法。至于贪吃、贪睡等等,属于普通人的习气,没有伤害到别人,所以还算不上是罪过。
嗔心:看到某个生命的时候,不但心里发火,而且想去打、骂、杀,就属于嗔。
邪见:故意曲解真理,胡乱解释,欺骗他人,就属于痴。
以上十种罪,会给其他人带来痛苦,会让其他人受到伤害,所以佛教称为十不善。与十不善相对立,就是十善。
(二)因果——最平等、公正的法律
因果与世间法律不同的是:只有犯罪行为被人发现了,犯罪人被抓到了,罪犯才会受到世间法律的惩罚。如果一辈子都没被人发现,法律就不会起到惩罚的作用了。但因果却不是这样,无论是被抓到也好,没有抓到也罢;有人发现也好,没人发现也罢,只要做了事情,能量就已经储存到藏识当中,将来一定会有相应的果报。还有就是,世间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只是语言和行为,基本上涉及不到精神世界。而善恶因果,却与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因为因果是自然法则,所以不会偏向于人类或任何一个生命群体。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只能遵守因果法则,无一例外。所以,因果是最公正、最公平的,所有生命共同的法律。
从释迦牟尼佛创建因果学说直到今天,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其间,很多的观念、规定、法律、传统、习俗,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以上十种罪过,仍然是大家公认的禁戒。不会有任何人认为,杀人、偷盗、抢劫、拆散别人家庭,让别人的家庭成员承受莫大痛苦不是罪过。其他语言与意识所造的罪业也是一样,相信再过一万年之后,这些观念仍然不会更改,这些都是与信仰无关的原则性问题。
同样,十善业的规定,也与世间人的衡量标准完全一致,没有什么神秘玄乎的内容。比如,与杀生相对的,是拯救生命,在海啸、地震的时候去救人等等;与不与取的剥夺别人财产相对的,是扶贫、救助、济困,其他以此类推,这些都是公认的善事。无论人们是否有信仰,都会支持理解。
佛教的戒律,都符合世间道德标准,很容易让世间人接受。而有些宗教的戒律,世间人就不一定愿意接受。比如,犹太教规定,从星期五日落(Erev shabbat)到星期六日落(motsaei shabbat)的二十四小时当中,不允许用任何现代化、机械化的东西,包括手机、电器等设备,不允许谈工作、谈生意等等,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另外,佛教历来主张遵守戒律:发誓不杀生、不偷盗,不破坏别人的家庭等等。这样可以在犯错误之前,起到预防的作用。
(三)信因果,得幸福
如果想远离痛苦,首先就不能做坏事。因果关系,真的是一种蝴蝶效应。现实生活当中一件根本不起眼的事情,或许会导致将来在肉体或精神上的巨大打击。
人人都不愿意面对痛苦,却在不知不觉之间,造作了痛苦的因,而使自己不得不面临痛苦。不了解佛教的人,会说命运不可改造,但佛告诉我们,尽量回避、远离负能量,多创造正能量,就能远离痛苦,获得幸福。这一切,与任何神灵、造物主都没有关系,都掌控在每个生命自己的手里。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也即是说,圣人是怕因不怕果,所以处处谨小慎微;而普通人却怕果不怕因,做任何事情都不考虑后果。一旦遇到痛苦,就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可种子已经播下,因缘已经齐全了,又怎能妄想果实不成熟呢?自然规律原本如此啊!
既然已经形成了果,就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它,逃避是没有用的。佛教有很多面对痛苦,化解负面情绪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就能及时调整情绪,不至于让人走到绝望崩溃的边缘。这样也就不会发生在大街上摔死婴儿,或者在车里掐死婴儿等惨绝人寰的事情了。
如今的科技这么发达,物质这么丰富,我们理应成为最幸运的人。但事实上却有很多人的内心非常空虚、非常痛苦。伦理道德标准已经下滑到没有底线的程度,地沟油、毒奶粉等有毒食品横行于世。
很多企业上至老板下至员工,个个都压力很大,白天脾气暴躁,夜晚不是烦躁、失眠,就是噩梦不断。很多人都感受不到关爱,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大行其道。
所有问题的出发点与源头不在外面,而是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外在的法律法规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根。如果能有一些因果观念,如果能接受一些佛教理念,如果能从内心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哪怕这些负面现象不能完全杜绝,但一定会有所减少。
很多佛教徒会说,这些理论我都懂,但在具体面临问题的时候,却经不起诱惑,仍然会犯错误,那怎么办?这都是因为没有接受过心理训练,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没有修行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相信因果,并经过一定的心灵修炼,就可以在消除自身烦恼的同时,影响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三、释疑
(一)为什么某人一辈子杀盗淫妄做坏事,却还是健康、富有、幸福呢?
这个疑问其实前面已经回答了。就像有些蔬菜十天、半个月就长出来了;而稻米、豌豆之类的粮食,却要等四五个月才成熟;而水果的结果期,至少是一两年一样。因果的成熟,也有四种不同的时间。
如果造作了罪过,即使三五年没有发现什么报应,也不表明因果不存在。现在的健康、富有,是过去世救命、放生、布施、扶贫等善业的福报,与今生所做罪业没有关系。
同样,一辈子行善,却工作不顺、身体不好、儿女不孝顺,也可以用上述道理来解释。
(二)有些人为了健康、发财,而去做一些善事,却为什么一直没有见效呢?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来自于两个因素:一个叫近因,另一个叫远因。
近因,也即眼前的客观因素;远因,则是过去世积累的福报。近因相同,远因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比如,同一个父母的儿女,哪怕是双胞胎,接受了同样的教育,具有同样的机会,但二者的命运却迥然各异,身体、智力、性格、品行等等都完全不一样。这就是近因相同,远因不同的结果。
为了发财去做善事,是在积累一种看不见的远因,但因为过去世的远因,与今生的近因,也即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一定立即就能看到果报。
(三)虽然佛教讲因果,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命运是不能改变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该如何解释?
汉传佛教中流传很广的《了凡四训》,讲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佛教认为,命运完全是可以改变的。虽然前世造善恶,后世一定会承受相应的果报,但前提条件,是中间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意外是什么?就是造业的人通过其他方式去改变业力。比如,虽然造了罪,但若能尽力弥补、忏悔,果报就不一定会成熟。
释迦牟尼佛称赞过两种人:第一种人,是根本不造罪的人;第二种人,是虽然造了罪,却懂得改正、忏悔的人。
比如,过去杀了人,现在忏悔并去救人或挽救其他众生的生命,就可以彻底弥补罪过,不再承受果报,就像衣服上的污垢可以彻底清洗干净一样。
再比如,本来水稻的种子洒在水田当中,在温度、空间、时间等条件完全具备的时候,稻芽一定会长出来。但如果遇到了一些外来的干扰,稻芽就不一定会长出来了。
佛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而且完全可以改变。这种改变,不是通过讨好佛陀来改变,而是通过善恶之业来改变。
同样,做了善事,按理说也会有好报。但如果在果报现前之前发生意外,就可能会影响乃至毁灭善的种子,将来也不一定有好报。所以,佛教一直强调,在每次行善完毕以后,一定要回向。
回向的意思,就是分享。诚心实意地把善的能量给予、分享给所有的生命,愿天下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这个善根,暂时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日子,愉快的心情,最终早日成佛、解脱。从此以后,这个善根就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而是天下所有生命的。
回向所起的作用,就像电脑保存文件。在回向之后,所有的善根都不会受到破坏,一定会成熟善果。
命中注定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印度的古老宗教。他们认为,人在这一生当中的所有奋斗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的痛苦或幸福都在上一世就已经决定了。
但佛教认为,所有的因缘法,都可以随因缘而变化。哪怕是定业,也仅仅是指在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业力的种子一定会发挥作用。并不是说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它,所以也不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
释迦牟尼佛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我已经把解脱的方法、理论、原理、路途给你们讲得很清楚,走不走、怎么走、都只能靠自己。我不是万能的,我无法让你们解脱,只有精进修行才能解脱。
虽然佛教有时候会说释迦牟尼佛是全能、全知,但这仅仅是指释迦牟尼佛可以教育、引导我们生起最高的智慧。无论如何,释迦牟尼佛不能改变因果,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如果释迦牟尼佛是万能的,那他不可能坐视众生的无尽苦难而不管,世界上也绝对不会有这么多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改变命运,只有靠我们自己。
佛教不但不会有失客观地神话佛陀的能力,而且也非常开放。佛教讲的内容,都经得起推敲、考验与怀疑。佛教不主张盲目接受,而是鼓励弟子要智信。
释迦牟尼佛曾给阿难尊者讲述了一个人投胎的整个生命过程,之后一再告诫阿难:你不要因为我是你的老师,也不要因为我们的感情,就盲目地相信我,接受我的观点。你要到安静的地方,去自己思考,推理,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理。在深思熟虑、判断验定之后,再接受也不迟。
如果能进一步去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真理,而且这些真理,都可以跟我们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面对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或者是犹豫不决的时候,或许在佛的人生哲理当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从此以后,我们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有意义,我们也会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
《慧灯之光十 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