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十 你可以更幸福▪P2

  ..续本文上一页能拥有内心的自由,则不管外面有什么iphone45678910都没关系,我们不会再受其奴役,也不会再追求物质的更新。

  这,就是心灵的自由!

  (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四十岁之前,用命去买钱;四十岁以后,用钱去买命。四十岁之前,就要不断地加班、熬夜,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吃垃圾食品,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哪怕四十岁以后赚到了一点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难道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从进入养老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间的那一段日子吗?

  二、幸福的密码

  (一)认识幸福

  首先我们要知道幸福和快乐的区别。所谓快乐,也即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质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根识的感受。而幸福,则是内在的一种特殊感受,用佛教的语言讲,叫做第六意识。譬如,有些人即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简陋不堪,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乐,却可以非常开心、非常幸福。这就说明,幸福和物质没有必然联系,而只是精神的一种感受。

  虽然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把幸福与物质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但在还没有填饱肚子的时候,谁也不可能听进去。就像刚刚放出的饿狗或饥饿的人不可能对音乐感兴趣一样,饥饿的人们,也不可能对哲学、宗教等意识领域的东西感兴趣。

  但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当中,如果没有什么突发性的事情发生,来改变我们在物质方面的富裕程度,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将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我们会有新的想法、新的追求,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能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能寻找到追求幸福的好方法,幸福就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灵提升,必将成为人类的新追求。佛教不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非常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无限的升华。

  佛教认为,心灵提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二是心灵的训练。

  (二)调整观念

  1、知足少欲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佛教徒的生活原则:少欲知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也有“知足常乐”的说法。这说明,祖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少欲知足,不是让我们去当苦行僧,更不需要春夏秋冬都不穿衣服,故意承受各种苦行。少欲,不是要放下所有的欲望,这个普通人做不到,而只是减少欲望。知足,就是对现在拥有的东西有满足感,最好能有感恩心。

  当我们与财富、金钱、名誉、地位等等有一定距离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显得非常有魅力、有吸引力、有诱惑,但这些想法都是片面、幼稚的。其实,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解决温饱,有健康的身体与愉快的心情,一切都可以变得美好。

  幸福不是来自于高速度、高压力,而是来自于轻松与自由。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可以断言,其后果一定会是痛苦。

  现代人的毛病,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永远没有满足,为了填补精神的空虚,就会拼命攒钱,就会疯狂购物。就像有些人去钓鱼,其实他需要的不是鱼,而是钓鱼过程中内心获取的满足一样,很多人挣钱,也不是因为需要钱,而是喜欢看到银行数字不断增长的膨胀感,所以哪怕已经拥有几套房子、几辆车了,仍然会继续追求财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条件,是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建立在新鲜感的基础之上。但无论是金钱、物质、感情、荣誉,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都是有限的。物质刺激感官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快感,会慢慢消失,当美味吃腻了,名牌穿腻了,对已有物质的感觉越来越麻木的时候,欲望和胃口就会变得更大。倘若不能满足,就会心烦意乱。很多有钱人之所以脾气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狂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佛教有一本很小的论典,叫做《亲友书》。作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和修行人,叫做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好朋友,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国王。这部论典的内容,就是龙树菩萨以写信的方式,把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传达给这位国王。

  这本书虽然是接近两千年前写的,但在今天看来,却仍然没有过时,句句切中时弊,字字击中要害。这部论典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过低碳、简单的生活。所谓的简单生活,并不是要过苦日子,而是过得简单、环保、低碳、实实在在一点,不要太虚荣。真正的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虚荣。

  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在倡导、推广简单生活。简单低碳的生活,是时尚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准则与要求。

  若能选择少欲知足,就能腾出大量时间,去追求艺术、哲学、宗教等更好、更崇高的东西,就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可以做对全部生命有意义的事情。若能这样,则在生活水平降低的同时,生活的质量一定会提高。

  人的欲望,就像是跑步机,迫使着我们不断往前跑,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机会。稍稍脚步跟不上,就会摔跟头。若能把欲望这台跑步机的速度调慢,我们就不会那么辛苦。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当身体变成尘土,心灵回归自然的时候,外在的发展究竟有什么用?

  很多人喜欢说,我的时间是以美金来计算的。其实,我们所有人的时间,都是以生命来计算的。一年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了三百六十五天。浪费人生,已经不是浪费美金,而是浪费生命!

  佛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讲人身难得。佛陀告诉我们,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讲,人类已经非常幸运、非常幸福了。如果能珍惜生命,就能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与宁静。

  2、相信生命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民间有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的说法,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会相信。

  这种缺乏因果轮回概念的人生观,让我们奉行着及时行乐的准则,从而丧失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有些人会把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但如果内心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我想谁也不会利用这些技术来赚钱。就是因为欲望的增长与对因果轮回的无知,才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不计后果的事情。其结果,必定是身堕地狱、永无出期。

  也是因为不相信轮回,很多老年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的极端之路。美国每年的自杀人数当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老年人。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啊!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很多人相信科学,认为科学的结论都是准确的。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不存在任何东西,没有精神、没有灵魂。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无法否定人死了以后仍然有精神的存在,在人死了以后,精神有可能会继续存在。其实,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精神绝对会存在,这不是神话、不是传说,而是几千年来无数人的亲身经历。

  死亡,只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次生命的起点。有了这样的长远目光,则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仍然充满希望,仍然追求不止,仍然生活充实,仍然豪情满怀。今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来世还有机会;今生欠了别人的人情,来世还有机会偿还;今生工作没有做好,来世还可以补救,所以不需要那么痛苦、内疚、空虚、无聊。

  藏传佛教中流传很广的一部论著,叫《萨迦格言》。其中说道:“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即使明天早上就死了,今天也要不断地学习,虽然今生没有用了,但来世却可以像领取自己寄存的东西一样,领取自己今朝所学的智慧。这种人生观,才是真正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因为有了轮回的观念,所以即使为了自己的来世,也不会无休止地破坏环境、消耗能源、损减福报,不会将低碳生活、环境保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3、心存敬畏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没有宗教信仰,天不怕地不怕,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的说法,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等也一并丢失。为了钱不受任何约束,即使有法律的惩罚,也抱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以致满世界充斥着不放心的产品。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商家不敢吃自己销售的食物,厂家不敢用自己生产的商品,这都是敬畏心缺失的表现。

  有因就有果,大自然、人的身体、精神等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释…

《慧灯之光十 你可以更幸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