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擁有內心的自由,則不管外面有什麼iphone45678910都沒關系,我們不會再受其奴役,也不會再追求物質的更新。
這,就是心靈的自由!
(五)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很多人認爲,雖然我現在比較苦,爲了升職天天加班,爲了人際關系天天應酬,說很多不想說的話,做很多不願做的事,但這都是爲了將來。我甯願現在吃點苦,以換取將來的幸福。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都用來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這樣度過的:小時候在學校裏,學習壓力很大,根本沒有感覺到童年的幸福;學校出來以後,爲了找一個好工作,也頂著相當大的壓力;工作以後,爲了不落人後,爲了擁有房子、車子等與面子息息相關的東西,我們心甘情願地當房奴、當車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財富當中了;最後熬白了頭發,耗盡了精力,在兩鬓斑白、滿面皺紋、風燭殘年之際,即使有了再多的錢,身體也已經無法享受了。
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四十歲之前,用命去買錢;四十歲以後,用錢去買命。四十歲之前,就要不斷地加班、熬夜,爲了節約時間,經常吃垃圾食品,結果把身體搞垮了,心情也變得郁悶、焦慮了,人與人之間,也變得異常冷漠。哪怕四十歲以後賺到了一點錢,又有什麼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們想想:在這樣的生命過程中,什麼時候我們得到了幸福?難道辛辛苦苦操勞一生,就是爲了從進入養老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間的那一段日子嗎?
二、幸福的密碼
(一)認識幸福
首先我們要知道幸福和快樂的區別。所謂快樂,也即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質所獲得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五根識的感受。而幸福,則是內在的一種特殊感受,用佛教的語言講,叫做第六意識。譬如,有些人即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簡陋不堪,沒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樂,卻可以非常開心、非常幸福。這就說明,幸福和物質沒有必然聯系,而只是精神的一種感受。
雖然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把幸福與物質的關系講得很清楚。但在還沒有填飽肚子的時候,誰也不可能聽進去。就像剛剛放出的餓狗或饑餓的人不可能對音樂感興趣一樣,饑餓的人們,也不可能對哲學、宗教等意識領域的東西感興趣。
但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當中,如果沒有什麼突發性的事情發生,來改變我們在物質方面的富裕程度,我們最迫切需要的,將不再是物質,而是精神。我們會有新的想法、新的追求,這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能對幸福有新的認識,能尋找到追求幸福的好方法,幸福就會降臨到我們身邊。
隨著社會的進步,心靈提升,必將成爲人類的新追求。佛教不但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非常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無限的升華。
佛教認爲,心靈提升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觀念和理念的調整;二是心靈的訓練。
(二)調整觀念
1、知足少欲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佛教徒的生活原則:少欲知足。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也有“知足常樂”的說法。這說明,祖先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少欲知足,不是讓我們去當苦行僧,更不需要春夏秋冬都不穿衣服,故意承受各種苦行。少欲,不是要放下所有的欲望,這個普通人做不到,而只是減少欲望。知足,就是對現在擁有的東西有滿足感,最好能有感恩心。
當我們與財富、金錢、名譽、地位等等有一定距離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會顯得非常有魅力、有吸引力、有誘惑,但這些想法都是片面、幼稚的。其實,幸福的人生並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解決溫飽,有健康的身體與愉快的心情,一切都可以變得美好。
幸福不是來自于高速度、高壓力,而是來自于輕松與自由。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可以斷言,其後果一定會是痛苦。
現代人的毛病,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因爲永遠沒有滿足,爲了填補精神的空虛,就會拼命攢錢,就會瘋狂購物。就像有些人去釣魚,其實他需要的不是魚,而是釣魚過程中內心獲取的滿足一樣,很多人掙錢,也不是因爲需要錢,而是喜歡看到銀行數字不斷增長的膨脹感,所以哪怕已經擁有幾套房子、幾輛車了,仍然會繼續追求財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條件,是滿足感;而滿足感,又建立在新鮮感的基礎之上。但無論是金錢、物質、感情、榮譽,宇宙間的任何事物給我們帶來的新鮮感,都是有限的。物質刺激感官所帶來的新鮮感與快感,會慢慢消失,當美味吃膩了,名牌穿膩了,對已有物質的感覺越來越麻木的時候,欲望和胃口就會變得更大。倘若不能滿足,就會心煩意亂。很多有錢人之所以脾氣越來越糟糕,越來越暴躁,越來越狂躁,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佛教有一本很小的論典,叫做《親友書》。作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學者和修行人,叫做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的好朋友,是當時印度的一個國王。這部論典的內容,就是龍樹菩薩以寫信的方式,把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傳達給這位國王。
這本書雖然是接近兩千年前寫的,但在今天看來,卻仍然沒有過時,句句切中時弊,字字擊中要害。這部論典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遠給我們帶來新鮮感。過一段時間以後,新鮮感就變成了審美疲勞。
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過低碳、簡單的生活。所謂的簡單生活,並不是要過苦日子,而是過得簡單、環保、低碳、實實在在一點,不要太虛榮。真正的生活不是給別人看的,我們不需要外在的虛榮。
目前已經有叁十多個國家在倡導、推廣簡單生活。簡單低碳的生活,是時尚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准則與要求。
若能選擇少欲知足,就能騰出大量時間,去追求藝術、哲學、宗教等更好、更崇高的東西,就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更有意義的事情。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就可以做對全部生命有意義的事情。若能這樣,則在生活水平降低的同時,生活的質量一定會提高。
人的欲望,就像是跑步機,迫使著我們不斷往前跑,始終沒有停下來的機會。稍稍腳步跟不上,就會摔跟頭。若能把欲望這臺跑步機的速度調慢,我們就不會那麼辛苦。
人生苦短,我們萬萬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是抱著對世間、對社會、對各種人的不滿、抱怨、仇恨離開這個世界的。當身體變成塵土,心靈回歸自然的時候,外在的發展究竟有什麼用?
很多人喜歡說,我的時間是以美金來計算的。其實,我們所有人的時間,都是以生命來計算的。一年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就少了叁百六十五天。浪費人生,已經不是浪費美金,而是浪費生命!
佛教的第一堂課,就是講人身難得。佛陀告訴我們,從六道輪回的角度來講,人類已經非常幸運、非常幸福了。如果能珍惜生命,就能得到至高無上的幸福與甯靜。
2、相信生命
絕大多數人認爲,人死了以後,就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雖然民間有人死了以後會變成鬼的說法,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不會相信。
這種缺乏因果輪回概念的人生觀,讓我們奉行著及時行樂的准則,從而喪失了倫理道德的底線。爲了獲得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不擇手段。
有些人會把地溝油、毒奶粉等問題歸咎于技術的進步,但如果內心有一個起碼的道德底線,我想誰也不會利用這些技術來賺錢。就是因爲欲望的增長與對因果輪回的無知,才會做出如此傷天害理、不計後果的事情。其結果,必定是身墮地獄、永無出期。
也是因爲不相信輪回,很多老年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選擇了自殺的極端之路。美國每年的自殺人數當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老年人。
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這才是消極、悲觀的人生啊!
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首先,我們應該對生命有一個公正的態度、正確的認識。很多人相信科學,認爲科學的結論都是准確的。但迄今爲止,沒有任何科學研究的結果可以證明,人死了以後不存在任何東西,沒有精神、沒有靈魂。西方很多科學家認爲,科學無法否定人死了以後仍然有精神的存在,在人死了以後,精神有可能會繼續存在。其實,我們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人死了以後精神絕對會存在,這不是神話、不是傳說,而是幾千年來無數人的親身經曆。
死亡,只是一種周期性的生命活動,它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次生命的起點。有了這樣的長遠目光,則即使到了七十歲以後,仍然充滿希望,仍然追求不止,仍然生活充實,仍然豪情滿懷。今生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來世還有機會;今生欠了別人的人情,來世還有機會償還;今生工作沒有做好,來世還可以補救,所以不需要那麼痛苦、內疚、空虛、無聊。
藏傳佛教中流傳很廣的一部論著,叫《薩迦格言》。其中說道:“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即使明天早上就死了,今天也要不斷地學習,雖然今生沒有用了,但來世卻可以像領取自己寄存的東西一樣,領取自己今朝所學的智慧。這種人生觀,才是真正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因爲有了輪回的觀念,所以即使爲了自己的來世,也不會無休止地破壞環境、消耗能源、損減福報,不會將低碳生活、環境保護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3、心存敬畏
絕大多數的現代人,沒有任何敬畏感。沒有宗教信仰,天不怕地不怕,不再相信“舉頭叁尺有神靈”的說法,倫理道德、傳統文化等等也一並丟失。爲了錢不受任何約束,即使有法律的懲罰,也抱著不會被發現的僥幸心理,以致滿世界充斥著不放心的産品。農民不敢吃自己種的菜,商家不敢吃自己銷售的食物,廠家不敢用自己生産的商品,這都是敬畏心缺失的表現。
有因就有果,大自然、人的身體、精神等萬事萬物,都在因果當中循環。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釋…
《慧燈之光十 你可以更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