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學說與現代文明社會
佛教的因果學說,可以從叁個部分來介紹:第一,因果的本質,也即什麼是因果;第二,因果學說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第叁,釋疑。
一、因果的本質
大乘佛教的《稻稈經》與《緣起經》,很清楚地闡述了因果。
(一)因果的定義
因果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1、廣義的因果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曾經問佛:因果是什麼?佛說了非常經典的兩句話,作爲因果的依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意思是說,因爲有這個東西,就産生了另外一個東西,所以叫做有。比如,有左就有右,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左右、上下、長短、高低等相互觀待的抽象概念,都是如果沒有此,就不會有彼的關系,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互爲因果。這是“此有故彼有”的意義。
另外,有了水稻的種子,就産生了稻芽;有了花的種子,就長出了花朵。如果沒有水稻的種子,就不會産生水稻的稻芽,這是常見的因果。也是“此生故彼生”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講,佛教不承認任何的造物主,也不崇拜任何的偶像。正因爲如此,一些東西方的學者與很多高僧大德認爲,佛教不是宗教。
若從漢語的“宗教”這兩個字的意思來看,說佛教不是宗教,顯得有點牽強;但若以宗教信仰的英文單詞religion的內涵作爲考量,佛教就完全不是宗教了,因爲religion的意思表示,要承認神,承認一切都以神爲主,所作所爲都圍繞在神的周圍,佛教明顯不符合也不承認這幾個要求。
當然,如果神的概念,就像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解釋的一樣,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一種神秘、無形的力量,那或許在某些觀點上是一樣的。但就大衆表面所诠釋的神的概念而言,佛教不但不是宗教,而且還是無神論。
在“此生故彼生”的意思當中,還包括了因緣與果之間的關系。比如,一朵花的本質,取決于它的因——種子。撒玫瑰花的種子,會長出玫瑰花;撒茉莉花的種子,會長出茉莉花。但玫瑰花與茉莉花長得好不好、顔色美不美等細節,也需要土壤、陽光、雨露、時間、空間等等的幫助,這些叫做緣。因緣結合以後,才會長出果。其中的因和緣,叫做“此”;生出的果,叫做“彼”。只要有了因和緣,不需要其他條件,不需要任何鬼神的參與,果一定會出現。如果沒有因和緣,即使有了神,也無法長出果。
《稻稈經》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駐。”意思是說,不管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因果之間的自然規律永遠都存在。
雖然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在古印度的其他宗教的書籍當中,也提到過因果,卻沒有佛經裏面講得那麼透徹、到位。是釋迦牟尼佛創立了因果學說,闡述了因果之間的關系,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但因果本身,卻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也不是任何鬼神創造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自然規律。
佛教不會要求教徒必須去討好教主,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佛教認爲,只要尊重因果規律,信不信佛都有自己的果報。如果自己行善,製造了幸福的因,將來就會幸福;只要自己沒有行善而造罪,將來就一定會感受痛苦;沒有製造受苦的因,將來一定不會受苦。即便相信釋迦牟尼佛,但假如造了殺盜淫妄等惡業,將來也一定會受惡報,釋迦牟尼佛也救不了自己。因果規律就像太陽、地球等宇宙天體的運轉一樣,都屬于自然規律,無論科學與宗教如何去解釋,都不能更改自然界運行發展的軌迹。自然法則是任何人都超越不了的,佛也無法改變。
2、狹義的因果
狹義的因果,就是佛教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善惡因果。
廣義因果和狹義因果的相同之處在于,二者都是自然規律,都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
自然界中有很多存在的東西,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比如,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光,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可見光。更多的不可見光,我們的眼睛看不到。如果在叁百年前這樣說,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現在這已經成了中學生都知道的常識。由此可知,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也是存在的。這其中,也包括狹義的因果。
(二)因果存在的方式
比如,我們買了一條魚,之後殺、洗、烹煮,然後吃下肚,享受了吃魚的整個過程。從表面看來,事情就到此結束,沒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卻會儲存到藏識裏面。
藏識就是精神最穩定的最深層次。哪怕在深度昏迷的時候,也一直不會動搖。
有可能是這一生,也有可能是下一世或幾百年以後,反正總有一天,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藏識裏儲存的這個能量會發作。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感受殺魚吃魚的痛苦果報。
再比如,我們拿錢去扶貧救難,爲別人解決了困難。也有一種善的能量會儲存在藏識當中,總有一天會發揮作用。
在佛教裏面,這個能量就叫做業。就像小小的茉莉花種子,在土壤、濕度、溫度合適的時候,就會生根發芽,最後長出茉莉花,因爲在茉莉花的種子上面,具備了我們看不見的長出茉莉花的能量。就像充電器充進去的是電,輸出的也是電,而不會是水或其他東西一樣。注入善的種子,就會收獲善的果實;反之亦然。
無論是否有信仰,無論是基督教徒、佛教徒還是沒有信仰的人,只要做了善事,就會儲存善的能量;只要做了惡事,就會儲存惡的能量。其中的善能量或正能量,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快樂與積極的心態;而其中的惡能量與負能量,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不幸與消極的情緒。
可見,因果一點都不神秘,只是自然演變的規律,與宗教沒有任何關系。我們不能把自然規律與釋迦牟尼佛混爲一談。即使相信因果,不造罪業,造作善業,也並不意味著學佛,而只是表示相信自然規律。同樣,不信因果,排斥因果,也不表示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排斥釋迦牟尼佛。
(叁)如何區分善惡
凡是對其他生命有暫時傷害或永久傷害的行爲,尤其是動機,都叫做惡。凡是對其他生命有益、有幫助,能給其他生命帶來幸福快樂的行爲或念頭,都叫做善。無論是沒有信仰的人、外道徒還是佛教徒,在因果面前,都是平等的。
(四)因果的分類
若從時間的角度來分,因果可分爲四種:
1、現報
現報就是今生造業,今生受報的果報。
比如,上半輩子做了善事或惡事,下半輩子感受到果報,就是現報。
一般說來,只有非常嚴重的罪業或非常偉大的善事,才會有現報。
如何區分偉大和不偉大呢?若在能廣泛利益很多生命的關鍵時刻,比如地震、海嘯發生的時候,去做救災、救難等善事,就是偉大的善事。
我們不能以爲,所有的善惡,都必須現報。如果今生不報,就沒有果報了,這種想法是很愚昧的。哪怕農民種莊稼,也不會在播下種子的第二天,就急著要收果實。果實的成熟,有一個時間。果報的成熟,也是如此。
2、生報
生報的意思就是,無論行善、造罪,都不會在今生受報,也不會晚于下一世受報,而是在來世一定會成熟的果報。
3、後報
既不是現報,又不是生報,受報沒有時間界限,有可能是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等等。此種果報的力量沒有前面兩種強大,所以受報時間不確定,但也一定會受報。
4、不定報
不定的意思,就是業的力量十分微弱,果報不一定會成熟。即使會成熟,時間也不一定。因果之間,存在著很多具有不確定因素的果報。
因果還有很多的分類方法,如果感興趣,可以參閱《俱舍論》。
沒有學因果的時候,會認爲佛教的因果、輪回都很神秘,宗教色彩非常濃厚。但真的了解以後,才發現這些只是我們眼睛看不到的自然規律而已。
雖然因果輪回,是最基礎的佛教教義,但這些都是自然規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果不懂得行善斷惡,無形當中就會做出很多不好的事情。所以,了解因果,取舍因果是很重要的。
二,因果學說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因果涉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也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和諧。
(一)十善與十不善
佛教把十種典型的善惡稱爲十善與十不善,其中包含了身口意所造的善業與罪業。
身體所造的罪過,就是殺盜淫。
殺生:殺人是最嚴重的罪過,殺害其它無辜的生命也是罪過。
雖然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許多時候,用金錢、權力和實力去剝奪其它衆生的生命,是合理合法、天經地義的。但其他衆生的角度看,最珍惜、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如果剝奪了其他衆生的生命,怎麼會沒有罪過呢?
試想,僅僅在人類當中,也有勢力的強弱、權力的大小,如果僅憑這一點就可以弱肉強食,隨意剝奪弱者的生存權,西方一百多年前存在的長達四百年的黑奴買賣似乎也可以重現了。如此一來,人世間究竟還有沒有平等、公平?
人類的偏私、歧視、自保與不公一直存在,人人奉行著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原則。只要壞事不落到自己頭上,就很難生起同情心,就很難重視其它的生命,甚至隨意踐踏其它生命的幸福。但這種冷漠、殘忍與麻木發展下去,災難一定會轉移到人類自己身上,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大問題啊!
盜竊:偷盜、搶劫人類的財物與蜂蜜、燕窩等動物的財産,都屬于偷盜,都是一種剝削。雖然從人類利益的角度來講,取蜂蜜、燕窩不叫剝削。但佛教認爲,因果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法律,不是建立在人類的利益之上的法律,它不會站在某一種生命的立場來判定是非。在因果的法律面前,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
邪淫:就是破壞他人家庭。
語言所造的罪過,包括妄語、粗語、離間語與绮語;
妄語:就是撒謊,欺騙別人;
粗語:就是罵人;
離間語:就是挑撥離間;
绮語:就是說一些讓人産生過度…
《慧燈之光十 因果學說與現代文明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