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禅修與現代生活

  

禅修與現代生活

  禅修與現代生活的內容,可以分叁個階段來介紹:第一,什麼是禅 ?第二,爲什麼要修禅?第叁,如何修禅?

  一、什麼是禅

  隨著人們對心靈需求的逐步重視,禅修,已經開始納入很多人的生活軌迹。禅,也似乎成爲了一種時尚的代名詞。在城市鄉村的很多地方,無論是寺院、茶館、餐廳、會所,常常能看到“禅”的蹤影。那麼,究竟什麼是禅呢?

  從印度佛教誕生至今,禅,已經有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漢傳佛教的禅學,也有上千年的曆史了。

  “禅”是外來詞,爲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譯,翻譯成中文,叫做禅、禅定或叁摩地。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靜下來的方法。在禅的後面加上“定”字,不但沒有失去原來的音和義,而且更能讓人了解禅的內涵。

  現代文明所衍生的浮躁與虛榮,激活了人的物欲。快速的生活節奏,高度的工作壓力,已經把人心逼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此時此刻,禅定,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危機的最佳選擇。

  禅有叁種:

  第一種禅,是佛教最高端的禅。這種禅在中國的開山祖師,是達摩祖師。達摩《血脈論》中說:“直見本性,名之爲禅。若不見本性,即非禅也。”自古至今的禅宗,都一直在修這種禅。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就描述了這種開悟、證悟、頓悟的境界,這也是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非常高端的境界——明心見性。

  第二種禅,寂止。是流傳于雲南,以及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南傳佛教內觀的一部分,漢傳佛教稱之爲四禅八定,因爲這種禅可以分爲兩個不同層次的四種境界,所以叫做四禅八定。藏傳佛教稱之爲寂止,因爲它能使人心寂靜或甯靜,停止雜念。實際上,內觀、四禅八定、寂止都是梵文Samadhi的不同名稱而已。

  第叁種禅,各種各樣的觀想、冥想和思維。這是比較基礎的禅,也即在心靜下來以後,去觀想或思考問題。

  如果證悟了第一種禅,就可以應對自如地處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壓力、焦慮與抑郁等等。不管任何問題,只要證悟了這種禅,就能迎刃而解。但證悟這種禅的難度比較高,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除了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以外,其他人很難證悟。

  無論是什麼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第二種禅。在任何宗教信仰的基礎上,都可以起修第二種禅。

  第叁種禅,更是什麼人都可以修。就像瑜伽,有信仰沒有信仰都可以修,既可以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修,也可以把信仰的部分完全抛開,而只是將其作爲提升、淨化、調節心靈的一種方法。

  練習第叁種禅,既不等于學佛,也不等于加入了其他宗教,而只是一種養生方式。就像鍛煉身體一樣,這是心靈的一種訓練,也是我們長期忽視的一種調節身心的重要手段。

  二,爲什麼要修禅

  西方心理學家認爲,冥想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幫助,五分鍾的冥想等于熟睡一個小時。

  如果內心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則哪怕身體處在非常自由的環境當中,心也得不到自由。輕者覺得空虛、無聊,重者感到沮喪、焦躁,甚至動不動就産生不想活了的念頭。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外界的風雲變幻。即使表面看來非常成功,實際上卻焦慮重重。

  在物質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簡單地解決溫飽問題。但在溫飽問題不但解決了,而且擁有了龐大的財富、名聲、地位等等的時候,才發現其實有很多問題是物質根本無法解決的。這時候,禅,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無數成果證明,通過禅定,就可以讓心態重拾健康。對很多感受過禅修好處的人來說,禅修已經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專有名詞與專利,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心靈調節劑。

  對很多人來說,我們內在的精神世界,還是一個未知的區域。若想詳細、深入地了解精神,佛經無疑是最好的教材。在通曉了精神的本質以後,就知道爲什麼要修禅了。

  佛教認爲,我們的精神,可以分爲八種不同的層面。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接觸外在的光波、聲波等對境,而産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五識。第六個層面,是我們平時用來思維、判斷、分析的意識,佛教稱之爲第六意識。第七個層面,是我們平時不怎麼能感覺到,卻在每一個思維閃念中無處不在的概念,那就是“我”執。比如,我要上班,我要下班,我要賺錢,我要發展我的事業等等,所有的念頭中,都離不開一個特有的、無形的“我”字,佛教稱之爲我執。第八個層面,是平時根本感覺不到的最基本的意識。當人在深度睡眠的時候,當眼耳鼻舌身的工作完全停止了的時候,當一切思考判斷的力量也已經停止了的時候,除了第七個層面的自我感覺一直存在以外,還有一個最基礎的潛在能量也存在著。

  這種潛在能量不同于西方心理學當中的潛意識。一個人從誕生到死亡之間,它都一直存在。哪怕在人進入深度昏迷或深度睡眠,停止了一切感官活動的時候,因爲有呼吸、有心跳、有脈搏,更重要的,是有最基礎的意識,所以不會有人把此時的身體稱爲屍體。此時此刻,第六意識全都萎縮、消失在最基礎的意識當中。之後,這個最基礎的意識可以激活並産生我們的第六意識,然後又演化出眼耳鼻舌身識,當昏迷者或睡夢者從深度昏迷與深度睡眠當中醒來的時候,又可以看得到並感知到世界的一切。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有精神的思維活動,就有意識的波動。意識波動的幅度越大,人的脾氣就越容易暴躁。當我們生起嗔恨心,強烈地抱怨或非常不開心的時候,意識波動的頻率與幅度都相當大。這種波動,會讓當事人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甚至無法控製自己的語言與行爲,而出現罵人、打人的舉動。

  在這個時候,禅的功能就顯現出來了。通過修禅,就可以控製意識的波動。這裏面沒有任何信仰與玄虛的成分,完全像吃飯可以填飽肚子一樣真實可行。只要加以訓練,人人都可以親身體驗到這種效果。哪怕最普通的禅,也完全可以把人的思維歸零。所謂歸零,也即進入潛在的第八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梵文音譯,按照唐朝前後的習慣翻譯成漢語,就叫做藏識。

  爲什麼叫藏識呢?因爲它像寶藏一樣,儲存著我們的各種記憶和能量。比如,即使五年前見過一個人,之後五年之間都互不聯系,也互不想念,但在五年後再次看到這個人的時候,卻完全能認出來,這就是藏識的作用。同樣,一個人的脾氣、性格、習慣等所有的種子、數據、信息,都儲存在藏識這個“硬盤”當中。

  當人的思維波動太大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會被覆蓋。不但情緒無法穩定,智慧也會受到限製。當人的思維歸零的時候,在零的層面上,沒有好壞之分,似乎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雖然實際上並沒有超越時間和空間,但從禅修者的感覺而言,已經完全超越了時空,沒有任何開心和不開心。經過長期禅修訓練的人,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安甯與智慧。

  西方十分流行的催眠也是差不多的原理,讓催眠者進入到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此時精神的波動大幅降低。在這種狀態中,就可以回憶起一些平時不可能記起的,早已遺忘的久遠記憶。比如,有人天生就有恐高症,或一些莫名其妙的心靈障礙,通過催眠,就可以找到這些障礙的根源,心靈問題就可以隨之而化解。當然,催眠的准確率與治愈率只能達到百分之五十,而禅修的功效就更爲明顯了。

  在藏識的狀態中停留,五分鍾、十分鍾都可以,這就是修禅。剛開始的時候,哪怕能停留叁十秒、一分鍾,就已經很不錯了。但若能繼續用功,就可以在這個狀態中停留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樣長期熏習,生活中的任何風浪、違緣,都可以化爲雲煙,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更是能得到有效控製。

  通過禅定,完全可以突破焦慮的層面,進入到意識的最深層。在最深層的狀態中,完全可以感覺到無比的自由、輕松、甯靜與快樂,佛教稱之爲禅悅。長期修禅的人會上瘾,因爲修禅所帶來的快樂,已經遠遠超越了外在物質刺激感官而産生的所謂快樂。

  另外,當意識降到零度的時候,頭腦會變得非常靈敏。哪怕過去或當下發生的細微事物,都能清晰地覺察。過去的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的思想火花和智慧靈感,很多都來自于這種狀態。大家都知道,連喬布斯這樣的企業家,也會安住于禅定,並將禅定的智慧應用于工作與生活。同樣,企業家在面臨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若能通過這種方式去思考,一定會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其實,佛教所講的神通,也是從這個狀態當中提取出來的。

  神通有真有假。社會上有很多人會說自己有神通,但不一定都是真的。不過,神通本身卻並不神秘,它只是心靈的一種功能而已,我們不要全盤否定。當然,如果有人用所謂的神通來欺騙,那就另當別論了。

  因爲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打坐,所以一直沒有開發出意識深處的很多潛能。要知道,心浮氣躁、不知安閑的心,永遠接觸不到這個層面。因爲孤陋寡聞,所以很多人也不相信心靈的巨大能量。

  其實,不僅僅是心靈,包括物質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在叁百多年前,有人說普通人在一天之內,就可以從地球的這一邊飛到地球的那一邊,大家都會認爲那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卻讓它實現了。同樣,精神的潛在能力更不可小觑,我們千萬不要一葉障目,用固有的知見,去看待超出想象的事物。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何用禅來解決生活當中的痛苦、壓力,是最現實也最迫切的問題。

  真正的快樂,就在內心當中。禅悅不依靠外在的任何物質,卻可以起到養生、緩解壓力、消除失眠、治療抑郁症等作用。

  當然,如果抑郁症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地步,病患者連禅修的能力都已經喪失,也談不上用禅修來治療抑郁症。在這個時候,可以先吃點藥來控製症狀,然後開始修禅。慢慢地,就可以放…

《慧燈之光十 禅修與現代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