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迦牟尼佛;尊重因果,也並不意味著學佛。相信因果,就是相信自然規律;尊重因果,就是尊重自然規律。
《稻稈經》,是以水稻爲例,來講解因果自然規律的佛經。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意思就是,不管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自然規律永遠都是這樣。這充分說明,因果規律是自然規律。釋迦牟尼佛的出現與否,與自然規律沒有關系。哪怕佛教從地球上徹底消失,因果規律也永遠存在。釋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創造者,而只是因果的發現者與宣講者。
佛教認爲,外在大自然與內在意識的變化,都取決于因和緣。比如,一個人的生命形態,是由因來決定的。而這個人會成爲什麼樣的人,他的性格、脾氣、成長環境、家庭條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各種因素,則是以緣來決定的。決定著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只能是因和緣。任何事物的變化,都與因緣之外的其他事物沒有任何關系。
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控製,且必須遵循的。你們可以不相信某種宗教觀點,但至少應該相信因果。人類社會是由無數的生命個體組成的,我們都是這些生命個體當中的一員。如果能對因果有敬畏感,那麼對整個人類、整個社會與每個人的生活都只會有好處。
雖然佛教講無我,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舍因果、行善斷惡,是必須遵守的宇宙法則。殺盜淫妄的結果,一定會墮地獄、變餓鬼、變畜生。
哪怕眷戀輪回,不想脫離輪回,想擁有幸福的生活,也要遵守佛教最起碼的人天乘的要求,不造罪惡、盡量行善,相信輪回、相信因果。
4、拒絕自私,培植愛心
盡管許多現代人天天應酬交際,日日呼朋喚友,但人心與人心之間,卻越來越冷漠。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時候,人人都說著甜言蜜語,但這一切,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和目標。杯盤狼藉、曲終人散之後,很多人卻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的朋友。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孤獨,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愛護,就導致了孤獨症。因爲害怕沒有人幫助,害怕老的時候沒有人管,害怕生病的時候沒有人關心,這些對未來的焦慮,就導致了抑郁症。
每個人都非常自私。學校培養出來的許多新一代學生,也是人格低下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者。在我們心目中,名、利、財,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但真正擁有這些的時候卻發現,我們高估了它們的能力。它們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甚至不能驅散我們內心的孤獨與憂慮。
如果我們的自私自利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仍然重複著我們的錯誤,人類的將來,將是一片可怕的黑暗。
爲了幸福,我們必須讓自私自利的心態有所節製,否則每個人都沒有好日子過!
所有的生命都非常希望擁有幸福,不願意有任何痛苦。學會尊重別的生命,懂得關愛其他生命,就能讓世上多一份祥和,多一份正能量。提升心靈,就要學會關愛其他生命。培養慈悲心與愛心,提高人與人之間,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相互關愛,已經成爲迫在眉睫的大事。
《環球科學》雜志,就提出了幾點讓人幸福的建議:在生活、工作中,都要適當地把握好尺度;有空的時候,就去當志願者,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多去參與慈善,其內心獲得的成就感、幸福感、快樂感,是無法用語言可以表達的,也是任何金錢都無法換取,更超越了所有物質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很多人經常說,做慈善會有瘾,就是因爲其中所蘊含的成就感與幸福感。爲什麼很多人願意到生活條件很艱苦的偏僻山村去扶貧、支教或做其他義工?就是因爲給予能得到幸福。
不知道有多少人親自感受過這種幸福,這種幸福的確是十分可貴的。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試一試。當然,如果做慈善的人能有一點信仰,那他就更懂得其中的意義了。相信因果的人都知道,今生給予出去的,來世肯定會擁有更多。
講一個小故事: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兩夫婦非常有錢。有一天,他們告訴傭人,把所有的財産都打包,他們要把這些財産帶到下一輩子。傭人于是把所有的家當全部打包完畢,又准備了很多牛車、馬車,然後問主人:“我已經准備好了,如何把這些東西運到下輩子呢?”兩夫婦給他說:“把財富送人,就能帶到下一輩子。”
現在很多人做慈善,是讓秘書或者下面的人去辦,自己並沒有親自參與,這樣的效果就不會很好。若能自己親手去做慈善、獻愛心,錢多錢少都不重要,在親自把錢或財物交給真正需要的人手裏的時候,自己所感覺到的幸福,會讓我們覺得花掉的時間是完全值得的。
當然,利他的基礎,是愛心。如果沒有愛心,則即使把物質送給需要的人,解決了這些人的困難,也不一定有快樂的感覺。
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層次不同的愛心,但普通人的愛心是非常有局限的。如何把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培養成可以無條件地奉獻和付出的人呢?大乘佛教裏面,就有培養愛心的方法。培養愛心,並不表示要學大乘佛教。能學大乘佛教當然非常好,但提升自己的心靈與學佛與否沒有關系,通過大乘佛教的方法去培養愛心,就一定能擁有不偏不倚、真實無僞的愛心。
學不學佛,完全是自己的自由。佛教從來不會強製性地推廣自己的教義,釋迦牟尼佛非常尊重別人的信仰。佛教認爲,通過政治手段,或借助某種勢力讓別人改信佛教,對很多家庭來說,有可能是一種災難或打擊,有可能會讓有些人精神不正常乃至自殺。所以,釋迦牟尼佛非常反對強加于人的傳播方式。
佛教內部也是這樣,大乘菩薩戒中有一條戒,就是不能用強製性的手段,讓小乘佛教徒改學大乘佛教。密宗十四條根本戒中的第六條規定,如果毀謗、批評、攻擊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就會犯戒。所以,不管你是唯物論者、唯心論者、有神論者、無神論者,都是自己的選擇。但我們大家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幸福。
即使是無神論者,爲了獲得幸福,也可以采納大乘佛教的理念,學會愛所有的生命,騰出一些精力,去做公益、慈善、環保等等,這樣也能從中得到幸福與快樂。
現在有些有錢人動不動就說:不知道爲什麼而活,活得沒有什麼意義等等。如果能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就能體會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會有了生存的動力。
不過,有沒有信仰與幸福之間,還是有一定關聯的。對有信仰的人來說,哪怕在世俗當中沒有獲得幸福,但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與目標,卻會在任何時候都鼓勵、陪伴著他,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沒有信仰的人在面對世俗的坎坷和起伏時,往往會經不起沖擊與挑戰,最終走到崩潰的邊緣。所以,要獲得永恒無上的幸福,就要做大乘佛教徒。
大乘佛教徒最起碼的前提條件,不是出家,不是吃素,不是戒酒,更不是放棄家庭、工作,而是愛天下所有的衆生。無論對方是無神論者、伊斯蘭教徒或者基督教徒等等,都是愛心的對象。佛教從來都不說,我只愛學佛的人,除了學佛的人以外我都不愛。不但要愛所有的人,還要愛所有的生命。
佛教對生命的定義,與生物學對生命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一朵花、一棵樹也是生命。但佛教卻認爲,有情感、有痛苦快樂感受的動物和人,才叫做生命。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情感,所以不是生命。要當大乘佛教徒,就要愛所有的生命,要用開放的心胸,去面對世界,這是大乘佛教徒的最低標准。
壓力,不一定來自于養家糊口,很多比養家糊口更大的壓力,是來自于自己的作繭自縛。痛苦,也往往不是來自于錢財的困乏,而是來自于內心的執著。
我認爲,佛教就是一種方法論。佛教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抵禦誘惑、排解壓力、消除痛苦,解決很多金錢無法解決的問題。
5、心靈訓練
心病還需心藥治,要解決精神問題,必須通過精神的訓練。觀念調整以後,還應該進一步把自己的意識升級。遺憾的是,我們曆來只重視肉體的訓練,卻忽視了精神的訓練。哪怕學到博士、博士後,也只是空有理論知識,而沒有接受過什麼心靈的訓練。
就像電腦、手機需要升級一樣,我們的精神也需要升級。佛教認爲,釋迦牟尼佛也是一個人,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已經被升級過的人,而我們卻是待升級的人。佛教認爲,衆生是未來的佛。這就說明,我們也是可以被升級的,當升到最高級別的時候,完全可以達到釋迦牟尼佛的地步,這就叫成佛。所以,佛的境界並不神秘,每個人都可以達到。
沒有信仰的人,不一定要成佛,但心靈卻必須提升。當心靈高高在上的時候,內心就可以強大到所向披靡。
提升的具體方法,就是禅修。通過禅修,就可以迅速提升心靈。在傳統文化中,生活與禅的關系已經到了圓融一體的程度,這是過去無數禅師們不斷貢獻的結果。
總而言之,通過觀念的調整,心靈的提升,就能減少煩惱,增強優越感與幸福感。在自己找到幸福以後,還可以把這些方法拷貝到親人、員工、親戚、朋友以及更多的人身上,讓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如果整個社會都能這樣,幸福指數怎能不增長?社會怎能不和諧?
關于幸福的密碼,佛教還講了很多,而且也非常實用。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更深入地去一探堂奧。
《慧燈之光十 你可以更幸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