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计的假相,本性都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中观宗既不偏于有,也不偏于无,就像梦中依靠因缘产生的果,说它有,当然不对,说它是无呢,它还有一个假相。所以不观察的情况下,说万法是有,一观察,就明白万法本来就没有。万法根本不是凡夫所认为那样的,落于边的有或无。

  前面以观察生相而破未来,接下来圣天菩萨教导通过观察住相,而破现在。

  庚二、观察住相而破现在分三:一、略说观察;二、广明其理;三、摄要而破。

  辛一、略说观察

  有的人想,虽然过去以及未来的法都不成立,但是具足住相的现在法是可以现见到的缘故,因此是有的。这也是不成立的。

  

诸法有转变,意亦不能缘,

  

虽尔无智人,妄计有现在。

  (唐译:

  

诸法有转变,慧者未曾有,

  

唯除无智人,妄分别为有。)

  颂文直解

  诸法一刹那不住而转变,但是转变极为迅速,不仅五根识不能缘,第六意识也不能缘。尽管如此,无智之人,仍认为有现在法。

  (唐译:若说诸法不舍自体,而转变成不同的相,这是能知一切极远深细法义、具有妙慧的人,也未曾见到、知道的,只有无智之外道,才将其妄分别为有。)

  释义

  说未来的诸法转变成了现在,肯定不是五根识缘取到的,因为五根识只能缘取现在的法,无法缘取到未来法转变为现在的过程。第六意识可以缘取细的法(比如说极微)、被阻隔的法(比如墙壁外面的法)、非色法(比如说不相应行法)、无的法(比如已经灭的法、死的人、无为法),但是意识却也无法缘取到一个法从未来转变为现在。所以只有愚痴的人,才认为有真实的现在。

  辛二、广明其理

  有人想:因为诸法能安住,所以现在是有的。这也不成立。

  

无常何有住,住无有何体,

  

初若有住者,后应无变衰。

  颂文直解

  如果进行观察,诸法以刹那无常故,如何有住?没有住相的缘故,又怎么可能有以住相所安立的事?若非如是,起初若有刹那安住,则应不会有后来的变衰。

  释义

  本颂第一句破住,第二句破体,第三、四句反破。

  要理解前两句,先要理解什么是住?住就是能够停留在自相上,不发生改变。但是一切的有为法,都被无常所迁转着,不能作刹那的停留,如何可能有住呢?没有暂停的住,又怎么能够形成自体呢?没有法的自体,又怎么来安立时间呢?

  后两句是说,任何一个法,如果一开始能够有一刹那的住,就不会导致后来的变衰、坏灭。变衰,现在习惯叫衰变,与住正好相反。如果一个法哪怕有一刹那的住,说明这个法有自体,完全不受那个刹那时各种因缘条件的影响。这样的话,后来的各种因缘条件对它也没有任何作用,它能够一直保持它的自体。如果说在那个刹那中,它还是受到各种因缘的牵制,只是暂时的一种平衡,而表现为住的样子,那么这种住并不是法的自性,只是暂时的假名安立。那么相应地,法的自体也是假名安立,现在、过去、未来也是假名安立了。

  这一颂是从境来观察。接下来一颂,则是从有境的量来观察,来破除有现在法的住相。

  

譬如无一识,能了于二义,

  

如是无一义,二识所能知。

  难词释义

  义:这里是境的意思。

  颂文直解

  譬如,心识都无刹那住而灭,因此没有一个识,能够了知前后二刹那的境。同样,境也无刹那住的缘故,不能以前后二刹那的识去了知一境。

  释义

  本颂前两句通过分析识在刹那迁变,后两句通过分析境在刹那迁变,来说明识不能了知住相。

  诸法是由识来了知的,一刹那的识只能了知一刹那的境。本颂通过分析识的特点,来指出识根本没有能力来了知诸法有住相。

  “譬如无一识,能了于二义”。当识在观察前面的境时,后面的境还没有产生,当前面的境已经消失,后面的境产生时,刚才的那个识已经消失了,只能由新的识来观察。这前后两个眼识,不是同一个眼识,而只是同类的相似相续。同类的相似相续,说明它们有相似的地方,但仅仅是相似,实质上已经完全不同。因此这两个不同的眼识,不能作为判断诸法是否有住的量。

  有人想,虽然前后眼识不同,但毕竟是相似相续,应该没有很大的区别吧?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想一下看魔术的经过就能明白。魔术师在观众的眼皮底下,变出一个个令人惊奇不已的魔术,骗过了观众的眼睛。这就说明前后各异的眼识,不能作为检验对境的正量。

  “如是无一义,二识所能知”。同样地,境也是在刹那变迁的,前后二刹那的识,只能缘取与其相应的境,不能缘取同一个境。

  总之,识与境都在刹那刹那地无常迁变,这使得识根本没有可能缘取到诸法的住相,也就是说,不可能以有境的识,来建立起现在法。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