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計的假相,本性都是緣起性空的。所以中觀宗既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無,就像夢中依靠因緣産生的果,說它有,當然不對,說它是無呢,它還有一個假相。所以不觀察的情況下,說萬法是有,一觀察,就明白萬法本來就沒有。萬法根本不是凡夫所認爲那樣的,落于邊的有或無。
前面以觀察生相而破未來,接下來聖天菩薩教導通過觀察住相,而破現在。
庚二、觀察住相而破現在分叁:一、略說觀察;二、廣明其理;叁、攝要而破。
辛一、略說觀察
有的人想,雖然過去以及未來的法都不成立,但是具足住相的現在法是可以現見到的緣故,因此是有的。這也是不成立的。
諸法有轉變,意亦不能緣,
雖爾無智人,妄計有現在。
(唐譯:
諸法有轉變,慧者未曾有,
唯除無智人,妄分別爲有。)
頌文直解
諸法一刹那不住而轉變,但是轉變極爲迅速,不僅五根識不能緣,第六意識也不能緣。盡管如此,無智之人,仍認爲有現在法。
(唐譯:若說諸法不舍自體,而轉變成不同的相,這是能知一切極遠深細法義、具有妙慧的人,也未曾見到、知道的,只有無智之外道,才將其妄分別爲有。)
釋義
說未來的諸法轉變成了現在,肯定不是五根識緣取到的,因爲五根識只能緣取現在的法,無法緣取到未來法轉變爲現在的過程。第六意識可以緣取細的法(比如說極微)、被阻隔的法(比如牆壁外面的法)、非色法(比如說不相應行法)、無的法(比如已經滅的法、死的人、無爲法),但是意識卻也無法緣取到一個法從未來轉變爲現在。所以只有愚癡的人,才認爲有真實的現在。
辛二、廣明其理
有人想:因爲諸法能安住,所以現在是有的。這也不成立。
無常何有住,住無有何體,
初若有住者,後應無變衰。
頌文直解
如果進行觀察,諸法以刹那無常故,如何有住?沒有住相的緣故,又怎麼可能有以住相所安立的事?若非如是,起初若有刹那安住,則應不會有後來的變衰。
釋義
本頌第一句破住,第二句破體,第叁、四句反破。
要理解前兩句,先要理解什麼是住?住就是能夠停留在自相上,不發生改變。但是一切的有爲法,都被無常所遷轉著,不能作刹那的停留,如何可能有住呢?沒有暫停的住,又怎麼能夠形成自體呢?沒有法的自體,又怎麼來安立時間呢?
後兩句是說,任何一個法,如果一開始能夠有一刹那的住,就不會導致後來的變衰、壞滅。變衰,現在習慣叫衰變,與住正好相反。如果一個法哪怕有一刹那的住,說明這個法有自體,完全不受那個刹那時各種因緣條件的影響。這樣的話,後來的各種因緣條件對它也沒有任何作用,它能夠一直保持它的自體。如果說在那個刹那中,它還是受到各種因緣的牽製,只是暫時的一種平衡,而表現爲住的樣子,那麼這種住並不是法的自性,只是暫時的假名安立。那麼相應地,法的自體也是假名安立,現在、過去、未來也是假名安立了。
這一頌是從境來觀察。接下來一頌,則是從有境的量來觀察,來破除有現在法的住相。
譬如無一識,能了于二義,
如是無一義,二識所能知。
難詞釋義
義:這裏是境的意思。
頌文直解
譬如,心識都無刹那住而滅,因此沒有一個識,能夠了知前後二刹那的境。同樣,境也無刹那住的緣故,不能以前後二刹那的識去了知一境。
釋義
本頌前兩句通過分析識在刹那遷變,後兩句通過分析境在刹那遷變,來說明識不能了知住相。
諸法是由識來了知的,一刹那的識只能了知一刹那的境。本頌通過分析識的特點,來指出識根本沒有能力來了知諸法有住相。
“譬如無一識,能了于二義”。當識在觀察前面的境時,後面的境還沒有産生,當前面的境已經消失,後面的境産生時,剛才的那個識已經消失了,只能由新的識來觀察。這前後兩個眼識,不是同一個眼識,而只是同類的相似相續。同類的相似相續,說明它們有相似的地方,但僅僅是相似,實質上已經完全不同。因此這兩個不同的眼識,不能作爲判斷諸法是否有住的量。
有人想,雖然前後眼識不同,但畢竟是相似相續,應該沒有很大的區別吧?關于這個問題,大家想一下看魔術的經過就能明白。魔術師在觀衆的眼皮底下,變出一個個令人驚奇不已的魔術,騙過了觀衆的眼睛。這就說明前後各異的眼識,不能作爲檢驗對境的正量。
“如是無一義,二識所能知”。同樣地,境也是在刹那變遷的,前後二刹那的識,只能緣取與其相應的境,不能緣取同一個境。
總之,識與境都在刹那刹那地無常遷變,這使得識根本沒有可能緣取到諸法的住相,也就是說,不可能以有境的識,來建立起現在法。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