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反生怨恨,这是非常不应理的事。所以他们应该放下对自宗的贪执,具有质直之心,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道。
壬二、余义
那么,既然外道也同样认为要舍弃诸有,才能获证涅槃,那他们与内道的区别在哪里呢?
不知舍方便,无由能弃舍,
是故牟尼说,余定无涅槃。
(唐译:
不知舍证因,无由能舍证,
是故牟尼说,清凉余定无。)
难词释义
余:指内道之余,即外道。
颂文直解
外道仅有舍弃三有的意乐,但是却不知道舍弃的方便,所以他们不可能真正舍弃。是故佛说:外道决定不可能证得涅槃。
(唐译:外道虽有舍弃生死与求证涅槃的意乐,但是因为嫌憎、背离真空,耽著妄有,导致不善知舍与证的方法,所以不可能成功。是故佛说:四沙门果,我法中有,余法定无。)
释义
本颂前两句指出外道不能证得涅槃的原因,后两句引佛语证明。
要舍弃杂染的轮回,证得清净的涅槃,必须要依靠真正的空观,也就是观一切法为空。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方便。但是真正的空观,不见于一切外道的邪论之中,只有佛法中才有。外道们只有归依了三宝,奉持真正的空观,才能获得解脱。如果执著己见,诽谤空观,那就永远不可能获得解脱。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说我蕴实有,世间数论师,胜论裸形前,试问离有无。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应该问那些执著我与蕴实有的内道中的傲慢声闻与外道,以及数论派、胜论派、裸形派,他们到底是否远离了有与无。他们必然无法给出清晰的回答。故只有佛法,才能给众生带来不死的甘露,因为佛法极其深,远离了一切的有与无,是与所有外道都不共同的正法。
外道因为没有质直心,所以对内道三宝不会产生信心。那么现在的人也是一样。如果有质直心,就会开始闻思修佛法,所以质直心很重要。
上面讲了不具质直心的过患,接下来讲不具备智慧的过患。
辛二、不具智慧之过患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难词释义
深事:隐蔽难测之事。
颂文直解
若对于佛所说的四谛甚深义等,极为隐蔽的所量,有人不具备观慧,未能如实了达,而生起疑惑,就应该首先对无相空生起信解,即对隐蔽的四谛义等,生起决定的信心。
释义
导师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有很多是超越众生现量所见的。比如现在有很多人对佛所说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极乐净土、四谛等等的法义,抱有将信将疑的心态。那么如何能证明佛所说的,必定是真实不虚的呢?本颂提供了一个非常妥当的办法,那就是对佛所说的最最深奥的法,也就是无相的真空,进行比量推理。经过比量推理后,必然能去除对诸法自性的执著,确立无相空的正见。因为佛对最深的胜义无相空都作了正确的宣说,那么对于比这浅显的世俗法,也必定做了正确的宣说。就像一位壮士,能举起一百公斤的物体,那么他必然也能轻易地举起八十、六十公斤的物体。
但是外道又这样想,如果佛所说某一部分是真实的,就能类推出其他的内容也都真实,那么他们这些宗派也就同样可以这样做。前面也说了,要舍诸有,才能涅槃,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派都认可的,于是外道就说,可见他们自己也有正确的地方,因此可以推出他们的所有法都是正确的。对此圣天菩萨说:
观现尚有妄,知后定为虚,
诸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难词释义
妄、虚:此处都是颠倒、错误的意思。
现:指现起、表面的事物。
后:指隐蔽的事物。
颂文直解
这并不相同。外道观察表面、粗大的事物,尚且有颠倒之处,由此可知他们对隐蔽难知之义,必定愚蒙无知。那些缺乏智慧,而依外道法而修行的人,将被欺骗,而流落在无尽的轮回之中。
释义
本颂前两句指出外道所说为颠倒法,后两句指出对此缺乏分辨的智慧,而盲目跟从,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佛所说的一切法可信,是因为佛所说的最深奥的胜义无相空真实可信。但是外道则完全不同,他们首先在最粗浅的现世法上,就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因此恰恰说明了,他们所说的内容越深奥,错误也就越多。就像一个连满月的月亮都看不清楚的人,就更不可能看清楚星星了。比如色法是现量见的,但是数论外道说色法上具有苦乐舍的自性,这就违背了众生的现量感受,与比量推理。连这样明显的事实,都已经混淆,那么对于他们关于胜义谛中有神我与自性的教义,就更不能相信了。
那些想要解脱,但是又缺乏拣择智慧的人,如果接受了外道的法义,那么他们就会被各种错误的见解蒙蔽。即使精进修行,也会在邪路、歧路上用功,而根本没有出离轮回的机会。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要具有辨别的智慧,认清只有内道才能真正帮助他解脱,这样幡然醒悟后,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路。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