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巧解难题

  (五)巧解难题

  禅师们常常故意用进退两难的方法,把学生们逼得走投无路。如天衣和尚在翠峰明觉门下学道时,明觉曾给他一个难题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那个都不对”。当天衣要想回答时,明觉便用棒把赶了出去。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好几次。后来,天衣充水夫,有次扁担一断,把整桶水都打翻了,就在这时,他见到自性,解开了这个难题。

  香严智闲禅师有一次也以同样的难题考问僧徒说:“求道之事正像一个人用牙齿咬住树枝,高高的悬空吊着。下面有人突然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假如他不答,便是他的不知;假如他回答,则一开口便掉下来摔死。请问究竟怎么办”?这时,虎头招上座正好在场,他便站起来说:“我们不必问他在树上怎么办?请你告诉我,他在未爬上树之前,是怎么样的?”智闲听了哈哈大笑。

  义端禅师是南泉普愿的大弟子,有一次他对僧徒说:“语是谤,寂是诳,语寂向上有路在。”

  法云禅师是云门宗的人物,有一次对僧徒说:“假如你进一步,失道;退一步,失物。不进不退,则像一块石头般的无知”。当时一位和尚问:“如何才不致于无知啊”。法云说:“舍偏除执,尽你的可能去做”。这个和尚又问:“我们如何才能不失道,又不离物?”法云回答:“进一步,同时,又退一步。”

  译者按:以上所举的四个公案,虽然巧妙各有不同,但都是用进退两难的问题,逼学生舍执除偏,以达到是非两忘,善恶双离的境界。

  第一个公案,说明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只有偏担折断,水桶倒翻,一切打破,才是最真的事。第二个公案,问未爬前是什么,也就是要舍弃答与不答,而直证本来面目。第三个公案,是不落于言筌,不耽于寂默,而探取向上一路。第四个公案,是进即退,退即进,双即又双离,以达到绝对圆融的境界。

✿ 继续阅读 ▪ (六)公开的秘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