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巧解難題
禅師們常常故意用進退兩難的方法,把學生們逼得走投無路。如天衣和尚在翠峰明覺門下學道時,明覺曾給他一個難題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個那個都不對”。當天衣要想回答時,明覺便用棒把趕了出去。這樣的情形發生了好幾次。後來,天衣充水夫,有次扁擔一斷,把整桶水都打翻了,就在這時,他見到自性,解開了這個難題。
香嚴智閑禅師有一次也以同樣的難題考問僧徒說:“求道之事正像一個人用牙齒咬住樹枝,高高的懸空吊著。下面有人突然問他:“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假如他不答,便是他的不知;假如他回答,則一開口便掉下來摔死。請問究竟怎麼辦”?這時,虎頭招上座正好在場,他便站起來說:“我們不必問他在樹上怎麼辦?請你告訴我,他在未爬上樹之前,是怎麼樣的?”智閑聽了哈哈大笑。
義端禅師是南泉普願的大弟子,有一次他對僧徒說:“語是謗,寂是诳,語寂向上有路在。”
法雲禅師是雲門宗的人物,有一次對僧徒說:“假如你進一步,失道;退一步,失物。不進不退,則像一塊石頭般的無知”。當時一位和尚問:“如何才不致于無知啊”。法雲說:“舍偏除執,盡你的可能去做”。這個和尚又問:“我們如何才能不失道,又不離物?”法雲回答:“進一步,同時,又退一步。”
譯者按:以上所舉的四個公案,雖然巧妙各有不同,但都是用進退兩難的問題,逼學生舍執除偏,以達到是非兩忘,善惡雙離的境界。
第一個公案,說明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只有偏擔折斷,水桶倒翻,一切打破,才是最真的事。第二個公案,問未爬前是什麼,也就是要舍棄答與不答,而直證本來面目。第叁個公案,是不落于言筌,不耽于寂默,而探取向上一路。第四個公案,是進即退,退即進,雙即又雙離,以達到絕對圓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