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风趣的古佛——赵州从稔
从稔禅师就是众所周知的“赵州古佛”,又简称为赵州,这是因为他曾在河北赵州的观音院里做了很久的方丈,在本文中,我们也按照一般习惯,称他为赵州。
赵州俗姓郝,是山东曹州,生于公元七七八年,依据传灯录的记载,他曾活到一百二十岁,但也有人说他死于公元八六三年,照这种情形来说,他只不过活了九十一岁。虽然前面的说法是一般传统的看法,但我们却很难断定那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
赵州从小就出家,后来他到安徽池州拜南泉为师。当他第一次见南泉时,南泉正仰卧在床上休息。南泉看到了年青小伙子便问:“你从那里来?”
赵州回答:“我从瑞像像院来。”
南泉又问:“你可曾看到瑞像么”?
赵州回答:“我没有看到任何瑞像,只看到躺着的如来”。
听了这话,南泉大为惊奇,便坐起来问:“你是否有师父教导呢”?
赵州回答说有,南泉便问是谁。赵州不答,只是向南泉行礼说:“深多,天气寒冷,乞望师父保重尊体”。
这就是说赵州已选了南泉为师。当然南泉也很高兴的意外收了这位不凡的学生。南泉对他非常推许,并立刻带他到内室。
当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时,南泉却回答:“平常心是道”。
赵州再问:“是否有任何方法可以达到它呢?”
南泉便说:“当你一有“要达到”这个念头,便有所偏差了”。
赵州又问:“如果对闭一切意念的话,我们又如何能见道呢”?
南泉回答:“这个道是不在于知和不知的,知是妄觉,不知是麻木。如果你真能毫无疑惑的证得大道,就同太空那样的虚豁开阔,毫无间隔,又岂可受外在的是非观念来约束呢”?
听了这话,赵州大悟,于是便正式受戒为和尚。
有一天,他问南泉说:“知“有”的人,究竟归向何处”?
南泉回答:“他将下山到村庄中去做一头水牛好了。”
南泉这话已够奇特,而赵州的反应更为奇特,他非但不感觉诧异,反而向南泉道谢启迪之恩,于是南泉又说:“昨夜三更月到窗。”
上面的两段对话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赵州精神和证悟的基础,也是了解赵州一生言行的钥匙,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它吧!
在第一段对话中,南泉曾揭出禅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平常心是道”。接着又指出道是超越了知和不知,是不能由外追求,或知解的辩巧而得的。但南泉并没有告诉我们究竟如何才能见道,他只是说见道之后,你的境界将像太空一样的虚豁开阔,毫无间隔。笔者相信,在这里他所指的道是超越的,假如平常心是道的话,那么这个平常心也一定是超越的。
在第二段对话中,我们首先遇到了一个术语就是“知有”,这两字的意思是说“了解本体,或纯粹的存在”,也就是说了解道体,与道体合一。赵州是问一个人要去那里才能和道体合一,因为依据庄子的看法,道是无所不在的。而南泉为了更真实的去表现道的内在性,便告诉他这种人要到山下去做水牛,当然这里的水牛乃是南泉为了引发赵州的注意力随便说的而已,这点同庄子的道在尿溺一样,但南泵则更进一步,因为庄子只是把对方的念头打消,而南泉则使对方完全悟入。所谓与道合一乃是与整个宇宙及其中的一切东西合一。赵州是充满了这种惊人的悟力,当南泉向他一指点后,就像皎洁月光透入了他的灵魂之窗一样,使他完全的开悟了。
所谓开悟乃是一解脱一切的妄念和约束。因此一个新开悟者的某些行动也常使那些食古不化的缙绅先生们大为吃惊。可是奇怪的是,这些老师非但不以为迕,反而欣然接受学生那种表面上好像是侮辱的态度。譬如临济打他的老师黄檗一掌时,黄檗却哈哈大笑。同样赵州对待南泉的态度也是如此。某次,南泉对赵州说:“现在,我们最好是离群与异类为伍”。(如果不知道佛家的一句谚语“救兽易于救人”的话,可能不太了解上面这句话的真意)
赵州却不能为然,而说:“先不谈“异”字请问什么是类”?
南泉两手安地,作四足兽的姿势。赵州便走到他的后面,用脚把他踏倒,然后跑进涅槃堂,大叫:“悔!悔!”
南泉很欣赏赵州的一踏,却不知他为什么要悔,因此便差人去问赵州悔个什么?赵州回答:“我懊悔没有踏他一脚”。听了这话,南泉反而更为器重赵州了。
照这样看来,禅的世界是多么的光怪陆离啊!但,如果我们知道南泉提出的境界只是为了考验赵州是否悟解得真切深入,而无其他目的;如果我们了解赵州的一踏只是为了扫除类的观念,而无其他用意;那么我们将很容易的看出他们这种疯狂的举动中也自有其方法了。
虽然南泉是大僧院的方丈,但真正为他心许的,却只有赵州一人。事实上,由于他们来在房内烧火,烧得整个房都是烟,然后大叫“救人,救火”!等大家赶来时,他在房内说:“你们说对了,我就开门”。
大家都默默无语;这时南泉拿了把钥匙从窗口递给赵州,这正是赵州心中所认为说对了的话,于是便打开门走了出来。
没有人敢说完全了解这段故事的真意,但我们如果把整个故事当作引导开悟的一种指标,也许可以把握住部份的真意。赵州所谓说对了就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悟。其实“说对了”并不需要言传,可以表现在默然不语,或递一把钥匙的这一举动中。其他的言教,都是像这扇门,必须从内部去开。最后据这个事表示,赵州可以不用钥匙把门打开,南泉把钥匙从窗洞送进去,对于开门并没有丝毫实质上的帮助,南泉的这一举云贵只是内在的一个回声吧了。这也就是说明了为什么没有一位禅师敢自夸说他的功劳,尽管他曾经启悟了不少的学生。西哲默灯认为这种态度是来自于老庄的无为之道和自然之性。这也正是禅宗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地方。
从另久一段公案中,我们要以看出赵州的见解完全和他的老师一致。这个公案的起因是由于东西两堂的和尚们在争夺一只猫,南泉抓起了这只猫,对大家说:“你们说对了,这只猫就得救,否则,我就斩掉牠”。
大家都默默无语,于是南泉便把那只猫斩成两截。当赵州回来的时候,南泉把前面的话对赵州再说一遍,赵州并不回答,只是把鞋子脱下话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便说:“假如当时你在场的话,便会救了猫儿的命”。
在禅的文字中,这是一则常被讨论到的公案。为什么南泉对这只无辜的猫是如此的残酷无情?他用刀把猫斩成两截究竟有何作用?赵州把鞋放在头上走出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南泉说赵州这种莫明其妙的举动就能解救猫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禅超乎意识观念,不是语言所能解释的。但禅虽然超乎意识,却也超乎无意识。虽然这些问题并没有合乎逻辑的答案,但在这两位禅师的行为中,仍然可以看出其心理及精神的动机。假如南泉的作法是令人震惊的;那就是要震断和尚们对于那只猫的执着,南泉对于这些出家的和尚们便必须一刀斩断尘世界。也唯有用这种无情的方法才能使人真正走向自由和超然。我不敢确定南泉的这种作法是否最完美,但显然的最后学生们在精神的解放上都得到了一个难忘的教训。同理,赵州把鞋放在头上走出去好像是完全的不合情理,但它却提醒那些和尚们,在真实的境域中,尘世的一切是非价值等都必须颠倒过来。也许很凑巧的,赵州这种戏谑的作法安定了他老师激动的情绪——当然一个悟道者也不免有情绪的生活——好像赵州在说:“老师晚安,轻松一点,好好的休息一下吧”。
赵州在悟道之后,曾旅游各地,拜访当代的许多大禅师。这并不是完全为了和那些禅师们交换意见,其实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喜欢山水,喜欢到处为家。许多朋友们都劝他定居下来,建立自己的园地,但他始终没有这种需要。
有一次他去拜访茱萸对他说:“像你这样的年纪,也该定居下来宏法了”。
赵州却问:“我该定居在什么地方啊”!
茱萸惊讶的说:“什么!像你这把年纪了,居然还不知道自己的住处吗”?
茱萸的意思是说真人即他自己的住处,这是很显然的事实。由于这事实太显然了,因此赵州没有提到它,反被茱萸运用它来嘲弄他,所以赵州叹着说:“我三十年来骑在马背上遨游,想不到今天却被驴子踢了一脚”。
后来有一次,赵州想到山西五台山的清凉寺去,有位佛学家便写了一首偈子给他说:“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从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注:清凉寺位在五台山,是为了崇敬华严宗的四祖清凉而建的,据说当清凉说法时,云中曾出现金毛狮子)。
赵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初衷,他反问那位佛学家说:“什么是正眼”?那位佛学家无话可答。他已知道赵州是带着正眼策杖而行的。
赵州直至八十岁左右才定居在赵州东郊的观音院,据说他的生活是非常苦修的。在他充任四十年的方丈期间,没有添过一只家具,没有请求过一次津贴。如果以现代一般的观点来看,他也许是一个最没有手腕的方丈了。
虽然如此,但赵州是不会被人遗忘的,某次有位王公去拜访他,他坐着问:“大王:你会吗”?
对方回答:“不会”。
他便接着说:“我自少吃素,现在年已老迈,看见你到来,也无力下床相迎了”。
那位王公非但不责备他,反而对他更加尊重。第二天王公差了一位将军送口信给他,他却下床相迎。事后,随侍的和尚便问他说:“前次大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将军来了,你为什么却下床相迎”。
赵州回答:“你有所不知,第一等的人来,我在禅床上迎接他,中等的人来,我下床迎接他;末等的人来,我到前门去迎接他”。
在这里赵州已不讲俗世社交的礼仪,而是斜对对方的精神需要所作的方便教导。
前面我们曾提到“赵州古佛”一语,这句话是南方最著名的雪峰禅师所说的。据说有一次某和尚从南方来拜访赵州,提出雪峰和学生的一段对说:
“学生问:“如何是古潭寒泉”?
雪峰答:“即使你瞪目而视,也看不到底”。
学…
《禅学的黄金时代 7· 风趣的古佛——赵州从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