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竟传给你一些什么秘密法门”?
他回答说:“没有什么秘密法门,只是向我强调见性的工夫,并没有谈到任何禅定和解脱法门。”
接着又解释从禅定而得解脱,这是两截方法,不是真的佛法。因为佛法是不二之法。他指出涅槃经中所谓的见性就是不二之法,并引证该经中释迦牟尼答覆高贵德王菩萨的话说:“善根有两种,一种是变的,一种是不变的,但佛性却是超乎变和不变的。”
依据慧能的看法,佛性是超乎变和不变,善和不善,内容和形式的,所以是不二的法门。
印宗听了慧能的解释后,非常佩服,便向慧能行礼尽:“我的讲经,肤浅得有如瓦砾;而你的解释真是宝贵得有如纯金”。
接着便替慧能落发受戒,自己反而拜慧能为师。
在慧能受戒后的第二年,他便到曹溪地方,由许多信众支持,建立了宝林寺。就在这寺中,他住了三十六年,直到公元七一三年逝世。当地的韶州刺史韦琚也成为他的信徒,而且“法宝坛寺”的主要部份便是因韦琚的请求而说法的,至于其他部份也是包括了许多到宝林寺来问道的信徒们的对话。
在公元在七零五年,武则天和中宗曾派内使带着诏书去请慧能能到京城说法,但慧能却以老病婉辞了。最有趣的是在这对诏书中写明慧安和神秀两位大禅师都一致推举慧能是弘忍的衣钵传人。这说明了慧能在神秀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表现出神秀心胸的开阔,其实慧能对神秀思相的批评也是很谦和的,他们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神秀唱渐悟,慧能重顿悟。神秀所强调的戒定慧实本之于法句经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教”。对于神秀来说,是这几句话可以包括佛学的整个精神。所谓“戒”不正是要诸恶莫作吗?“慧”不正是要众善奉行吗?“定”不正是要自净其心吗?这也正是神秀渐悟的三个阶级。其实慧能并不否定神秀这些理论的价值,他曾对神秀的一位学生志诚说:“你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非常深刻的,只是和我所说的有一点差别……他的戒定慧接引大乘人,而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
对慧能来说,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见性,所谓戒定慧只是见性的一种手段而已。以他的看法,我们的精神生命是从自性智慧中泉涌而出,并没有阶段可分。一切都住于“觉”自觉之后,自然便会“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唯有这样,才能享受到不可思议的自由和平静,才能在自己的心中开发出智慧的活泉。
慧能自认他的法门是为最有智慧的人所开的。我们做人,只求做到救世的“大乘人”,而不再进一步,达到最高智慧的“上乘人”,仍然是有所不足。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在慧能门下,究竟有多水落石出和学生是真正所谓的最上乘人。
即使在慧能最亲近的弟子中,也只有五个学生是最为独出的,现在我们简单的一一介绍如下:
①南岳怀让(公元六七七——七四四)
他是陕西金州人,俗姓杜。十五岁出家时先学律宗,曾潜心于律藏,后来不满所学,要再求深造;便到嵩山去拜慧安为师。慧安告诉他许多基本的佛理,并介绍他去见慧能。当他到了曹溪,慧能便问:“你是从那里来的”?
他回答:“从嵩山来”?
慧能又问:“来的是什么东西?是怎么来的”?
他回答:“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慧能再问:“是否还须加以修证呢”?
他回答:“我不敢说不可以修证,但可以说决不会污染”。
于是慧能便赞美说:“就是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菩萨要我们留心维护的,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相同”。
怀让便在慧能门下,跟随问学了十五年。在这段时期,他探微寻幽,极有心得。后来便到了南岳,大大的宏扬禅学。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在后面我们将会详细介绍。
②青原行思(死于七零四年)
他是江西吉州人,俗姓刘。身世不明,只知道他从小出家,赋性沉默。在他第一次见慧能时便问:“我们要怎样才不致于落入相对的层次中”?
慧能反问说:“你最近做了些什么工夫”?
他回答:“我连圣谛也没有修过”。
慧能又问:“那么你的工夫究竟达到那一个层次呢”?
他回答:“我连圣谛也不修,还有什么层次可言”。
慧能被他的见地所深深的感动,认为他是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一个。后来他被派到吉州青原山去大宏禅法,发扬了慧能的道统。据记载他只有一位杰出的弟子,就是石头希迁。虽然只有这么一位,但已经够了,正如他自己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③永嘉玄觉(公元六六五——七一三年)
他以证道歌闻名。他是浙江永嘉人,俗姓戴。初学天台宗,曾潜心于禅观,在这方面已有特殊的成就。后来由于几位朋友的激励,便到慧能处印证所学。初见慧能时,他绕着慧能走了三圈,举着手中的锡杖,直立在那儿一动也不动。慧能考问他说:“一个和尚要具有小乘的三千种威仪,和大乘的八万种戒行,请问你是从那儿来的,居然如此傲慢无礼”。
他不是理慧能的问话,却说:“人的生死只在呼吸之间,万物的变化是很迅速的,我顾不了这么多”。
慧能又说:“既然你担心生死无常,那么你为什么不证取不生不灭的大道,去断除无常迅速的烦恼呢”!
他回答:“真正能体认,大道本是无生无灭的,真正能了断,万物也本是无迟速可言的”。
他这种把体和用合成一征的见解赢得慧能的连声赞叹。于是他便按照礼展出向慧能行礼,然后就要告诉离去,慧能便说:“为什么这样匆忙的又要回去呢”?
他回答:“我根本就示曾动过,那里谈得上匆忙”!
慧能又问:“谁知道你未曾动过”?
他回答:“这是你自己产生的分别观念啊”?
慧能便说:“你已完全懂得无生的意思了”。
他又反驳说:“既然是无生,那里还有意思可言呢”。
慧能回答:“如果无生没有意思,叫人如何能分别它呢”?
他又说:“分别观念本身是没有意思的”。
慧能不禁连声赞叹,并劝玄觉留宿一夜,当时的人例称他为“一宿觉”。
④南阳慧忠(公元六七七——七七五年)
虽然我们找不到慧忠何时在慧能门下求道及开悟的记载,但大家都公认他是慧能的五大弟子之一。据我们所知,他在慧能处印证了后,便到南阳的白崖山上渡了四十余年,从未离山一步。直到公元七六一年,他才被肃宗邀到京城,尊为国师。在某次法会上,肃宗问了很多问题而他却不看肃宗一眼,肃宗生气的说:“我是大唐的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他便问说:“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肃宗回答:“看到”。
于是他便说:“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这一问,问得肃宗无话可说。
慧忠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这可以从他对付门人耽源的故事中看出。有一天,慧忠的一位年青朋友,名叫丹霞的,来找他。这时正好慧忠在小睡,丹霞便问耽源说:“国师是否在”?
耽源只是刚学了一点禅理,便卖弄的说:“在是在在的,只是不会客”。
丹霞便说:“啊!你答得太深奥了”。
耽源更故意说:“即使你有佛眼,也看不到他”。
丹霞不禁叹着说:“真是龙生龙,凤生凤”。
后来慧忠醒了,耽源便把丹霞来访的经过告诉他。那料慧忠听后,便打了耽源二十棒,并把他逐出庙门。当丹霞听到慧忠的作法后,深为佩服说:
“真不愧为南阳国师啊”!
这一则公案对我们学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初学禅的人,正像三岁小孩玩刀片一样,要想用刀片割任何东西,但结果却割破了自己的手。自从这个痛苦的经验以生,使耽源变得更为聪明,后来便成为慧忠的承继者。
⑤荷泽神会(公元六七零——七五八年)
虽然神会在禅宗的思想传统上并不重要,但在维护慧能的法统,以及使禅宗通俗化这点上,却是后无来者。因为由于他的充沛活力和坚苦的奋斗,才使得提倡顿悟的南禅,压倒了渐修的北禅。我们在这里介绍有关他和慧能的一些有趣故事。
神会是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在他十三岁那年便去参拜慧能。慧能问:“你千里跋涉而来,是否带着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体?你说说看”。
神会回答说:“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无住,它的主体离不了开眼即看”。
慧能不禁赞叹说:“你这小和尚,词峰倒也敏利”。
接着神会又反问说:“师父坐禅时,是见或是不见”。
慧能便拿棒子敲了神会三下说:“我打你,是痛或是不痛”。
神会回答说:“我感觉得又痛,又不痛”。
慧能便说:“我是见,也是不见”。
神会又反问:“怎么是又见,又不见呢”?
慧能便说:“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说是痛,又是不痛,如果是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的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我要告诉你,见和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敢作弄人”!
神会听了之后,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悔谢,以后便成了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有一天,在一个颇为正式的法会上,慧能向大家说:“我这里有一个东西,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是否认识呢”?
神会站出来说:“它是诸佛的本源,是神会的佛性”。
慧能批评说:“我已很清楚的告诉你它是无名无字的,你偏要叫它作本源和佛性。将来你即使有点成就,也只是咬文嚼字的知解徒罢了”。
这话果然说对了,神会后来正是如此。
在公元七一三年,慧能宣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当时在场的,除了法海等人外,在五大弟子中,只有神会一人。他们听到慧能将要逝世,都放声大哭,只有神会默然不语,也不哭泣。慧能便说:“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这些人在山上数年,究竟求的是什么道?你们今天哭泣究竟是为了谁?我很清楚自己究竟要到那里去。如果我对自己的死一无所知,我又如何能预先告诉你们。你们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不知我死后往那里去,如果知道了,便不会哭泣。你们要知道,法性是不会生灭去来的。”
《禅学的黄金时代 3· 中国禅的祖师——慧能》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