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下午就简单跟大家分享几点我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方面。相对于学习来讲,我觉得我们人生更需要的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把知道的、懂得的东西落实到行动当中,这样的一种修行可能暂时不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确实往这方面去体验、去修正,你就发现你的行为、你的心智已经在慢慢得到改变。否则的话你懂得再多,学到再多也没有用。这几年当中,我自己很深的一个体会就是,有时候人懂得越多,对自身的成长越没有好处,反而是一种障碍。所以我们说,知道是没有力量的,做到才有力量。也就说知识本身并不能产生力量,只有把知识赋予行动,才能改变我们的生命。所以要“知行合一”。

  佛教里面讲的修行,是修什么呢?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言语、心念等等,不断把不好的一面修正过来。我们原有的这些思想、观念、想法、做法往往都是不完善的,甚至有很多局限和问题,所以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结果,因此就要把它改变过来。这一点我自己也很有感觉,因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你自己身上的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缺陷越多,做事情的困难就越大。当你不断把自己原来不足的一面修正过来之后,你就发现做事情很容易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品牌,我坐在这里,我穿什么衣服,我怎么打扮,我如何说话,我做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等,实际上都是对自己这个品牌的一次宣传和定位。

  人是有性格的,当你不断往哪一个方向去要求自己时,久而久之,人家自然而然就会把你定位成这样一种状态。比如你是我的员工,这件事情能不能让你做?那我就要根据你平时做事情的风格来定夺。如果你做事总是虎头蛇尾,不负责任,或者做事情不经过大脑,那重要的事情我可能就不敢让你去做。如果这个人哪怕再复杂的事情交给他,他总是能自己去思考,并从中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把它解决掉。那你把重大的事情交给他,可能他就会处理得很圆满。所以一个人是什么样的风格,就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什么印象,这就是你的标签,牌子。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你想达到什么样一种状态,或目标,或标准,就要不断往那个方向去修正,这就是修行。

  有人问我,他说很多人把佛学也列为哲学,这种哲学跟西方式的哲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最大的不同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所有哲学思想,无论是关于宇宙的,还是人生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修正自己和改变自己,而西方的哲学就不一定。中国所有的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都是在改变人和提升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佛学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修正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而服务的理论。我们讲慈悲,智慧,包容,自信,所有的名词实际上都要求我们在这样一种思维里面去提升。就像真假二谛,不二法门,很多人说,我听不懂,太抽象了,搞不明白,但这些思想才是佛教真正的精髓所在。

  如果我们只站在某一个层面上看问题,那就会被这个层面所约束。比如我们站在两米高的角度去看,就可以看到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还有墙壁,柱子,黑板,以及上面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层面,就会看到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丑的和美的,各种各样的不同,就会有分别心出来。如果你站在飞机上看下面的山河大地,你就发现无论是原来多高多矮的房子,这时都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你甚至分别不出哪个是房子,只是看到山、城市、河流。更远一点,站在外太空去看,发现地球都只是飘浮在星空当中的一粒微尘,还有其它无数个星球飘浮在其中。所以看待问题的格局,角度不一样,你的思维会不一样,所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我们讲的“不二法门”,“不二”是超越“善”和“恶”,超越“有”和“无”,超越“真”和“假”的,反正所有的东西在这里都没有分别。当我们有分别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状况呢?如果我是善的,你是恶的,我们是不同的角色,那我就会排斥你,这个时候我可能就没办法进一步去认识你好的一面。一个不好,就把别人好的也否定掉了,当我认为自己某一方面是好的时候,自己所有不好的也发现不了。你变成一个角色,你就没办法融入另外一个角色,大家说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经常扮演这样的角色?只要他某个不好,我就把他所有的东西都抹掉;只要他某一方面我喜欢,就算不好的一面我也把他接受过来。所以我们不能中立地去看待问题。佛学的修行思想要求我们要做到“非善恶”,“非真假”,“非有无”。就是要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万事万物。特别是作为一个企业的总裁,不能有太强烈的是非观念,你如果觉得这个人好,你就用他,这个人不好,你就不用,那可能也不一定合理。就像有一个村里面有个混混,这个混混可恶到什么程度呢?村里面有小偷有小摸,有不好的事情,八九不离十都是他干的,那当然大家见到这个人就咬牙切齿,巴不得明天就让他死掉。但是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外面的官员来了,什么人来到这里收费,派他去就能搞定。他会到车里面去哭闹,去死缠烂打,这些人被他一缠就不想再来,不想找这个村子的麻烦了,他就有这个好处。

  所以你就发现,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当你受到某一种观念局限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自己套在一个圈套里面去了。所以这几年我在思考佛教未来的展望和方向时,我的一个理念就是:佛教一定要走出自身的局限和障碍。有人认为我们佛教的思想已经很圆满了,就觉得其它一些东西都是不好的,认为别人的理念跟我们不吻合,就不愿意去接受,其实这就是把自己约束在某一个角落里面走不出来。实际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都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佛教的很多人为什么不喜欢?不喜欢去了解,不想走进那个世界,不想跟他们接触。每个人都会找出很多理由出来,但我想这每一个理由都是佛教的一个挡板,每一个理由可能都是佛教的局限。所以首先自己要突破这样一种局限,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那就要学会怎么样迎合现在人的信仰需求。

  以前我曾经到南京大学去读书,就专门去了解各种宗教的发展历史,以及各种宗教的现在状态。连基督教发展的一些神学思想,我也去学。现在我又在交大读高级工商管理,可能有人会认为这跟我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学了觉得很有意思,教你怎么样做市场,怎么样管理团队,怎么样投资,怎么样理财,真的很有意思!

  当我们了解了之后,你就发现实际上任何东西都有相通的一面。奥康的老总王振韬先生,我们香海禅寺第一次举办亚布力佛商论坛的时候,请他来讲课,结果他没时间。但因为他的手机号码留下了,我们就每天早上给大家发飞信的时候也顺便给他发一条,结果他就把我们的短信全部收集起来。他们公司每年有一次思考周,他把所有的高管集中在一起学习,思考并计划下一年的事情,他就特意把我邀去上课,他有拿到介绍我们寺院的一个光盘,但我想这种光盘很多人都不会去看。可他把我们的光盘看了之后,还把公司所有的人都集中起来看。我今天早上去,他还讲到这进事情,他说为什么要看你们的光盘?就是想让我们所有的高管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寺院对自身的经营尚且需要如此多的创新和改革,而作为企业人士的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我们的企业很快就会是死路一条。他这种行为让我很感动,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能这样做不容易,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在乎。但他却能从寺院的一个光盘里面去思考自己企业管理经营的一些东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心态。如果看到人家的每一个举动,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从里面悟出一些经营管理思想的时候,那我们的企业真的是更容易做到基业常青。如果我们只是困在自己有限的头脑当中去思考,就会受到自己内在思维的局限。

  有人觉得我是个佛教徒,不应该去看基督教的东西;我是个佛教徒,不应该看天主教的东西;我是个佛教徒,不应该去看马列主义思想的东西。以前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读现代汉语,读中国革命史,包括古代史、现代史我们都学。我们要学会突破,突破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局限,突破某一种角色、某一种具体的组织模式。突破以后,你会发现你的视野,你的格局,你的思维完全是开放式的,各种各样的思维、理念都能在你这里得到共通,得到碰撞,那你的思维就不会受限制。我想真正的创新就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才能启航。

  就像我们练瑜珈,很多老师会觉得,我把这些动作教给你们就行了,这就是一种局限。其实瑜珈跟很多很多东西都可以有共通的地方,可以互相借鉴,可以互相学习。像我们孙老师一样,她把养生也嫁接到里面,然后还把禅修也嫁接到里面去。最后她的这些会员就会得到很多超出他们想象的东西。可能本来他想在这里得到10分,但是孙老师能给他们12分、15分,甚至更多,那他们怎么会不开心呢。这取决于她有这样一种开放的精神,能不断从瑜珈的角度发现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因为练瑜伽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而健康是有很多因素,很多方面的,甚至涉及到心理学,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连你如何去管理公司,这也能涉及到健康。因为如果你在管理公司的时候,有很多的结没有解开,那就会有很多的事情困扰着你,那所谓的健康也是得不到的。所以如果我们把每一个障碍健康的结都解开了,健康自然而然的就能水到渠成。水到渠成之后你再加上一点点调理,就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真的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一个角色里面,打开,学习,吸收,改变,提升自己。当你有这样一种思维的时候,你就发现自己每天都能得到成长,甚至你烧煤炭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东西,这样我们的思想境界真的就会很丰富,不会受某一个东西的局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修行就是不断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不足,然…

《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