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皆學問,人生時時需修行
下午就簡單跟大家分享幾點我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方面。相對于學習來講,我覺得我們人生更需要的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把知道的、懂得的東西落實到行動當中,這樣的一種修行可能暫時不一定會産生很大的幫助,但是只要我們確實往這方面去體驗、去修正,你就發現你的行爲、你的心智已經在慢慢得到改變。否則的話你懂得再多,學到再多也沒有用。這幾年當中,我自己很深的一個體會就是,有時候人懂得越多,對自身的成長越沒有好處,反而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們說,知道是沒有力量的,做到才有力量。也就說知識本身並不能産生力量,只有把知識賦予行動,才能改變我們的生命。所以要“知行合一”。
佛教裏面講的修行,是修什麼呢?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爲、思想、言語、心念等等,不斷把不好的一面修正過來。我們原有的這些思想、觀念、想法、做法往往都是不完善的,甚至有很多局限和問題,所以不能達到我們期待的結果,因此就要把它改變過來。這一點我自己也很有感覺,因爲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你自己身上的很多問題都會暴露出來,缺陷越多,做事情的困難就越大。當你不斷把自己原來不足的一面修正過來之後,你就發現做事情很容易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個品牌,我坐在這裏,我穿什麼衣服,我怎麼打扮,我如何說話,我做事情的方法和原則等等,實際上都是對自己這個品牌的一次宣傳和定位。
人是有性格的,當你不斷往哪一個方向去要求自己時,久而久之,人家自然而然就會把你定位成這樣一種狀態。比如你是我的員工,這件事情能不能讓你做?那我就要根據你平時做事情的風格來定奪。如果你做事總是虎頭蛇尾,不負責任,或者做事情不經過大腦,那重要的事情我可能就不敢讓你去做。如果這個人哪怕再複雜的事情交給他,他總是能自己去思考,並從中找到最適合的方法把它解決掉。那你把重大的事情交給他,可能他就會處理得很圓滿。所以一個人是什麼樣的風格,就會在我們心中留下什麼印象,這就是你的標簽,牌子。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你想達到什麼樣一種狀態,或目標,或標准,就要不斷往那個方向去修正,這就是修行。
有人問我,他說很多人把佛學也列爲哲學,這種哲學跟西方式的哲學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我說最大的不同就是,佛教裏面所講的所有哲學思想,無論是關于宇宙的,還是人生的,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來修正自己和改變自己,而西方的哲學就不一定。中國所有的哲學思想的思維方式都是在改變人和提升人的基礎上形成的。佛學所有的思想都是爲修正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而服務的理論。我們講慈悲,智慧,包容,自信,所有的名詞實際上都要求我們在這樣一種思維裏面去提升。就像真假二谛,不二法門,很多人說,我聽不懂,太抽象了,搞不明白,但這些思想才是佛教真正的精髓所在。
如果我們只站在某一個層面上看問題,那就會被這個層面所約束。比如我們站在兩米高的角度去看,就可以看到坐在這裏的每一個人,還有牆壁,柱子,黑板,以及上面的東西。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層面,就會看到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醜的和美的,各種各樣的不同,就會有分別心出來。如果你站在飛機上看下面的山河大地,你就發現無論是原來多高多矮的房子,這時都只是一個朦胧的概念。你甚至分別不出哪個是房子,只是看到山、城市、河流。更遠一點,站在外太空去看,發現地球都只是飄浮在星空當中的一粒微塵,還有其它無數個星球飄浮在其中。所以看待問題的格局,角度不一樣,你的思維會不一樣,所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我們講的“不二法門”,“不二”是超越“善”和“惡”,超越“有”和“無”,超越“真”和“假”的,反正所有的東西在這裏都沒有分別。當我們有分別的時候,會産生什麼樣狀況呢?如果我是善的,你是惡的,我們是不同的角色,那我就會排斥你,這個時候我可能就沒辦法進一步去認識你好的一面。一個不好,就把別人好的也否定掉了,當我認爲自己某一方面是好的時候,自己所有不好的也發現不了。你變成一個角色,你就沒辦法融入另外一個角色,大家說生活當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扮演這樣的角色?只要他某個不好,我就把他所有的東西都抹掉;只要他某一方面我喜歡,就算不好的一面我也把他接受過來。所以我們不能中立地去看待問題。佛學的修行思想要求我們要做到“非善惡”,“非真假”,“非有無”。就是要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萬事萬物。特別是作爲一個企業的總裁,不能有太強烈的是非觀念,你如果覺得這個人好,你就用他,這個人不好,你就不用,那可能也不一定合理。就像有一個村裏面有個混混,這個混混可惡到什麼程度呢?村裏面有小偷有小摸,有不好的事情,八九不離十都是他幹的,那當然大家見到這個人就咬牙切齒,巴不得明天就讓他死掉。但是這個人有一個好處,外面的官員來了,什麼人來到這裏收費,派他去就能搞定。他會到車裏面去哭鬧,去死纏爛打,這些人被他一纏就不想再來,不想找這個村子的麻煩了,他就有這個好處。
所以你就發現,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當你受到某一種觀念局限的時候,就相當于把自己套在一個圈套裏面去了。所以這幾年我在思考佛教未來的展望和方向時,我的一個理念就是:佛教一定要走出自身的局限和障礙。有人認爲我們佛教的思想已經很圓滿了,就覺得其它一些東西都是不好的,認爲別人的理念跟我們不吻合,就不願意去接受,其實這就是把自己約束在某一個角落裏面走不出來。實際上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都有很多好的東西,但佛教的很多人爲什麼不喜歡?不喜歡去了解,不想走進那個世界,不想跟他們接觸。每個人都會找出很多理由出來,但我想這每一個理由都是佛教的一個擋板,每一個理由可能都是佛教的局限。所以首先自己要突破這樣一種局限,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我們,那就要學會怎麼樣迎合現在人的信仰需求。
以前我曾經到南京大學去讀書,就專門去了解各種宗教的發展曆史,以及各種宗教的現在狀態。連基督教發展的一些神學思想,我也去學。現在我又在交大讀高級工商管理,可能有人會認爲這跟我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學了覺得很有意思,教你怎麼樣做市場,怎麼樣管理團隊,怎麼樣投資,怎麼樣理財,真的很有意思!
當我們了解了之後,你就發現實際上任何東西都有相通的一面。奧康的老總王振韬先生,我們香海禅寺第一次舉辦亞布力佛商論壇的時候,請他來講課,結果他沒時間。但因爲他的手機號碼留下了,我們就每天早上給大家發飛信的時候也順便給他發一條,結果他就把我們的短信全部收集起來。他們公司每年有一次思考周,他把所有的高管集中在一起學習,思考並計劃下一年的事情,他就特意把我邀去上課,他有拿到介紹我們寺院的一個光盤,但我想這種光盤很多人都不會去看。可他把我們的光盤看了之後,還把公司所有的人都集中起來看。我今天早上去,他還講到這進事情,他說爲什麼要看你們的光盤?就是想讓我們所有的高管明白一個道理,一個寺院對自身的經營尚且需要如此多的創新和改革,而作爲企業人士的我們,如果沒有這樣的思維,我們的企業很快就會是死路一條。他這種行爲讓我很感動,因爲作爲一個企業家,他能這樣做不容易,大部分人根本不會去在乎。但他卻能從寺院的一個光盤裏面去思考自己企業管理經營的一些東西,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習心態。如果看到人家的每一個舉動,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從裏面悟出一些經營管理思想的時候,那我們的企業真的是更容易做到基業常青。如果我們只是困在自己有限的頭腦當中去思考,就會受到自己內在思維的局限。
有人覺得我是個佛教徒,不應該去看基督教的東西;我是個佛教徒,不應該看天主教的東西;我是個佛教徒,不應該去看馬列主義思想的東西。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我們也讀現代漢語,讀中國革命史,包括古代史、現代史我們都學。我們要學會突破,突破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局限,突破某一種角色、某一種具體的組織模式。突破以後,你會發現你的視野,你的格局,你的思維完全是開放式的,各種各樣的思維、理念都能在你這裏得到共通,得到碰撞,那你的思維就不會受限製。我想真正的創新就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才能啓航。
就像我們練瑜珈,很多老師會覺得,我把這些動作教給你們就行了,這就是一種局限。其實瑜珈跟很多很多東西都可以有共通的地方,可以互相借鑒,可以互相學習。像我們孫老師一樣,她把養生也嫁接到裏面,然後還把禅修也嫁接到裏面去。最後她的這些會員就會得到很多超出他們想象的東西。可能本來他想在這裏得到10分,但是孫老師能給他們12分、15分,甚至更多,那他們怎麼會不開心呢。這取決于她有這樣一種開放的精神,能不斷從瑜珈的角度發現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因爲練瑜伽就是爲了讓我們更健康,而健康是有很多因素,很多方面的,甚至涉及到心理學,涉及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甚至連你如何去管理公司,這也能涉及到健康。因爲如果你在管理公司的時候,有很多的結沒有解開,那就會有很多的事情困擾著你,那所謂的健康也是得不到的。所以如果我們把每一個障礙健康的結都解開了,健康自然而然的就能水到渠成。水到渠成之後你再加上一點點調理,就能達到很理想的效果,真的就是這麼回事。
所以我們現在最關鍵的就是不要把自己束縛在某一個角色裏面,打開,學習,吸收,改變,提升自己。當你有這樣一種思維的時候,你就發現自己每天都能得到成長,甚至你燒煤炭接觸的每一個人,都能從他身上學習到東西,這樣我們的思想境界真的就會很豐富,不會受某一個東西的局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行。修行就是不斷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不足,然…
《生活處處皆學問,人生時時需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