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禅法 利有情

  修禅法 利有情

  杨柳整理

  ——贤宗法师2011年7月31日开示于香海禅寺

  没有接触过禅修的人容易把禅修想象得非常神秘。事实上,它并不神秘,禅修是一种智慧而积极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将禅修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时,生活的认知、品质、高度都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一、禅的生活

  不得门径的人会认为生活与禅毫无关系,或者至少是距离甚远。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以为禅是形而上的,它是少数修行者的专属品,与常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但事实却正如我们在开场时提到的,禅能够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它能够使生活充满喜乐和幸福。我自己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和受用者。接触禅修以前我遇到问题总是会纠结在其中走不出来,总是觉得事情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而生无限烦恼。似乎只要人活着,烦恼也就活着。然而,接触禅修以后,随着实践的深入,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显得了然自明,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了。是困难变小了吗?不是,是禅修改变了我的思维。

  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天身体不舒服,精神不济,但是却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这时沮丧和懊恼的情绪就会产生。这时候,如果想到佛法所说无常的思想,就会当下开解:原来身体不舒服是人活着一种应有的状态,这只是人生过程中许多许多状态中的一种,喉咙痛、感冒,甚至生严重的病,都是应有的,就像快乐、健康也是应有的一样。你接受好的状态,就应该要接受一切状态。当不好的状态已经降临,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马上接受下来。当你抱怨说:“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不幸的就是我呢?”你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怎么不幸的就不能是我呢?”当你把所发生的事情接受下来,心就不会浮躁,就不会停留在那个负面的状态中。当我们敢于去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就不再成为你最棘手的问题。

  禅修要求我们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圣人的理论,佛陀的精神是他们的,而不是你的,除非你能够将他们的精髓加以内化才算是你的。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你们去蒸桑拿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放松、自在;而夏天让你在室外走一会儿,你就会觉得受不了呢?因为前者是你自愿的,是被你的心接受下来的,你对自己说:“蒸桑拿,就可以减肥,可以排毒,所以我要坚持下去。”而后者因为没有被接受下来,而令人感到煎熬和痛苦。是喜是悲,是好是坏,不是可以通过你的心境加以转化吗?苦难或者幸福,这是你自己的心所预设的前提。如果你能够一直将这个前提设定为积极而幸福的,那么又怎么会有逆境呢?

  现在很多人喜欢专门抽出一块时间上健身房去运动,认为这种汗流浃背的方式能够增进自己的健康。那么为什么我让你们在炎夏出坡除草,你们就会叫苦连天呢?这不也同样是流汗,同样是运动吗?这就好像是一些人专门喜欢打坐,打坐的时候感到很舒服,很有收获,打完坐回到生活中又觉得诸事不顺。如果不能把打坐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修行又有什么用处呢?

  人将有利于自己的事视作是好事,越有利于自己就越是大好事;不利于自己的视作是坏事,越不利就越是成为生活的苦难。为什么不把那个自己放下呢?为什么要去区分利与不利呢?打破这种狭隘的区分,生命就会充满意义。

  你们有没有想过,和什么人交往最难?有的人说是上司,有的人说是爱人,有人说是父母,有人说是孩子,还有人说是婆婆。为什么你们会认为和他们的交往最难呢?因为他们和你的关系最近,你们的来往最频繁。为什么你们没有人会说和师父的交往难呢?因为我们只是匆匆一面之缘,只是萍水相逢,今天见了也许就是永别。那哪里存在难与不难的区别呢?

  你心中的那个自我作祟,预设了生活中的许多不幸。比如父母没有能力给你买房子。你心里就会想,你既然没有能力,为什么要生下我,让我受苦呢?你也许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伴侣的包容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非得爱你,非得给你提供一切呢?为什么我们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别人呢?我们的眼睛总是在看外在世界,很少看到自己。

  当我们的内心产生诸如以上负面的念头时,说明我们的心是极度狭小且不平衡的。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鄙薄有这种想法的人,因为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以前,当别人对我说出一些很不客气的话时,我心中的怒火就会燃烧起来。后来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心中的怒火那么容易被点燃呢?”

  干柴半垅星火烧,碧水一潭自逍遥。我们为什么要做干柴而不做碧水呢?

  那最容易被激怒的地方就是我们自身弱点的所在。比如我很瘦,别人说我长得像竹竿,我就会觉得不高兴;如果我长得很丰满,别人说我像竹竿,我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内心有某一个果,与外在的因一接触,它就会燃烧。

  大家来寺院禅修就要不断地在修行中寻找自己的问题。我是个下属,就要尽到下属的职责;我是个父亲,就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我是个孩子,有没有做到孝顺这一点;我是个妻子,有没有照顾好先生和孩子;我是个先生,有没有给予妻子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角色承担好,事业自然能够有所成就,家庭自然能够幸福美满。

  二、心的反思

  禅修就是要我们休息诸事,万缘放下。什么叫做万缘放下?就是要你卸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财产、学识、样貌等等,然后从内在去反思自己。这一生,我究竟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我有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呢?

  我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叫做《省委班子》,这部书使我感触很多。这本书强调,无论是国家领袖还是普通百姓,做人都要“正”。正,就是正大光明。只有具备这种品质,人才能走得远,走得久。当然,人生如果只有正而没有采取一些方法来努力,这也是不能成功的。但“正”确是一切问题的主干。这本小说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若要使社会长治久安,所想所言所行都一定要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其实远远不止是国家和政党,每一个人都要为了别人的生存着想。企业的存在要为国家着想,国家的存在要为人民着想。其中都围绕着一个原则,就是“合乎天地大道”,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我无数次地思考:人生存于天地间,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长寿吗?人的一生至多不过一百余岁。这段时间对于天地而言,实在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的庭院中有好几棵活了三百多年的树木,它们的生命中看过多少人的死死生生呢?我们的生命中,除掉年老的时间,除掉不懂事的童年时期,能够真正做一些事情的时间又有多久呢?在这段短暂的时间中,我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如果这段时间我们能够叱咤风云,又或者我们微薄低贱,那又能怎样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现在还在吗?我们在这段时间内,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可能今天觉得这东西好看,就要去看它;明天听说那东西好听,就要去听它;后天又发现别的东西好吃,就要去吃它。那些最好吃的东西,不就在你的舌头上停留那么一会儿吗?过了这一会儿,无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都成为了粪便一堆,进入了下水道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三块五块吃一顿就不幸福,三千五千吃一顿就幸福呢?

  人往往探求感官的享受。到最后发现,这些其实都是虚妄的。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他的家大得惊人,上下三层一共有两千多个平方,金碧辉煌,却只住了四个人。这家人雇了不少保姆,每天的空调费都非常惊人。想一想,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地方容身呢?富人和穷人不都需要那么一点儿大吗?

  当我们把人生的真谛,所做之事的内含解读清楚的时候,就会活得非常洒脱,否则就会痛苦不堪。天天计较着别人的房子比我大;别人的车子四个轮子,我的只有两个;别人升职了,我还是万年小科员……当你没有房子的时候,经过努力买到第一套时,那种心情是最幸福的,因为这还算是生活之所需。但是等你有了七八套房子以后,你就会成为真正的房奴。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他们把自己的许多房子租给别人以后,就整天担心这些租客会不会损坏他们的房子,那些租客有没有按时交租金等等。

  还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原本在机关上班,一个月三千多块的工资。可是他就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听别人说股市好赚钱,就把自己十多年以来积攒的十几万元都投到了股市里。还是觉得不够,于是把自己的房子也抵押了,还向人借了五十多万,用来炒股。结果股市跌倒谷底,他所有的钱全部都没了。他无路可走,只有选择自杀。

  这个悲剧是由什么造成的?首先是贪念。总想在最短的时间捞一把走人,但在你捞到第一把的时候,就再也挪不开了。就像赌博一样:赢了十万,还想再赢二十万;赢来了还是不够,要赢一百万,最后就会输得一毛不剩。因此佛教说,“贪”乃是人生的“三毒”之一。我们生活的不快乐,很多时候就是由贪婪的人性造成的。为什么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那么严重,多地出现所谓的癌症村,这都是由于人贪婪的本性造成的。人要最快地获得财富,然而却最终会使自己丧掉性命。

  我们可以沿着这种思路去思考生命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以静观的眼光看待身边的琐事,往往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出家以前,曾是一个富家公子,一个话剧家、音乐家、书法家、诗人。皈依佛教以后,他专修律宗,持戒很严。在他的纪念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生活中所用的东西非常地少而且节俭。只有三件换洗的衣服,两条毛巾,一个脸盆,一双鞋而已。他所有的东西都是生活必须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

  我们为什么要买那么多名牌的衣服呢?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各种颜色的衣服呢?无非显示自己的品位,自己的财富而…

《修禅法 利有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