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禅法 利有情

  修禅法 利有情

  楊柳整理

  ——賢宗法師2011年7月31日開示于香海禅寺

  沒有接觸過禅修的人容易把禅修想象得非常神秘。事實上,它並不神秘,禅修是一種智慧而積極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將禅修的思想運用到生活中去時,生活的認知、品質、高度都會得到提升,最終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一、禅的生活

  不得門徑的人會認爲生活與禅毫無關系,或者至少是距離甚遠。持有這種看法的人以爲禅是形而上的,它是少數修行者的專屬品,與常人的生活距離太遠。但事實卻正如我們在開場時提到的,禅能夠給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它能夠使生活充滿喜樂和幸福。我自己就是這種思想的實踐和受用者。接觸禅修以前我遇到問題總是會糾結在其中走不出來,總是覺得事情不能夠達到理想的狀態,因此而生無限煩惱。似乎只要人活著,煩惱也就活著。然而,接觸禅修以後,隨著實踐的深入,生活中的問題也都顯得了然自明,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困難了。是困難變小了嗎?不是,是禅修改變了我的思維。

  舉個例子,比如我今天身體不舒服,精神不濟,但是卻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這時沮喪和懊惱的情緒就會産生。這時候,如果想到佛法所說無常的思想,就會當下開解:原來身體不舒服是人活著一種應有的狀態,這只是人生過程中許多許多狀態中的一種,喉嚨痛、感冒,甚至生嚴重的病,都是應有的,就像快樂、健康也是應有的一樣。你接受好的狀態,就應該要接受一切狀態。當不好的狀態已經降臨,我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馬上接受下來。當你抱怨說:“怎麼會這樣呢?爲什麼不幸的就是我呢?”你也可以反過來想一想:“怎麼不幸的就不能是我呢?”當你把所發生的事情接受下來,心就不會浮躁,就不會停留在那個負面的狀態中。當我們敢于去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就不再成爲你最棘手的問題。

  禅修要求我們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聖人的理論,佛陀的精神是他們的,而不是你的,除非你能夠將他們的精髓加以內化才算是你的。

  你們有沒有想過,爲什麼當你們去蒸桑拿的時候,會感到非常放松、自在;而夏天讓你在室外走一會兒,你就會覺得受不了呢?因爲前者是你自願的,是被你的心接受下來的,你對自己說:“蒸桑拿,就可以減肥,可以排毒,所以我要堅持下去。”而後者因爲沒有被接受下來,而令人感到煎熬和痛苦。是喜是悲,是好是壞,不是可以通過你的心境加以轉化嗎?苦難或者幸福,這是你自己的心所預設的前提。如果你能夠一直將這個前提設定爲積極而幸福的,那麼又怎麼會有逆境呢?

  現在很多人喜歡專門抽出一塊時間上健身房去運動,認爲這種汗流浃背的方式能夠增進自己的健康。那麼爲什麼我讓你們在炎夏出坡除草,你們就會叫苦連天呢?這不也同樣是流汗,同樣是運動嗎?這就好像是一些人專門喜歡打坐,打坐的時候感到很舒服,很有收獲,打完坐回到生活中又覺得諸事不順。如果不能把打坐和生活結合起來,不能把生活和修行結合起來,修行又有什麼用處呢?

  人將有利于自己的事視作是好事,越有利于自己就越是大好事;不利于自己的視作是壞事,越不利就越是成爲生活的苦難。爲什麼不把那個自己放下呢?爲什麼要去區分利與不利呢?打破這種狹隘的區分,生命就會充滿意義。

  你們有沒有想過,和什麼人交往最難?有的人說是上司,有的人說是愛人,有人說是父母,有人說是孩子,還有人說是婆婆。爲什麼你們會認爲和他們的交往最難呢?因爲他們和你的關系最近,你們的來往最頻繁。爲什麼你們沒有人會說和師父的交往難呢?因爲我們只是匆匆一面之緣,只是萍水相逢,今天見了也許就是永別。那哪裏存在難與不難的區別呢?

  你心中的那個自我作祟,預設了生活中的許多不幸。比如父母沒有能力給你買房子。你心裏就會想,你既然沒有能力,爲什麼要生下我,讓我受苦呢?你也許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伴侶的包容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他們非得愛你,非得給你提供一切呢?爲什麼我們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于別人呢?我們的眼睛總是在看外在世界,很少看到自己。

  當我們的內心産生諸如以上負面的念頭時,說明我們的心是極度狹小且不平衡的。我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要鄙薄有這種想法的人,因爲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以前,當別人對我說出一些很不客氣的話時,我心中的怒火就會燃燒起來。後來我問自己:“爲什麼我心中的怒火那麼容易被點燃呢?”

  幹柴半垅星火燒,碧水一潭自逍遙。我們爲什麼要做幹柴而不做碧水呢?

  那最容易被激怒的地方就是我們自身弱點的所在。比如我很瘦,別人說我長得像竹竿,我就會覺得不高興;如果我長得很豐滿,別人說我像竹竿,我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因爲內心有某一個果,與外在的因一接觸,它就會燃燒。

  大家來寺院禅修就要不斷地在修行中尋找自己的問題。我是個下屬,就要盡到下屬的職責;我是個父親,就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我是個孩子,有沒有做到孝順這一點;我是個妻子,有沒有照顧好先生和孩子;我是個先生,有沒有給予妻子安全和舒適的生活?如果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角色承擔好,事業自然能夠有所成就,家庭自然能夠幸福美滿。

  二、心的反思

  禅修就是要我們休息諸事,萬緣放下。什麼叫做萬緣放下?就是要你卸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財産、學識、樣貌等等,然後從內在去反思自己。這一生,我究竟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我有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呢?

  我最近看了一部小說,叫做《省委班子》,這部書使我感觸很多。這本書強調,無論是國家領袖還是普通百姓,做人都要“正”。正,就是正大光明。只有具備這種品質,人才能走得遠,走得久。當然,人生如果只有正而沒有采取一些方法來努力,這也是不能成功的。但“正”確是一切問題的主幹。這本小說提到,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若要使社會長治久安,所想所言所行都一定要爲百姓的利益著想。其實遠遠不止是國家和政黨,每一個人都要爲了別人的生存著想。企業的存在要爲國家著想,國家的存在要爲人民著想。其中都圍繞著一個原則,就是“合乎天地大道”,這才是人之爲人的根本。

  我無數次地思考:人生存于天地間,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長壽嗎?人的一生至多不過一百余歲。這段時間對于天地而言,實在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的庭院中有好幾棵活了叁百多年的樹木,它們的生命中看過多少人的死死生生呢?我們的生命中,除掉年老的時間,除掉不懂事的童年時期,能夠真正做一些事情的時間又有多久呢?在這段短暫的時間中,我們又做了什麼事情呢?如果這段時間我們能夠叱咤風雲,又或者我們微薄低賤,那又能怎樣呢?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現在還在嗎?我們在這段時間內,都在做些什麼事情呢?可能今天覺得這東西好看,就要去看它;明天聽說那東西好聽,就要去聽它;後天又發現別的東西好吃,就要去吃它。那些最好吃的東西,不就在你的舌頭上停留那麼一會兒嗎?過了這一會兒,無論是什麼山珍海味,不都成爲了糞便一堆,進入了下水道嗎?那麼我們爲什麼會覺得叁塊五塊吃一頓就不幸福,叁千五千吃一頓就幸福呢?

  人往往探求感官的享受。到最後發現,這些其實都是虛妄的。有一次我去一個朋友家裏做客,他的家大得驚人,上下叁層一共有兩千多個平方,金碧輝煌,卻只住了四個人。這家人雇了不少保姆,每天的空調費都非常驚人。想一想,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地方容身呢?富人和窮人不都需要那麼一點兒大嗎?

  當我們把人生的真谛,所做之事的內含解讀清楚的時候,就會活得非常灑脫,否則就會痛苦不堪。天天計較著別人的房子比我大;別人的車子四個輪子,我的只有兩個;別人升職了,我還是萬年小科員……當你沒有房子的時候,經過努力買到第一套時,那種心情是最幸福的,因爲這還算是生活之所需。但是等你有了七八套房子以後,你就會成爲真正的房奴。我身邊不乏這樣的朋友,他們把自己的許多房子租給別人以後,就整天擔心這些租客會不會損壞他們的房子,那些租客有沒有按時交租金等等。

  還有一位朋友對我說了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原本在機關上班,一個月叁千多塊的工資。可是他就是不甘于這樣的生活,聽別人說股市好賺錢,就把自己十多年以來積攢的十幾萬元都投到了股市裏。還是覺得不夠,于是把自己的房子也抵押了,還向人借了五十多萬,用來炒股。結果股市跌倒谷底,他所有的錢全部都沒了。他無路可走,只有選擇自殺。

  這個悲劇是由什麼造成的?首先是貪念。總想在最短的時間撈一把走人,但在你撈到第一把的時候,就再也挪不開了。就像賭博一樣:贏了十萬,還想再贏二十萬;贏來了還是不夠,要贏一百萬,最後就會輸得一毛不剩。因此佛教說,“貪”乃是人生的“叁毒”之一。我們生活的不快樂,很多時候就是由貪婪的人性造成的。爲什麼現在空氣汙染、水汙染那麼嚴重,多地出現所謂的癌症村,這都是由于人貪婪的本性造成的。人要最快地獲得財富,然而卻最終會使自己喪掉性命。

  我們可以沿著這種思路去思考生命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以靜觀的眼光看待身邊的瑣事,往往會得到不同尋常的答案。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在出家以前,曾是一個富家公子,一個話劇家、音樂家、書法家、詩人。皈依佛教以後,他專修律宗,持戒很嚴。在他的紀念堂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生活中所用的東西非常地少而且節儉。只有叁件換洗的衣服,兩條毛巾,一個臉盆,一雙鞋而已。他所有的東西都是生活必須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

  我們爲什麼要買那麼多名牌的衣服呢?我們爲什麼需要那麼多各種顔色的衣服呢?無非顯示自己的品位,自己的財富而…

《修禅法 利有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