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海禅寺佛教文化精要▪P2

  ..续本文上一页到你的身上。

  那些诵经的老太太也就是坚持着这种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她的子孙才能够世世代代,兴旺发达。

  中国有这样一种民间习俗:当一家人要嫁女儿的时候,女方一定要考察对方的祖上三代的行为和职业。如果他的祖上三代都行正道,为正业,那么到了他这一代也一定可以有所建树。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你相信文化资本是有家族传递性的,那么也自然应当相信这些家族的思想品质是能够传承的。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提倡祭祀。这一点曾经受到和他们思想相左的墨家的诟病。墨子曾经撰文批判孔子重祭祀的思想说,孔子不相信鬼神而又学习祭祀之礼,就像没有客人而又学习待客之礼,没有鱼而去制造渔网一样,是非常可笑的。(《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其实,孔子提倡祭祀之礼,并非是因为出于鬼神的考虑。他说祭祀之事:“祭在如在,祭不在如不在。”如何对待,完全在于祭祀者的心态。儒家祭祀,注重的是“慎终追远”,祭祀先祖就是将先祖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后代的精神品质,使伦理纲常永在,使天伦不乱。

  稻盛和夫在总结自己一生的商业经营之道的时候,便总结了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正念、利他、厚德、坚持”,这便是企业长存的要道。

  稻盛和夫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出家,修佛教中最苦的头陀行。他曾在日本的路上托砵乞食。在《金刚经》中,就曾有佛托砵乞食的记载。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使人在最为低级的职业中打破我执、我慢、我见、我爱等颠倒梦想,以求得究竟的觉悟。有一天黄昏时,稻盛和夫托砵走在路上,烟雨迷蒙,清寒扑面。此时,他遇到了一个清道夫,这位清道夫慷慨地给了他一百亿日元。这一举动如雷击一般,使得稻盛和夫突然大彻大悟。他从此事中悟道:“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都应该要像那个清道夫一样,能够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格局真正打开。”

  四、“因果”与“格局”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管你现在的年纪有多大,都应当要尽力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惟其如此,你的下一席生命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并不是宣说因果的迷信思想,因为生命的形态本不似我们肉眼所能见的那么简单。

  我有一位弟子在上海一家珠宝店工作,她因为心脏的问题,曾经接受手术。在那次手术以后,她向我们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濒死体验。她说,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她曾经离开自己的身体,悬浮在手术台的上空,看到左右的医生护士在忙碌的情景,而自己的肉身则躺在手术台上。当时她很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身体中,于是她做出了努力,后来她便从手术之中惊醒了。她后来向医生求证这件事情,医生告诉她,的确在那次手术的过程中,她曾经有几分钟心脏停止过跳动。近年,一位美国学者专门写过一本有关濒死体验的著作,其中记载了很多类似的体验案例。有许多人的确在被医生判定死亡以后,感觉自己的灵魂离开身体,在其他的地方周游,苏醒以后,他们向别人描述他们在那段时间内所见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得到了证实。这就说明,人的肉体死亡以后,并不是一切都会消失。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女人。她十分瘦弱,平时拿十斤东西就颤颤巍巍的。可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疯了。她的身体发出了一个男人的声音,她满口叙述着另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那个人所经历的苦难。当时,有六个健壮的小伙子上前去拉住她,但是都没有办法制伏她。清醒以后,她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好像整个人的精气神完全被抽空了一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转述史料,讲述了他的儿媳妇被一个八十余岁的老太太附体的事件。这方面的案例,在中国的文人笔记和民俗研究中非常多见。纪晓岚《因果传》、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等书中都很多。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我们并不是言之凿凿地对大家说,人死后一定有灵魂,一定有来生。但是我们可以更加开放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命的种种可能性。

  当我们能够敬信因果时,心的格局也就能被彻底打开。格局是什么呢?“心包太虚,量遍沙际”即是。我们的心既能朗见宇宙之浩瀚,亦能发微秋毫之杳然,这就是“格局”。天文学上有一个演示,叫做“神奇的宇宙”。这个实验展示了当我们将一片树叶无限放大而又再放大的时候,其中所见的世界非常惊人,非常广大;而当我们将宇宙推远而又再推远的时候,所见无非混沌一片。这不就是《华严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吗?当我们能够以如此之格局来反观人生之时,我们的生命便如电光火石一般微茫,又如江河湖海一般博大。那么,为何要有我执,为何要有悲怆呢?

  当我们没有这种格局之时,便会被诸多杂事所牵引,一点点小事都会在我们的心中造成巨大的波澜。别人夸奖我们一句,我们就会马上欣然自得;别人诅咒我们一句,我们就会马上暴跳如雷。心中的格局会决定我们人生的快乐,也会决定我们事业的成功。

  一块肥沃的土地既是参天大树生长的所在,同时又是蛇虫鼠蚁的家园。如果我们总想以拔除杂物的心态处世,那么总是会不断受挫。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它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相互制衡的结合体。我们现在所饮用的一些所谓纯净水,总是致力于将一切有害菌全部清除,但是在清除有害菌的过程中,有益的矿物也会同时被清除。因为它们是共生共荣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任何一样东西发展到了极点,就走向它的反面。因此,不要希望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情,也不要抱怨种种恶的东西给予你的考验,因为正是“芳芜杂会”的世界才赋予了你生命与情感,赋予一切你宝爱或者唾弃的复杂情态。

  只有当我们以一颗客观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才能保持平静的心看待这一席生命。佛教所说的“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让我们以智慧的心态来解读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坦然面对事物的成住坏空,生命的生住异灭。在此过程中,人便能发见人生的究竟智慧。

  以上就是今天所做的简要分享,以此与大家结缘。希望能够对各位的生活有所助益。

  

《香海禅寺佛教文化精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心的妙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