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你的身上。
那些誦經的老太太也就是堅持著這種思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她的子孫才能夠世世代代,興旺發達。
中國有這樣一種民間習俗:當一家人要嫁女兒的時候,女方一定要考察對方的祖上叁代的行爲和職業。如果他的祖上叁代都行正道,爲正業,那麼到了他這一代也一定可以有所建樹。這是一種很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如果你相信文化資本是有家族傳遞性的,那麼也自然應當相信這些家族的思想品質是能夠傳承的。以孔子爲代表儒家提倡祭祀。這一點曾經受到和他們思想相左的墨家的诟病。墨子曾經撰文批判孔子重祭祀的思想說,孔子不相信鬼神而又學習祭祀之禮,就像沒有客人而又學習待客之禮,沒有魚而去製造漁網一樣,是非常可笑的。(《墨子·公孟》:“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是猶無魚而爲魚罟也。”)其實,孔子提倡祭祀之禮,並非是因爲出于鬼神的考慮。他說祭祀之事:“祭在如在,祭不在如不在。”如何對待,完全在于祭祀者的心態。儒家祭祀,注重的是“慎終追遠”,祭祀先祖就是將先祖的思想品德內化爲後代的精神品質,使倫理綱常永在,使天倫不亂。
稻盛和夫在總結自己一生的商業經營之道的時候,便總結了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正念、利他、厚德、堅持”,這便是企業長存的要道。
稻盛和夫在六十多歲的時候曾經出家,修佛教中最苦的頭陀行。他曾在日本的路上托砵乞食。在《金剛經》中,就曾有佛托砵乞食的記載。這種行爲的目的在于使人在最爲低級的職業中打破我執、我慢、我見、我愛等顛倒夢想,以求得究竟的覺悟。有一天黃昏時,稻盛和夫托砵走在路上,煙雨迷蒙,清寒撲面。此時,他遇到了一個清道夫,這位清道夫慷慨地給了他一百億日元。這一舉動如雷擊一般,使得稻盛和夫突然大徹大悟。他從此事中悟道:“每一個人在世界上生存,都應該要像那個清道夫一樣,能夠把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把別人的苦難當作自己的苦難,這樣才能夠將自己的格局真正打開。”
四、“因果”與“格局”
佛教認爲,人的生命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不管你現在的年紀有多大,都應當要盡力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爲,惟其如此,你的下一席生命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這並不是宣說因果的迷信思想,因爲生命的形態本不似我們肉眼所能見的那麼簡單。
我有一位弟子在上海一家珠寶店工作,她因爲心髒的問題,曾經接受手術。在那次手術以後,她向我們描述了自己親身經曆的一段瀕死體驗。她說,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她曾經離開自己的身體,懸浮在手術臺的上空,看到左右的醫生護士在忙碌的情景,而自己的肉身則躺在手術臺上。當時她很希望能夠回到自己的身體中,于是她做出了努力,後來她便從手術之中驚醒了。她後來向醫生求證這件事情,醫生告訴她,的確在那次手術的過程中,她曾經有幾分鍾心髒停止過跳動。近年,一位美國學者專門寫過一本有關瀕死體驗的著作,其中記載了很多類似的體驗案例。有許多人的確在被醫生判定死亡以後,感覺自己的靈魂離開身體,在其他的地方周遊,蘇醒以後,他們向別人描述他們在那段時間內所見到的事情,這些事情得到了證實。這就說明,人的肉體死亡以後,並不是一切都會消失。
在我的老家有一個女人。她十分瘦弱,平時拿十斤東西就顫顫巍巍的。可是有一天她突然發瘋了。她的身體發出了一個男人的聲音,她滿口敘述著另一個人的生活經曆和那個人所經曆的苦難。當時,有六個健壯的小夥子上前去拉住她,但是都沒有辦法製伏她。清醒以後,她在床上躺了好幾天,好像整個人的精氣神完全被抽空了一樣。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也曾轉述史料,講述了他的兒媳婦被一個八十余歲的老太太附體的事件。這方面的案例,在中國的文人筆記和民俗研究中非常多見。紀曉岚《因果傳》、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等書中都很多。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我們並不是言之鑿鑿地對大家說,人死後一定有靈魂,一定有來生。但是我們可以更加開放地看待這個世界,看待生命的種種可能性。
當我們能夠敬信因果時,心的格局也就能被徹底打開。格局是什麼呢?“心包太虛,量遍沙際”即是。我們的心既能朗見宇宙之浩瀚,亦能發微秋毫之杳然,這就是“格局”。天文學上有一個演示,叫做“神奇的宇宙”。這個實驗展示了當我們將一片樹葉無限放大而又再放大的時候,其中所見的世界非常驚人,非常廣大;而當我們將宇宙推遠而又再推遠的時候,所見無非混沌一片。這不就是《華嚴經》:“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嗎?當我們能夠以如此之格局來反觀人生之時,我們的生命便如電光火石一般微茫,又如江河湖海一般博大。那麼,爲何要有我執,爲何要有悲怆呢?
當我們沒有這種格局之時,便會被諸多雜事所牽引,一點點小事都會在我們的心中造成巨大的波瀾。別人誇獎我們一句,我們就會馬上欣然自得;別人詛咒我們一句,我們就會馬上暴跳如雷。心中的格局會決定我們人生的快樂,也會決定我們事業的成功。
一塊肥沃的土地既是參天大樹生長的所在,同時又是蛇蟲鼠蟻的家園。如果我們總想以拔除雜物的心態處世,那麼總是會不斷受挫。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它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相互製衡的結合體。我們現在所飲用的一些所謂純淨水,總是致力于將一切有害菌全部清除,但是在清除有害菌的過程中,有益的礦物也會同時被清除。因爲它們是共生共榮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任何一樣東西發展到了極點,就走向它的反面。因此,不要希望這個世界上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情,也不要抱怨種種惡的東西給予你的考驗,因爲正是“芳蕪雜會”的世界才賦予了你生命與情感,賦予一切你寶愛或者唾棄的複雜情態。
只有當我們以一顆客觀的心去面對世間百態,才能保持平靜的心看待這一席生命。佛教所說的“因緣所生法”,也就是讓我們以智慧的心態來解讀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坦然面對事物的成住壞空,生命的生住異滅。在此過程中,人便能發見人生的究竟智慧。
以上就是今天所做的簡要分享,以此與大家結緣。希望能夠對各位的生活有所助益。
《香海禅寺佛教文化精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