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妙用
——賢宗法師2011年9月5日于北京容大公司開示
一、轉心即轉境
成功與否,最終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在于你是否明白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亦即你是否在做事的過程中迷失過自己。這種“迷失”,在佛教中被稱爲“無明”,是指因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感到無所適從。
當我們的內心不喜樂、不陽光時,工作就成爲一種負擔,處事了無生趣,人與人的相處會讓你感到倍加疲倦。大家從事的是美容行業,平時接觸的同事、客戶都是女孩子,而女性的心理本來就比較細膩、敏感。別人對你的一個笑容、一個眼神,都可能在你的心中掀起波瀾。我們應當要突破的就是這種過度的細膩與敏感,改變自己的思維狀態,否則就很難從原本的心境中解脫出來。
每一個人的生活總是由各種不同的境遇組成的,爲什麼有的人會說,我一直都處在順境之中,有的人卻抱怨自己總是“命途多舛”呢?真的是命運如此不公嗎?還是我們的心所照見的境遇不同,因此産生的心態也不同呢?
心態對于人生的影響非常顯著,如果總是帶著負面的心態,會令你的生活陷入絕望的枯井,看山看海都是阻礙。這是由于我們無明的心帶來的。和大家分享一個“驢子和井”的故事。
曹山禅師問強上座:“佛的真法身,就像虛空一般,應物而現形,好比水中之月。你倒是說說,這個“應”到底是什麼?”
強上座說:“就好像驢子觀井。”
曹山道:“你只說到了八成。”
強上座:“那師父您怎麼說?”
曹山:“我說好比井觀驢子。”
這兩個比喻的差別就在于“驢子觀井”,只見井中之驢,這種局限就造成了人在思維上的定見和我執,由此生出無限煩惱和挂礙。而“井觀驢子”,才真是應物現形,來何物現何形,有無限多的維度可以來思考生命的種種可能,此時便不再有順境與逆境之分,而能化一切境爲喜樂、甯靜的心境。
這種心靈的改變誠然是非常困難的,有時候即使我們的心中明白某些想法是負面的,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一定能夠要求自己改變過來。但是我們可以不斷要求自己通過學習,通過生活中的磨難所賦予你的經驗來突破心靈的畛域。
比如大家平時在某一個環境中工作,這個環境中的同事就是有限的幾個。如果你和其中的某個人鬧別扭,對他十分看不慣,這時就形成了佛教“八苦”中所說的“怨憎會”。你越是不喜歡的人就越是在你的眼前時時刻刻晃動,這時你就會覺得非常痛苦。有時甚至爲了考慮是不是要和對方打招呼,還是當作沒看見,都要琢磨好長時間。這就是我們的內心被仇恨所蒙蔽的結果。很多時候無論是我們使別人誤解,還是我們誤解別人,你找個時間請她吃一個冰淇淋,和她好好談一談,就能夠馬上和好如初。生活本來就沒有那麼多的大是大非問題,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呢?
佛教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個人能夠來到你的身邊,成爲你的同事,那是多麼不容易的緣分。緣分有逆緣和順緣。當兩個人處在順緣的階段時,就會發現兩個人的磁場非常合拍,什麼話都可以對她說。這時,她就是你的所謂“閨蜜”。這人就是與你順緣而來,可能是你前世對她有恩,今生她才來你身邊報恩。人生真有因果。既然順緣是你從前積德所致,今生你便不要去積累逆緣,否則來世便會造成巨大的困擾。
爲什麼我們到一個新環境中,在許多許多的人裏,我們只會覺得其中的某一個人特別親切,特別可愛,她的氣質特別動人,嗓音特別有感染力呢?可能在別人看來,她也不怎麼樣。但你就會覺得她和你特別契合,這就是緣的作用。心理學家說,每個人的心裏對于伴侶或者朋友,都會有一個原型。其實,這個原型很可能就和你無量世以來所形成的偏好和旨趣相投。司湯達在《十九世紀的愛情》中寫道,一個男子喜歡一個臉上疤痕猶存,形銷骨立的女子。他非常愛這個女子,以至于這個女子死後,男子悲痛欲絕。後來,男子又在一個宴會上遇到了一個氣質、長相類似的女子,他花了很短的時間說服自己愛上她。後來,這個形貌平平的女子拒絕了他,他花了一生的時間忘記她。其實,那個男子要忘記的不是某一個女人,而是他心中的原型。這個原型因爲深重的因緣而被植入我們內心的最深處,使人難以忘懷。
人與人的緣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我們盡量不要去結惡緣。遇到問題,就敞開心胸去解決問題。當我們解開一個惡緣,心中的一塊石頭便放下了。我們便會覺得非常輕松。即使對方暫時不接受你,你也會持續不斷地給予她笑容,直到融化這座冰山。
人從生到死,歸根到底就是一個過程。你現在的青春,最終會過去;你今天的種種不順心,也一樣會過去。每一個今天都會變成昨天,每一個明天也都會變成昨天。所謂“楚王樓臺空山丘”,一切有形的,最終都要消逝。這就是世界殘酷的真相。但是一切有形的事物,又可以化而爲山川草木,它的形體改變了,卻一樣還是某個存在。這同時又是世界美妙輪回的一部分。
我們必須要懂得從人生終結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當下所做的事情;從當下所做的事情來看自己的心態;從自己的心態來反觀每一個念頭的升起與落下。我們應當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來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反思,那麼就不能很好地解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你和對方都沈浸在仇恨和別扭的關系中,那麼爲何你不能夠比她站得更高一層,主動去冰釋前嫌呢?只有當我們真正了解生命的意義時,才不會因爲老馬開跑車,我還在騎自行車而感到不平衡。那時,你就會明白,他的財富與他所承擔的風險和壓力都是成正比的。
二、蓮花心中起
無論我們處于怎樣的地位和角色中,都可以主動選擇將自己的生命展現到最佳的狀態。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面若蓮花,這並不是僅靠外在的修飾便可以達成的,內在的修養對于氣質塑造所起的作用更加明顯。
比如你是一個按摩師。那麼你憑什麼在工作中展現出最爲自然而自信的笑容呢?這就要依靠你對于專業的深研。你必須很好地掌握人體經絡、穴位的架構,深知每一個手法的意義。一個初學者與一位資深的師父在工作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要在工作中做到遊刃有余,需要有高遠的夢想和堅定的學習力。
《莊子·養生主》一開始就講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經過不斷地鑽研,最後在解牛的過程中由“術”上升到了“道”的層面。當他解牛完畢的時候,他“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這種悠然、釋然的審美境界,就是“道”的境界。而這種境界的達成需要不懈地精進,決非一日之功。
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專家是怎麼來的呢?他不也是一日日不懈地積累而來的麼?每天的時間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你將它用在什麼地方,你便在哪裏得到收獲。這就是一個有心人的所得: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當我們的能力還不具足的時候,就應該好好把自己的心沈澱下來,凝神靜慮,在現有的平臺之上學習得更好。我們的文化資本要轉化爲經濟資本,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夠最終成功。只有當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超越一般人的時候,別人才有可能在你的身上發現與衆不同的特點,這種人也才是最有魅力的。而一個內心充滿憤怒和怨怼的人,怎麼會有人欣賞呢?
有一次,我在蕭山上課時遇到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她的一生都在弘揚瑜伽。她在和人說話的時候,舉止、表情都充滿著純真,若如少女一般,使人不得不發自內心地欣賞她,而忘卻她的年齡。這就是童心的奇迹。在她看來,世間的一切仍舊是那麼美麗動人,她完全不會抱怨和憎恨別人。她的心是純粹的,因此她的身上所散發的就是一朵含苞待放的鮮花一般的魅力。
心念産生行爲,行爲決定狀態,狀態散發出無限魅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認爲,一個女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嫉妒心。嫉妒産生不平,不平産生怨恨,怨恨使人狀態扭曲,毫無美感。這種對比心一生起,馬上就使人忘記自己。此時的心就如同乞丐一般貧窮而一無所有。而防止這樣的心態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和別人對比。因爲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正如牡丹和蘭花,有何可比性呢?每一種花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當我們迷失自己的時候,生起嫉妒心的時候,其實最痛苦的就是自己。
有些朋友認爲,我現在成爲一個和尚,肯定是身處絕境以後不得已的選擇。否則,一個正常人爲什麼要當和尚呢?他們說,和尚甚至可能連進酒店都會被阻攔下來。那麼,是否因爲這樣,我們就應該自怨自艾呢?我認爲,我們不應當用別人看待我們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應當做到“舉世皆譽而不加勸,舉世皆謗而不加沮”,好好地精進而不要在意外界的毀譽,這才是一個有心者的作爲。
一個有心者,如根系茁壯的樹木。即使它表明看上去柔軟安詳,卻不會因爲外界的幹擾和誘惑而脫離正道,他永遠是一個志意堅定的修行人,堅定而不偏執,精進而又隨順,這就是面若蓮花的根底。
叁、用心直面問題
人生中所遇見的每一次挫折,每一個問題,都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最寶貴的經驗,爲什麼不選擇去接受它呢?我們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不也是同樣的嗎?
從前我在普陀山佛學院教書,過著十分簡單的生活。每個禮拜只要給學生上兩節課,其余的時間就看看書、寫寫字,找朋友聊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回過頭想想,卻沒有很深刻的印象。盡管我也帶過許多學生,負責過圖書館,但是由于過程十分簡單,總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印象深刻。仿佛模糊之間,幾年就過去了。
回想一下,我們的人…
《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