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靜的身心 詩意的生活
賢宗法師 愛心聯盟企業家演講課的講話
楊柳整理
看到大家在這裏跳舞,使我突然想起了青春的狀態:盡情揮灑,快意淋漓。剛才你們在這裏學習催眠時,我就站在窗外看著那棵樹。現在已經到了夏末,陰氣開始上升,陽氣開始下降,樹的葉稍已經被自然的聖手悄悄染黃。我因它的枯萎而有所感懷:爲什麼春天方過,秋天就那麼急迫地來臨?正好像我們的人生一樣,仿佛昨天還是一個孩子,今天攬鏡自照,眉梢眼角已有點點秋意。這真如同大夢一場,無人醒覺,而人間往往狗苟蠅營不止,去向成謎。
我記得有人對我說過:“你若欣賞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便會覺得自己身處在天堂之中。你若怨怒,則甘盡苦來,煩惱、扭曲,次第爬上心頭。這時,你就在地獄之中。”生活何如?這取決于你的眼光。
一、甯靜的心不攀援
今天,主辦方請我來講“靜心的方法”。當我們靜心面對世界,面對自己,我們的心就會無限敞亮、無限豐足。靜心的時候,心中的敏銳更勝往常,性靈獨具。但靜心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這是依靠我們日積月累而修成的。
如何將心修靜呢?如何使我們在生活中運用這種靜心的智慧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分享的內容。
靜心的修習在于你獨抒靈機的思考,這並不是一個模仿的過程。不是說樹立一種好的思想、行爲方式,然後跟著那種方式去做就可以了。東施效颦的缺憾在于東施只知道西施捂著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憐的樣子很美;但是不知道這種美之所以美的原因在于西施就是西施。她的美是不能夠複製的。模仿別人模仿得再好,只不過和別人相當而已,永遠不可能超越那個學習的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應該按照自己所是的樣子去發展,而不應該盲目地模仿他人。
我們在建設寺院,確定願景時,也曾走訪了許多地方,如中國臺灣、日本、泰國,甚至歐洲各國。我們參觀了那裏的寺院和其他的宗教場所,學習了各地的先進文化,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是我們並沒有去模仿任何一家寺廟的建設理念,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找到了自己的特色。
企業的存在和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必人雲亦雲,只要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特色,讓你感覺這種模式是能夠爲你自己所欣賞,能夠爲員工、客戶所尊重,就可以了。
同樣,可能在一般人看來,作家是什麼都能夠寫的。但實際上,由于各人的氣質和禀賦不同,就決定了他天賦地傾向于某一種文體。德國作家施笃姆熱愛自然,寫作小說空靈潔淨,好像散文詩;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文風犀利簡淨,從不拖泥帶水,善于寫作反應現實的題材;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想象奇特,充滿童趣,善用溫和的語言與故事折射苦痛悲哀的現實。他們的氣質和閱曆決定了各自不同的風格,但無論哪一種,都是後來的任何一個人所無法模仿的,模仿必入歧途。
當我們和別人不斷比較,帶來的只有無盡痛苦。因爲有比較,就會有不足;有不足,就會有痛苦;有痛苦,人生就不得安甯。
我們的生命何其短暫,爲什麼要在比較和攀援上花掉那麼多的時間呢?如果你真要比較,那你生命的長度甚至連庭院中的樹都趕不上;你生命的勤奮程度,甚至比不上任何一只日夜吐絲結網、食蟲飲露的蜘蛛。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比較,值得我們去抑郁不平的呢?
一個人最不容易的就是要活得明白、知道。人往往會被一些名利沖昏了頭腦,而忘卻了本性。這是思維方式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使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就能夠使心沈澱下來。
每個人每天都忙著安身立命、吃喝應酬,如果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只是被某種隱形的力量所驅役,或者僅僅是爲了獲得名利而周旋于名利場中,當你不知道自己爲何要做這些事,不知道生活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的時候,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在這個物欲的輪盤之中,迷失自己,簡直太容易了。別人有一套房子你沒有,別人住別墅你住筒子樓,別人開跑車你騎自行車,這些都足以使一顆充滿名聞利養的心失去平衡,使一顆被世俗所迷的心就此沈淪。這些無妄的比較使我們的身心躁動不安,高懸難平,一絲微風都會使它擺動不停。
二、智慧的心常覺知
人到一定的年齡之後,便應該常常回頭反思。反思自己曾經走過的路程,反思自己得到時的欣悅或淡然,反思自己失去時的苦痛與接受,反思自己的善惡兩端,反思自己的所愛所恨,所敬所惡,然後才能對自己有一個公允的評價。
當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見到的只是冷屋、冷臉、冷鍋、冷竈的時候,先別忙著去指責自己的家人,而應該趕緊去看看鏡中的自己。你是不是疲憊又充滿怒氣,是不是冷漠而毫無笑容。並不是別人對不起你,只是你自己的樣子反射在生活環境之中而已。
我們爲什麼會憤怒,爲什麼會嗔恨呢?我可以用幾句話告訴你這個隱秘的答案:
“萬法因緣心中起,
皓月映泉空萬裏。
誰人試燃原上草?
柴幹風高憑汝意。”
只因爲你的心是一堆柴草,一撥即燃;如果你的心是泉水清泠,那麼任我怎樣攪動,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風波起。
我們的心應該要隨時隨地處在一種覺察、覺醒、覺知的狀態中。時時覺察,可以使自己處在正確的軌道中,不會偏離太遠。
大家這幾天還學習了演講術。其實在演講的過程中,你越是要求講好,越是關注聽衆的反應,就越是講不好。因爲在這種分散的精神狀態中,我們對于演講本身的關注就不足。只有在放下聽衆,放下自我,放下一切一切,甚至閉上眼睛去講的時候,心中的話才會如同泉水噴湧一般,是自然而然,是水到渠成。演講首先是要專注,要覺察自己內心的真正狀態;其次就是要求“真”,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唯有真實不欺,誠摯不虛才能夠感動自己,感動人心。
有一位音樂家對我說,阿炳的《二泉映月》,音程非常簡單,主旋律數次重複出現。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曾被這首曲子所感動呢?這就是心的力量。阿炳把自己一生的起伏、困頓、苦痛都濃縮在了這首樂曲之中。他的傾訴是如此誠摯而不生二意,如此專注而毫無炫技之嫌,因此才能夠令世人傾心折服。
不僅演講要真誠,音樂要真誠,做企業也一樣要真誠。一個企業的文化只有使人相信,方能服人。誠信這根准繩,放之四海而皆准:帶領團隊是這樣,回到家中也是這樣;與朋友交是這樣,和客戶相談也是這樣。
一個人、一個企業想要成功,想要長久,就必須使自己的頻道處在正心、正念、正行、正爲的天地大道上。
佛家有一個思想:若要讓一滴水不幹涸,就把它抛入海中。同樣的,要讓我們的事業不倒閉,就要把它融入大衆之中。我們作爲佛教徒,一定想讓佛教的思想在世間永存,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使命。這個使命的達成非常困難,如何才能做到呢?唯有將佛教的思想種進每一個人的心田,讓人人的心中都有一顆慈悲的種子,使慈悲影響身邊無量無邊的人才有可能使得佛的神髓永存。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我們寺院的十六個短信平臺連續叁年每天發出七千多條短信。這些不含有宗教色彩的短信,在形而上的意義上,在一片潛默中給人們指示一條通向正大光明的覺知之路;使人能夠及時覺察自己,而不被聲色名利所綁縛。這就是香海禅寺的小小心願。
世界上有這樣一個理:當你時時刻刻想的都是如何利益別人時,最後一切善皆得報償。這就是利他的思想、奉獻的思想。佛教中無人不知的觀音菩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慈悲”,慈就是“給予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各位在做企業的過程中可以將這種“慈悲”的思想帶到企業文化中,幫助客戶、員工“予樂拔苦”。佛教的慈悲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相當于範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他人的需求看作你自己的需求,把他人的快樂看作你畢生努力的方向。人說,觀音菩薩有千百億化身,每一個具有慈悲精神的人都是她的化身。企業若想讓每一個客戶、每一位員工都成爲自己的化身,也應該參照這樣的慈悲精神來完善自己的文化。
在藏傳佛教中,觀音的地位非常高。有人說,藏族的每一位同胞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曾經有一個人描述過藏區的安甯,他說即使是隨意將一樣東西放在路邊,也不會有人擅自拿去。這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就是觀音的化身。
有一位新昌的企業家,工廠經營得非常強大。我問他,你是怎麼做到今天這種規模的呢?他對我講,這並不是他自己所設想和刻意營求的。當他從做拖拉機的生意轉行做現在的行業的時候,遇到了許多幫助他、給他方便的人。他對于別人的恩情看得很重,想方設法要回報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以前對他有恩的人如果失業了,或者工作上遇到問題了,他就盡力幫助他們安排工作。這些人來到他的企業以後,又竭盡所能地幫助他成就事業。他說,正是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給他留下的福澤,推動他成就今天的事業。
叁、詩意的心悟空性
人之所以會生活得不快樂、不明白,最大的障礙就在于你最在意的東西。那是什麼呢?是自我。佛教說到“我”的時候,便說到了“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在前六識中,眼根對色塵,戀美物;耳根對聲塵,愛悅音;鼻根對香塵,喜芬芳;舌根對味塵,好饕餮;身根對觸塵,觸萬有;意根對法塵,五識一起,意識隨動。這都是人最基本的識見。第七末那識(梵文爲manas),就是“我識”。“我識”有四個基本的功能:我見、我愛、我慢、我癡。人最大的障礙就在末那識中。人皆以爲:我看到的我相信,我喜愛的不捐棄,我傲慢的是真理,我癡迷的恒不移。豈不知:我見之中謬誤藏,我愛之物有別離,我慢之心生橫禍,我癡之情交相替。
這世上真有不敗的事業,不死的生靈,不遷的義理嗎?我們尋常…
《甯靜的身心 詩意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