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
贤宗法师 爱心联盟企业家演讲课的讲话
杨柳整理
看到大家在这里跳舞,使我突然想起了青春的状态:尽情挥洒,快意淋漓。刚才你们在这里学习催眠时,我就站在窗外看着那棵树。现在已经到了夏末,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树的叶稍已经被自然的圣手悄悄染黄。我因它的枯萎而有所感怀:为什么春天方过,秋天就那么急迫地来临?正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仿佛昨天还是一个孩子,今天揽镜自照,眉梢眼角已有点点秋意。这真如同大梦一场,无人醒觉,而人间往往狗苟蝇营不止,去向成谜。
我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你若欣赏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便会觉得自己身处在天堂之中。你若怨怒,则甘尽苦来,烦恼、扭曲,次第爬上心头。这时,你就在地狱之中。”生活何如?这取决于你的眼光。
一、宁静的心不攀援
今天,主办方请我来讲“静心的方法”。当我们静心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我们的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的敏锐更胜往常,性灵独具。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依靠我们日积月累而修成的。
如何将心修静呢?如何使我们在生活中运用这种静心的智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分享的内容。
静心的修习在于你独抒灵机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思想、行为方式,然后跟着那种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东施效颦的缺憾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的样子很美;但是不知道这种美之所以美的原因在于西施就是西施。她的美是不能够复制的。模仿别人模仿得再好,只不过和别人相当而已,永远不可能超越那个学习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按照自己所是的样子去发展,而不应该盲目地模仿他人。
我们在建设寺院,确定愿景时,也曾走访了许多地方,如中国台湾、日本、泰国,甚至欧洲各国。我们参观了那里的寺院和其他的宗教场所,学习了各地的先进文化,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我们并没有去模仿任何一家寺庙的建设理念,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特色。
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必人云亦云,只要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特色,让你感觉这种模式是能够为你自己所欣赏,能够为员工、客户所尊重,就可以了。
同样,可能在一般人看来,作家是什么都能够写的。但实际上,由于各人的气质和禀赋不同,就决定了他天赋地倾向于某一种文体。德国作家施笃姆热爱自然,写作小说空灵洁净,好像散文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文风犀利简净,从不拖泥带水,善于写作反应现实的题材;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想象奇特,充满童趣,善用温和的语言与故事折射苦痛悲哀的现实。他们的气质和阅历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后来的任何一个人所无法模仿的,模仿必入歧途。
当我们和别人不断比较,带来的只有无尽痛苦。因为有比较,就会有不足;有不足,就会有痛苦;有痛苦,人生就不得安宁。
我们的生命何其短暂,为什么要在比较和攀援上花掉那么多的时间呢?如果你真要比较,那你生命的长度甚至连庭院中的树都赶不上;你生命的勤奋程度,甚至比不上任何一只日夜吐丝结网、食虫饮露的蜘蛛。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比较,值得我们去抑郁不平的呢?
一个人最不容易的就是要活得明白、知道。人往往会被一些名利冲昏了头脑,而忘却了本性。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就能够使心沉淀下来。
每个人每天都忙着安身立命、吃喝应酬,如果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只是被某种隐形的力量所驱役,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名利而周旋于名利场中,当你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做这些事,不知道生活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在这个物欲的轮盘之中,迷失自己,简直太容易了。别人有一套房子你没有,别人住别墅你住筒子楼,别人开跑车你骑自行车,这些都足以使一颗充满名闻利养的心失去平衡,使一颗被世俗所迷的心就此沉沦。这些无妄的比较使我们的身心躁动不安,高悬难平,一丝微风都会使它摆动不停。
二、智慧的心常觉知
人到一定的年龄之后,便应该常常回头反思。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程,反思自己得到时的欣悦或淡然,反思自己失去时的苦痛与接受,反思自己的善恶两端,反思自己的所爱所恨,所敬所恶,然后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当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见到的只是冷屋、冷脸、冷锅、冷灶的时候,先别忙着去指责自己的家人,而应该赶紧去看看镜中的自己。你是不是疲惫又充满怒气,是不是冷漠而毫无笑容。并不是别人对不起你,只是你自己的样子反射在生活环境之中而已。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嗔恨呢?我可以用几句话告诉你这个隐秘的答案:
“万法因缘心中起,
皓月映泉空万里。
谁人试燃原上草?
柴干风高凭汝意。”
只因为你的心是一堆柴草,一拨即燃;如果你的心是泉水清泠,那么任我怎样搅动,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风波起。
我们的心应该要随时随地处在一种觉察、觉醒、觉知的状态中。时时觉察,可以使自己处在正确的轨道中,不会偏离太远。
大家这几天还学习了演讲术。其实在演讲的过程中,你越是要求讲好,越是关注听众的反应,就越是讲不好。因为在这种分散的精神状态中,我们对于演讲本身的关注就不足。只有在放下听众,放下自我,放下一切一切,甚至闭上眼睛去讲的时候,心中的话才会如同泉水喷涌一般,是自然而然,是水到渠成。演讲首先是要专注,要觉察自己内心的真正状态;其次就是要求“真”,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唯有真实不欺,诚挚不虚才能够感动自己,感动人心。
有一位音乐家对我说,阿炳的《二泉映月》,音程非常简单,主旋律数次重复出现。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曾被这首曲子所感动呢?这就是心的力量。阿炳把自己一生的起伏、困顿、苦痛都浓缩在了这首乐曲之中。他的倾诉是如此诚挚而不生二意,如此专注而毫无炫技之嫌,因此才能够令世人倾心折服。
不仅演讲要真诚,音乐要真诚,做企业也一样要真诚。一个企业的文化只有使人相信,方能服人。诚信这根准绳,放之四海而皆准:带领团队是这样,回到家中也是这样;与朋友交是这样,和客户相谈也是这样。
一个人、一个企业想要成功,想要长久,就必须使自己的频道处在正心、正念、正行、正为的天地大道上。
佛家有一个思想:若要让一滴水不干涸,就把它抛入海中。同样的,要让我们的事业不倒闭,就要把它融入大众之中。我们作为佛教徒,一定想让佛教的思想在世间永存,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使命。这个使命的达成非常困难,如何才能做到呢?唯有将佛教的思想种进每一个人的心田,让人人的心中都有一颗慈悲的种子,使慈悲影响身边无量无边的人才有可能使得佛的神髓永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寺院的十六个短信平台连续三年每天发出七千多条短信。这些不含有宗教色彩的短信,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在一片潜默中给人们指示一条通向正大光明的觉知之路;使人能够及时觉察自己,而不被声色名利所绑缚。这就是香海禅寺的小小心愿。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理:当你时时刻刻想的都是如何利益别人时,最后一切善皆得报偿。这就是利他的思想、奉献的思想。佛教中无人不知的观音菩萨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慈悲”,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各位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慈悲”的思想带到企业文化中,帮助客户、员工“予乐拔苦”。佛教的慈悲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相当于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人的需求看作你自己的需求,把他人的快乐看作你毕生努力的方向。人说,观音菩萨有千百亿化身,每一个具有慈悲精神的人都是她的化身。企业若想让每一个客户、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应该参照这样的慈悲精神来完善自己的文化。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的地位非常高。有人说,藏族的每一位同胞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曾经有一个人描述过藏区的安宁,他说即使是随意将一样东西放在路边,也不会有人擅自拿去。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就是观音的化身。
有一位新昌的企业家,工厂经营得非常强大。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今天这种规模的呢?他对我讲,这并不是他自己所设想和刻意营求的。当他从做拖拉机的生意转行做现在的行业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帮助他、给他方便的人。他对于别人的恩情看得很重,想方设法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如果失业了,或者工作上遇到问题了,他就尽力帮助他们安排工作。这些人来到他的企业以后,又竭尽所能地帮助他成就事业。他说,正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给他留下的福泽,推动他成就今天的事业。
三、诗意的心悟空性
人之所以会生活得不快乐、不明白,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你最在意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是自我。佛教说到“我”的时候,便说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前六识中,眼根对色尘,恋美物;耳根对声尘,爱悦音;鼻根对香尘,喜芬芳;舌根对味尘,好饕餮;身根对触尘,触万有;意根对法尘,五识一起,意识随动。这都是人最基本的识见。第七末那识(梵文为manas),就是“我识”。“我识”有四个基本的功能: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人最大的障碍就在末那识中。人皆以为:我看到的我相信,我喜爱的不捐弃,我傲慢的是真理,我痴迷的恒不移。岂不知:我见之中谬误藏,我爱之物有别离,我慢之心生横祸,我痴之情交相替。
这世上真有不败的事业,不死的生灵,不迁的义理吗?我们寻常…
《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