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P2

  ..续本文上一页所见的山河,不也是高低不平,峰谷相替吗?我们仰观宇宙,星辰死死生生,哪得恒常;明月盈缺随时,浓淡任意。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个至理。这就是所谓的“空性”。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知道事业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活。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能够放下负担,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人生。

  要我们客观地对待“我见”,主要是因为不正确的知见会引起种种烦恼,我爱、我慢、我痴,其实都是从不正确的知见中衍生出来的。生活中自以为正确,其实不正确的知见比比皆是。现代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新人在没有结婚以前很坚定地发愿道:“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结果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竟然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就轻易分手了。开始时所说的海枯石烂、磐石无转,不都是不正确的知见吗?人是会变的,感情自然也会变,珍惜每一天就可以了,何必去妄求不改变的情感呢?

  人的生死更是自然的规律。如秦始皇海上求药,多少帝王仰慕蓬莱仙境,何曾求得?多少修炼外丹的高士,最后还不是像《红楼梦》中的贾敬一般只得到了速死。

  人的错误知见给人造成巨大的困扰。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运转。人的悲欢离合都是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每天所得到的物,所遇见的人,更要珍惜与我们共度风雨人生的亲人和伙伴,珍惜始于微时的客户与伴侣。懂得珍惜的人心灵柔和、笑容亲切,别人只要与他相交,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只有用心感觉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我们才会觉得快适逍遥。

  《心经》中有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的人读到这句话,突然醍醐灌顶,万缘放下,大彻大悟。

  在德鲁克的管理学著述中,有一个思想很值得敬佩,那就是将我们的每一个企业视作是社会大转盘中的一个又一个小齿轮。这种思想教人消除傲慢和自矜,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自己的行业。当人生起不可一世之心时,所做的举动往往是浮躁的,不理智的。就像史玉柱当时发愿要在几年之内修建珠海第一高楼,甚至要修建中国第一高楼。他当时被许多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结果终归没有成功。企业成长得越快,赞美之辞越多,就越应该要有宁静之心,时时反思自己的状态。

  如果条件允许,你们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到附近的寺庙当中去静修一两天,在那种宁静的生活中静观自己的生命。

  “我爱”就是指自己所珍爱的东西,我们总希望它们永在不离。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健康、爱美好的生活,这都是积极的态度;但是如果要妄求这些东西的永恒不辍,则是一种颠倒妄想。

  “我慢”就是高举和傲慢之心。高举亦即认为自己比别人技高一筹,因此不可一世。

  “我痴”,痴并不一定指愚痴。那些善于使用计谋和小聪明以损人利己的行为,也是我痴。《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可谓聪明绝顶,善于猜度主上之意,但这只是小聪明,而不是智慧;没有达到智慧范畴的计谋,不符合道义的筹算,最终都使人自食其果。

  我们看别人偷奸耍滑,可能会心生鄙夷,但是反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追求名闻利养呢?如果是,就要及时用智慧来修正自己,而不要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我们还未能超出三界之外,豁达地看待人生的种种问题。我们每天都去拜佛,所膜拜的即是佛如如不动而历历分明的究竟智慧。

  四、广阔的心不执迷

  人必定要经过名的考验,才能放下名;必定要通过利的熏染,才能看透利。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必须经历以后再次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才算是真觉悟。否则,如果是因为贫穷的原因而被迫指称自己淡薄名利,这就不大可信了。

  现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生命的境界归纳为四重:第一是一本自然的“自然境界”,这种境界简简单单,就是按照人的本能生活,它既像是一个孩子,又像是一只小兽,这种境界是最低的;第二是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就止于这个境界中,过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生活;第三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就已经需要觉悟,要能够觉知到道德律令的高尚与合理性,要能够对他人存有悲悯之心才可能达到道德境界;第四,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凤毛麟角,他需要站到宇宙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一席生命,将自己的使命等同于“天民”才可能达到。这种“天地境界”也就相当于我们修行人所说的佛的果位。他已经能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逍遥自然,无所依待了。

  当我们静心修行之时,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修心的过程就像是将自己的心由一滴水的大小修行到大海那么广阔。开始的时候,一粒微尘投进你的心,你都会有所挣扎;等到我们的境界次第提升起来,到大海那么辽远广大的时候,就算是把一搜船扔进你的心里,又能怎样呢?有人问,如果我修不到那种程度怎么办呢?没有关系。只要好好进行反思,及时对自己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佛本身故事》中有这样一个传说:释迦牟尼佛在成为佛前的某一世也是一个王子。有一次,他去山中,见到一只母虎饿得奄奄一息,五只小老虎尚未断奶,在母亲身边哀告连连,情状甚是可怜。于是佛在那一世舍身饲虎,用自己的性命救回了一窝老虎。佛在无量劫中不断地行菩萨道,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利益他人,终于在无量世以后证得佛果。我们并不是要大家用自己的性命去喂虎,但这种利他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上面所讲到的第七识是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习气,在根本上很难突破。人往往会有一念利他心起,但在行为的过程中便又会回到我执当中。因此,我们能够改变一点“我识”,便是一分不容易的进步。

  在与自己的身体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尽管,世界和我们自身都迁流不息,但是修行却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份不随物转移的清凉与丰足。

  

《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且思且行论管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