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見的山河,不也是高低不平,峰谷相替嗎?我們仰觀宇宙,星辰死死生生,哪得恒常;明月盈缺隨時,濃淡任意。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個至理。這就是所謂的“空性”。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自然知道事業應該怎麼做,人應該怎麼活。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自然能夠放下負擔,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人生。
要我們客觀地對待“我見”,主要是因爲不正確的知見會引起種種煩惱,我愛、我慢、我癡,其實都是從不正確的知見中衍生出來的。生活中自以爲正確,其實不正確的知見比比皆是。現代社會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很多新人在沒有結婚以前很堅定地發願道:“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結果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竟然在沒有原則性問題的情況下就輕易分手了。開始時所說的海枯石爛、磐石無轉,不都是不正確的知見嗎?人是會變的,感情自然也會變,珍惜每一天就可以了,何必去妄求不改變的情感呢?
人的生死更是自然的規律。如秦始皇海上求藥,多少帝王仰慕蓬萊仙境,何曾求得?多少修煉外丹的高士,最後還不是像《紅樓夢》中的賈敬一般只得到了速死。
人的錯誤知見給人造成巨大的困擾。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化之中運轉。人的悲歡離合都是由于這個規律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學會珍惜每天所得到的物,所遇見的人,更要珍惜與我們共度風雨人生的親人和夥伴,珍惜始于微時的客戶與伴侶。懂得珍惜的人心靈柔和、笑容親切,別人只要與他相交,都會覺得如沐春風。只有用心感覺生活的每一個當下,我們才會覺得快適逍遙。
《心經》中有一句:“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的人讀到這句話,突然醍醐灌頂,萬緣放下,大徹大悟。
在德魯克的管理學著述中,有一個思想很值得敬佩,那就是將我們的每一個企業視作是社會大轉盤中的一個又一個小齒輪。這種思想教人消除傲慢和自矜,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自己的行業。當人生起不可一世之心時,所做的舉動往往是浮躁的,不理智的。就像史玉柱當時發願要在幾年之內修建珠海第一高樓,甚至要修建中國第一高樓。他當時被許多溢美之辭沖昏了頭腦,結果終歸沒有成功。企業成長得越快,贊美之辭越多,就越應該要有甯靜之心,時時反思自己的狀態。
如果條件允許,你們在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就應該到附近的寺廟當中去靜修一兩天,在那種甯靜的生活中靜觀自己的生命。
“我愛”就是指自己所珍愛的東西,我們總希望它們永在不離。我們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健康、愛美好的生活,這都是積極的態度;但是如果要妄求這些東西的永恒不辍,則是一種顛倒妄想。
“我慢”就是高舉和傲慢之心。高舉亦即認爲自己比別人技高一籌,因此不可一世。
“我癡”,癡並不一定指愚癡。那些善于使用計謀和小聰明以損人利己的行爲,也是我癡。《叁國演義》中的楊修可謂聰明絕頂,善于猜度主上之意,但這只是小聰明,而不是智慧;沒有達到智慧範疇的計謀,不符合道義的籌算,最終都使人自食其果。
我們看別人偷奸耍滑,可能會心生鄙夷,但是反過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追求名聞利養呢?如果是,就要及時用智慧來修正自己,而不要以五十步笑百步。因爲我們還未能超出叁界之外,豁達地看待人生的種種問題。我們每天都去拜佛,所膜拜的即是佛如如不動而曆曆分明的究竟智慧。
四、廣闊的心不執迷
人必定要經過名的考驗,才能放下名;必定要通過利的熏染,才能看透利。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必須經曆以後再次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才算是真覺悟。否則,如果是因爲貧窮的原因而被迫指稱自己淡薄名利,這就不大可信了。
現代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曾經把生命的境界歸納爲四重:第一是一本自然的“自然境界”,這種境界簡簡單單,就是按照人的本能生活,它既像是一個孩子,又像是一只小獸,這種境界是最低的;第二是講求實際厲害的“功利境界”,現代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就止于這個境界中,過著“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的世俗生活;第叁是“正其義,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到達這個境界就已經需要覺悟,要能夠覺知到道德律令的高尚與合理性,要能夠對他人存有悲憫之心才可能達到道德境界;第四,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鳳毛麟角,他需要站到宇宙的高度來思考自己的一席生命,將自己的使命等同于“天民”才可能達到。這種“天地境界”也就相當于我們修行人所說的佛的果位。他已經能夠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逍遙自然,無所依待了。
當我們靜心修行之時,實際上就是在突破自己內心的藩籬。修心的過程就像是將自己的心由一滴水的大小修行到大海那麼廣闊。開始的時候,一粒微塵投進你的心,你都會有所掙紮;等到我們的境界次第提升起來,到大海那麼遼遠廣大的時候,就算是把一搜船扔進你的心裏,又能怎樣呢?有人問,如果我修不到那種程度怎麼辦呢?沒有關系。只要好好進行反思,及時對自己進行總結就可以了。
《佛本身故事》中有這樣一個傳說:釋迦牟尼佛在成爲佛前的某一世也是一個王子。有一次,他去山中,見到一只母虎餓得奄奄一息,五只小老虎尚未斷奶,在母親身邊哀告連連,情狀甚是可憐。于是佛在那一世舍身飼虎,用自己的性命救回了一窩老虎。佛在無量劫中不斷地行菩薩道,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利益他人,終于在無量世以後證得佛果。我們並不是要大家用自己的性命去喂虎,但這種利他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上面所講到的第七識是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習氣,在根本上很難突破。人往往會有一念利他心起,但在行爲的過程中便又會回到我執當中。因此,我們能夠改變一點“我識”,便是一分不容易的進步。
在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每一個過程。盡管,世界和我們自身都遷流不息,但是修行卻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份不隨物轉移的清涼與豐足。
《甯靜的身心 詩意的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