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且思且行論管理

  且思且行論管理

  ——浙江大學高級總裁班香海禅寺禅修之旅賢宗法師分享

  楊柳整理

  首先感謝各位給我這個絕好的機會和大家結緣。佛法說“百年修得同船渡”,我們今天能夠見面,能夠分享一些人生的體悟,我想至少要有五百年的修行,才能有如此殊勝的緣分。

  香海禅寺目前還處在初建的階段,食宿等還比較簡陋,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抱著一顆修行的心,我們是不會對外在世界、客觀條件抱有多少要求的。

  這就好像上回我們上海交大EMBA的同學一起去野營,雖然那裏的住宿條件很差,一個房間住叁十幾個人,但是因爲大家把心放下了,因此晚上都睡得很熟。這就是說,身心靈一旦放松,處處都是天堂。如果我們的心一直都執著于原來的那個身份和執見,當然在哪裏都會覺得很不舒服。

  比如有的領導非常在意開會所坐的位置,如果下面的工作人員把自己安排在一個比較偏的座位上,他就會大發雷霆。帶著這種分別的心,生活處處都是地獄。因爲在家裏,你就是個父親,是個丈夫,是個兒子,而不是什麼領導。在路上行走,你就是個路人,而不是一個明星。在醫院,你就是個病人,而不是什麼神仙。不分別的心,容易使我們放下外在的虛名,得到真正的輕松。

  如果你能夠把今天的旅程當作一種全新的、不可複製的體驗,便會收獲到更多的東西;敞開心懷,便會容易與人相交;放下自我,便會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只要抱定一顆學習的心,那麼哪裏都能找到精彩,哪裏都能學習到新的東西。

  我經常在老師和學員的角色間轉換,就像諸位一樣不斷在老板和學員的角色間周遊。我們同樣需要做的,就是在學習中成長,在磨練中成熟。這樣的過程使我們不斷地接觸新事物,不斷地超越自己。

  各位作爲高層管理者,在營銷和管理方面的水平要遠遠在我之上。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從佛法的角度思考管理、文化以及企業的長存之道。

  一、佛教中的管理學

  企業絕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盈利機構。在“學習型企業”的理念中,企業需要像學校一樣地改變與提升;企業需要像軍隊一樣地服從和遵守;企業要像家庭一樣地凝聚和溫暖;企業要像宗教一樣地持久和永恒。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思考,爲什麼佛教能夠曆經多番變遷、興衰,而傳承至今呢?這種傳承的持久性對于企業而言是不是一種有益地借鑒呢?佛教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五十多年的曆史,即使是在曆史上反對佛教的時期,統治者依然無法阻止僧人們內持梵行,也無法消除一個普通人心靈中的那部《金剛經》。這就是因爲,佛教深深地把佛法與佛格種在了人的心靈之中,人們知道這是好的,對他們的身體、心靈有利,因此,它便不能被打倒和消除。

  佛教爲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佛教的創始者因怎樣的初衷而創立了它?釋迦牟尼在世時,從沒有想過自己要創立一個宗教抑或是一個組織,更不會想到自己的思想會持續到今天,影響遍及整個世界。他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要讓生命得到究竟地解脫。釋迦牟尼原本是一個要繼承大統的王子,他的父親爲了使他沈湎于人間的生活,曾爲他建造春夏秋冬四座宮殿,其中美女、美食、珍奇古玩無數。但是傳說當釋迦牟尼外出遊玩時,曾出東南西北四門,見生老病死四苦,繼而發願要遠離塵世,求得究竟的解脫。他離開皇宮以後,曾向當時的許多大德學習解脫的法門,結果發現他們的法門都不究竟,于是決定自己修行,經過一段時間的苦修,終于在四月初八日得到大成。當他大徹大悟之後,想把自己所悟到的傳授給更多的人,使他們也獲得解脫,他的第一次說法,就稱作“初轉*輪”。在這以後,隨著傳法的影響越來越大,就需要有場所、製度、規範等,在這個基礎上,漸漸形成了原始的寺廟和僧伽製度。

  很多人覺得佛教的戒律非常嚴格,甚至不可理喻。但實際上,這些戒律在當時是自然而簡單的。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邪、不飲酒。比如不殺生,最基本的就是不殺人,殺人必判刑;再如不偷盜,如果偷盜到一定程度,必然被法律所製裁,這種達到受製裁的程度的罪行就是犯了佛教的性戒,也就是根本戒。妄語顛倒黑白、搬弄是非,久後必遭報應;淫邪有違倫常、破壞家庭,犯戒得惡果;而飲酒則會損害人的性靈與夙慧,使人迷醉顛倒,猖狂亂語而惹禍上身。因此,佛教強調這五種基本戒律。

  古代原來沒有酒戒。傳說有一個比丘,有一次喝了酒,因爲沒有下酒菜,就去村子裏的一戶人家偷了一只雞,犯了偷盜戒;殺而食之,犯了殺生戒。第二天,村裏的農婦過來問他,有沒有見過她所養的雞。他說,沒有。這就犯了妄語戒。因爲宿醉未醒,他被農婦的美貌所迷,起了色心,因此破了淫邪戒。可見,酒戒一破,其他的戒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一地破了。因此,佛教教人要守持酒戒。

  佛教最初的戒律都是當時的僧人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保持慧命的方法,凡有害于生命和靈性的,他們就設定爲戒條,久而久之便傳承了下來。佛教的思想,必是有其緣起,因此産生一個方法。它是非常人性的,而非許多人所認爲的那樣。有的人認爲佛教守殺生戒,並且延伸到飛禽走獸、一草一木都不傷害,這是很迂腐的。但是佛教卻正是以這種不殺生的態度,來信守內心的悲憫。比如水中蓮花亭亭淨植,如果我們一定要去采摘它們,破壞它們,這就違背了悲憫之心。

  佛教所有的理論和思想都來自于事物想要長久的規律。世間的一切事物想要長久地存在下去,就一定要受到某些規範的約束,如果沒有這些約束,事物就無法保全自己。

  二、有道者的管理學

  有一個捕鳥師,白天把網撒在森林的各個角落裏。別人見到了,就對他說:“你看,這些鳥分明都是向著同一個方向飛去的,你在各處撒網有什麼用呢?捕鳥師對他說:“這些鳥在白天的時候的確向同一方向飛去,但是一到傍晚,它們又會向著各自的方向回家,這就是“飛鳥食盡各投林”。到時候,我的網就會起作用了。”這就說明,在追求共性之外,每一個個體還要追求自己的個性。正是這種獨特的東西,使得人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生存。

  我曾經和做企業的朋友們分享過一個理念: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得好,需要有人才。人才因何而來呢?主要是因爲企業的軟實力文化。而企業文化背後又是什麼呢?那應該是企業創始人的人生使命。他的自我定位,他的努力方向,促使這樣一種文化産生。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夠擁有這樣一種使命,什麼樣的人能夠完成這樣一種價值呢?這就是有福德的人。

  我們經常會去學習各種各樣的課程,學營銷,學管理,學禮儀等等。但是這些還只是停留在術的層面上。如果我們不把自己提高到道的層面上,那麼術的東西學得越多,就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秦朝的丞相李斯是戰國末期大哲學家荀子的學生。他的學問很好,寫過《谏逐客書》,可以說是文采斐然。但是他的德行就很不夠,因爲嫉妒韓非子,甚至殺死這位同門。秦相李斯後來得到了報應,他自己也被處以極刑。在他臨刑之前,曾經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他對自己的兒子說:“吾欲與汝複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複可得乎?”他在臨死之前幡然悔悟,知道人生的追求可以不是名利,而僅僅是最簡單而自由的生命體驗。可惜他領悟得太晚了。我們作爲一個人,比建功立業更加重要的,就是要培德。

  西方有一個學者說過:“不要讓你的技巧超過德行。”我當時聽到這句話,足足呆住了叁分鍾。技巧是小聰明,是權謀之術,說到底只是詐僞之術。就像魔術一樣,饒是再鮮亮動人,也終于被拆穿的一天。而真正要讓企業長久,一定要注意隨時隨地培養自己的德行。德行是什麼?德行是符合天地大道的原理,是正大光明的心性,是人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只有符合天地大道、正大光明的事物,才能夠長久。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克己修身、淡泊明志、順其自然、執兩用中等理念都是我非常贊同的。這些簡單的語言中含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可以作爲我們人生的信條來自我勉勵。中國有“正則通,通則達”的思想,這也就是要人們在行事時做到厚德載物。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沒有讓更多人受益,你的企業想要長久發展,這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討論這些培訓課程,當時在場的一位女士一下子點醒了我,她說:“學得再多,如果福德不夠的話,也是一樣賺不到錢的。”這句話雖然有一點宿命論的色彩。但是它正說明了萬事萬物向道而生的必然性。

  叁、活的管理學

  朱熹有一首《觀書有感》,其中的兩句非常有名:“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唯有流動的水才會清明潔淨,唯有善于學習的企業才能夠獲得長久的生命。

  以前我們給大家推薦過一本有關日本最優秀的企業的書籍。這本書只選了日本的五家企業作爲例證。這些企業我們不一定聽說過,但是在它們各自的行業內,卻都是翹楚中的翹楚。比如其中有一家殘疾人所經營的企業。他的企業所生産的義肢不僅在性能方面非常卓越,而且在外觀上非常逼真,就連毛孔也都有精細的製作,人的肉眼根本分不清真假。它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追求卓越,追求更完滿、更符合人性的要求。

  去年我去了兩次日本。一次是自己去考察,另一次是帶著國內的企業家去學習日本的企業文化。日本有一個製作香的公司。他們的沈香儲存量非常驚人。我們知道沈香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料,一克上等的沈香出售價就是人民幣六萬元。這個公司的地窖中所儲存的沈香,真是一筆不可估算的財富。但是由于他們今年沒有收購到新的沈香,因此他們一年都不出售自己所儲存的沈香。我問他們這樣做的原因。那個經營者告訴我,他所追求的並不是這家店在他的手上能夠擴展到多大的規模,而是希望它能夠長期地…

《且思且行論管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