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心態與幸福人生
楊柳整理
——甯波中信銀行中層幹部培訓班賢宗法師開示
幸福的人生給我們的感覺就像通過望遠鏡的目鏡所見到的美景一樣:眼前的仙境似乎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幸福感”在常人那裏,有一個“遠距離增強法則”。我們譬如是站在一個同心圓的圓心中,以我們眼光看去,自己是最不容易獲得幸福的,因爲每天面對著自己瑣碎的生活,家庭、工作、健康等問題,這些麻煩時時困擾著我們。與我們越是親密的人,你就越不容易看到他們身上的幸福,因爲你深知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種種煩憂;而越是我們所不熟悉的人,也就是離我們所在的圓心距離越遠的人,你會很輕易地感到他們的幸福。比如一個和你擦肩而過的叁口之家,一個坐在咖啡廳裏抱著咖啡發呆的年輕女郎,或者一個和你素不相識的正在玩樂的孩子,你都會覺得他們是非常幸福的。
爲什麼幸福會呈現這樣的狀態呢?爲什麼你對生活了解地越詳細,越具體,就越會産生煩惱呢?佛教認爲,不幸福來自于不正確的認識。我們說“由愛故生怖,由愛故生憂”,你對自己愛得最深,于是自己的煩惱也越多;你也很愛自己的家人,因此家人的問題也顯得很多;而你會以一種天然的、無欲求的眼光看待一個陌生人,因此他們是幸福的。
我們今天的開示,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從佛教的思想中獲得某些人生的智慧,從而由更開闊的境界來看待一席生命。佛教要求我們從事物的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的四季嬗替等更爲究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理解宇宙,洞見人生。當你能夠明白這一切時,你就會發現人生是何等的簡單,何等的自然。你必能以和悅之心來看待健康、家庭與工作。
如果沒有對人生進行反思,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呈現出一種渾渾噩噩卻自以爲清醒的狀態。你與別人談論的無非就是才色名食睡而已,卻還會因爲一時的得失而手舞足蹈,難以自持。你今天看到一個美女就開心得不得了,豈不知紅女白婆地變化只在刹那之間;或者因爲得了什麼好處、升上什麼位置就沾沾自喜,豈不知花落就是因爲它有綻放的時刻。
今天我所講的,都是我自己人生中一些思考的斷章,因爲我覺得只有自己親身經曆過的,才算得上真正的人生財富,也才更有感染力。
一、打開心量——悲喜萬緣一念間
有人問我,會用怎樣的一句話評價自己到目前爲止的人生。我說:“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包容別人的深度和看待事物的高度決定了我們的幸福程度。爲什麼要強調人生的高度呢?我可以用《莊子》的比喻來回答:一只小鳥飛翔的高度和一只大鵬飛翔的高度不可同日而語,它們所見到的世界也完全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小鳥認爲水塘就是大海,因爲它所飛行的距離決定了它一輩子不可能看到大海。這時,如果大鵬對小鳥說大海是如何如何廣闊無垠,小鳥一定也會嗤笑大鵬癡人說夢。這就是說,高度決定不同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她有一點很高妙,她見到什麼人就說適合這個人聽的話,以此度化他們。她絕不會和一個農民談工業,也絕不會和一個商人談風月。這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她深知每一個人所在的高度都是不同的,但是她又不以分別心來看待這些高度,都願意倒駕慈航,一一度化他們。
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自己的眼睛所見到的事物,我們會指認爲生活的全部,進而被眼前的事物所困擾。如果我們想要超越目前的生活狀態,便要打開自己的心量,從更高一層去思考人生。這就是“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我面前的這杯水裏只要投進一塊小小的石頭,也會掀起漣漪;但是如果是大海呢?那即使是一艘船沈沒在其中也是悄無聲息。一些小事爲什麼會在我們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浪呢?這是因爲我們的心量還不夠開闊。因此我們要超越自己,首先就要打開心量。
我很喜歡一句話,叫做“心包太虛,量遍沙際”。當我們的心量像太虛一樣寬廣,像恒河沙那麼無可計數的時候,今天升官或者降職對你還是那麼重要嗎?今天健康還是疾病還會那麼在意嗎?這樣說並不是說讓你冷漠地面對生命,而是讓你專注于當下所做之事的過程,專心在每一個瞬間。這就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但是人往往心猿意馬,萬念紛弛。站在這裏,想著那裏;工作時想著玩,玩的時候又想著工作。結果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完成地很好。西方著名的學府中流行著一句話“Work hard, play hard.”他們的圖書館整夜燈火通明,學生讀書非常刻苦,但是一到周末,他們便瘋狂地玩樂、放松,釋放自己的壓力。這種狀態就是專注,就更容易將事情做好,也更能體會生命的意義。
相反,我們周圍有些朋友常常一邊聽課,一邊發短信;一邊和客戶談話,一邊想著家裏的事情。處在這種狀態中,不僅會給別人帶來不尊重、不專業的感覺,而且自己也會感到非常疲憊。這種狀態中,身體和心靈分離,又怎能不感到疲憊呢?
當我們陷于這種狀態時,就應該及時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心量的打開是一個過程,也許今天你的心量是一杯水,但他日也能夠成爲一片海洋,只要你願意不斷去鍛煉自己的心量,使它不斷開闊起來。比如今天你因爲某件事情感到著急煩惱,你就要及時察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及時反問自己:“爲什麼我會如此在意這件事情呢?爲什麼我會因爲它而産生煩惱呢?爲什麼我不能好好體會飯菜的味道了呢?”我就常常這樣反思,問自己,及時把自己拉回到當下。
當然,佛教認爲每一件事情的産生、發展都有因果,形成今天的果,是由前因造成的;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未來的因。但是,心量的開闊能夠使人灑脫自如,心量的開闊能夠生成無限智慧,心量的開闊能夠使人走向幸福的未來。
我們國家倡導要“解放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個人要將自己從無始以來所養成的固有思維中解放出來,這也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出家人和諸位在家的朋友一樣,都需要不斷地反思、覺醒、超越自己。在我看來,這就是修行。修行絕非是出家人遠離塵世,全生避禍的行爲,而是要融入時代,勇于實踐,在塵世中利益有情。
要改變一種習慣絕不容易。比如我的普通話帶有比較重的福建口音,我曾多次想要改變這一點。我問了一位播音員朋友,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改變。她告訴我說:“要改正發音,不僅要從聲母、韻母開始練習,而且還要從最原始的拼音字母開始重新學起。”這種改變多麼困難,要下多麼大的決心才可以辦到呢?
一架飛機在空中直飛的時候,耗油量是最少的;而在飛機起飛的時候,或者在空中轉彎的時候,耗油量要多得多。人在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迹的時候不也是最痛苦的時候嗎?當我們去修讀一個新的學位,或者學習一樣新的技能的時候,原有的學習和生活就會被打亂,這時不是很痛苦嗎?這時候內心和身體都會感到疲憊。這時需要怎樣的精神呢?就是堅持和自我超越。
我最近也在修讀上海交大的EMBA,每個月都有幾天要去上海上課,每節課都必須關機,每門課都要寫論文,麻煩得不得了。但這不就是自我超越的絕佳機會嗎?我在課程中感悟到很多,也在修習的痛苦中快樂地成長起來。
最近,我在看《省委班子》這本書,在看書時我悟到一個道理:無論是做什麼事情,在什麼時候,一個人的正知正見、正念正行,都不能夠有一時的忘卻。一旦你樹立起正確的觀念,你的人生道路就會次第開闊起來。
古來多少聖賢,有多少能夠被今天的人們所知曉呢?真的是寥若晨星。在他們的故事中,什麼東西影響到今人呢,什麼被我們一直傳頌呢,又是什麼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呢?當你知道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時,你便會明白自己的人生應當做怎樣的思考,應當往何處走。
生活中,無論是晉升爲科長也好,行長也好,都只是一種點綴。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生活才能夠更灑脫,更具高度。否則,名缰利鎖就會把我們的靈性全部毀滅,人生也就很有局限。古人說,“澹泊明志,甯靜致遠”,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看法,並不是說不要精進;而只是讓我們不要執著于名聞利養之中,好好地做當下的每一件事情。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你只求在名利上勇猛進益,在其他方面就肯定會有所失去。比如我坐在這裏面對大家,你們就只能見到我的正面,而看不到我的背面;我伸出手來,你們只見到我的手心,而我的手背就在它的後面。自然造物皆是如此:一個外表軟弱的人,可能內心強大;而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可能內心豐盈。
二、超越自我——靈山只在汝心頭
當我們的內心被一樣東西、一件事所局限的時候,正是我們修行心量的最佳時機。比如我從甯海到嘉興來重建香海禅寺的大殿時,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大工程。我們的大殿高四十多米,占地四千多平方米,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不僅要重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爲了尋找大殿的定位,我特地到臺灣去考察。我們都知道,臺灣的佛教建設比目前大陸的佛教建設要更加現代。我到了臺灣以後,心裏就在思考,我們的寺院如果在臺灣要怎樣做才能顯出它的特色,而毫不遜色呢?或許今天來大陸參觀或修行的臺灣同胞還不是很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慢慢的大陸和臺灣的宗教事業之間的互動也會漸次增多。到時候那些來自臺灣,甚至來自西方世界的客人來到我們香海禅寺,我們要以怎樣的理念、怎樣的姿態來使他們感到我們的誠意和與衆不同之處呢?如果缺少特色,就很難有自己的文化形成。當時,我不僅了解各國佛教的建設,而且還參考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的建設方式,甚至思考了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可能。只有當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時,我們才可能完成大願景。
作爲領導,也一定要有超越于自己目前崗位的視野來思考問題。我經常…
《陽光心態與幸福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