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因緣義癡心枉念佛
——2011年7月9日賢宗法師開示于香海禅寺
楊柳整理
一、佛陀的教育,菩薩的道義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識,有興趣的同修可以以此爲開端,親近佛法,改變人生。
首先,我來問大家:什麼是佛?佛不是一尊塑像,也不是一個幫助你實現願望的神,他本來是一個覺者,一個覺悟的人。佛在從前覺悟到了“緣起性空”的思想,而後,將這種思想傳授給他的弟子,讓他的弟子再傳授給其他的人。每一個原始的寺院就是一個學校,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覺者在寺廟中,其他人來那裏向他學習。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就必須要有吃飯的地方,住宿的地方,要有僧團組織,漸漸地,佛教就形成了。這種原始寺廟的形製和古代西方的學院很相似,是以老師爲中心而存在的。後來,這種形製也發展爲今天的大學。
因此,“寺院”就是一個傳播真理、教義,啓發人的智慧的場所。現在有一些寺院僅僅只做到塑佛像、燒香、拜佛、讓人許願,這和佛教原始的建寺理念是不相符的。本來,燒香、拜佛只是佛教的一種儀軌,這是佛教外在的外在。那麼佛教的內在又是什麼呢?其內在應該起到教化人、啓迪人、影響人的作用,是一種傳播知識的媒介。
所以,佛教也就是指佛陀的教育。佛是一位自覺覺他,幫助別人得到自他圓滿的老師。每一位佛教的弟子都應該向佛學習。學習自我覺悟,然後幫助身邊的人,最後得到雙向的圓滿。
每一位皈依的佛弟子,都要發“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因此,佛學乃是大丈夫所爲,絕不是宵小之徒可以學習的。佛陀的十個名號中有一個是“勇猛丈夫”,還有一個名號是“人天師表”,這就說明了我們學佛應該努力的兩種方向。不但自己要勇猛精進,而且還要幫助別人成就圓滿。
佛教中有幾個果位的分別:凡夫、天人、羅漢、菩薩、佛。凡夫是迷失的佛,佛是覺悟的凡夫。這幾個果位既然是通過修行達到的,也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向好的地方轉化,一念天堂,成爲佛;向壞的地方轉化,一念地獄,又可能變回凡夫。
今天,你發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宏願,就是菩薩。菩薩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原來的意思就是“利益有情”。有情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衆生。做菩薩就是要不斷地利益衆生,不斷地奉獻自己,不斷地成就道業,不斷地斷除煩惱。這世上但凡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往往有一顆利益衆生的心,即使他不是佛教徒。比如一個員工人數達到千人萬人的大企業,它的負責人,如果沒有心包太虛的能量,是很難做到的。沒有大心量的人很難有持久心,沒有持久心,就很難成就事業。
作爲平凡的人,可能會羨慕那些名人。但是盛名之人,卻非自由之身。那些明星去商店還得喬裝打扮,過馬路也得小心翼翼,可能活得並不自在。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所應該追求的不一定是名聲,而是要追求活出鮮活的自己,活出獨特的自己。這就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如果一直沈淪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人生就失去了本來的面目,也失去了全部意趣。
各位今天能夠聽聞佛法,這是無量世以來所累積的福澤所得的一份幸運;如果此刻就能夠有所領悟,將佛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你的生活在此刻就會發生質的改變。反之,如果聽過算過,不用它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那即使來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寺裏的蚊子一直在此聽經說法,但它還是要吸人鮮血。如果你聽了佛法,回去依舊按照原來的樣子生活,那麼又和寺中的蚊蟲蝼蟻又有何分別呢?
當你們走到這裏來的時候,應該要拿到一把獲取人生寶藏的鑰匙,這把鑰匙比任何物質財富更加可貴。佛法運用起來,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否則就如看到寶藏卻空手而歸。
佛陀的思想教人不要成爲迷茫的人,不要成爲邪惡的人,不要成爲煩惱的人,而要成爲智慧的人、覺悟的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智慧的覺者呢?佛陀教育我們要明白“緣起”的思想,明白“無我”的思想,明白“空”的思想,通過對于天地萬物正確理念的覺知來化解生活中的問題。
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佛陀悟道時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又認爲“萬物皆隨因緣和合而存在,隨因緣離散而消亡。”我們就從“因緣觀”的理念上來做一個理解。
人在看待問題時,容易將事物看作是固定的、持久的、不變的,或者說,人都有保持好的狀態,規避不好的狀態的心理需求。當大家獲得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希望能夠一直擁有這樣東西;當大家結婚的時候,總是希望愛情能夠永存;當我們年輕和健康時,也希望這種好的狀態能夠一直保有;當我們與朋友相交時,總是希望友情能夠恒久不變,堅固似金。最根本的是,人都渴望永生,渴望不死,渴望恒久燦爛,遠離一切苦。這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生活狀態,即在寄願中渴望“美”的永存,渴望“有”的堅固。
然而,這種狀態可能達到嗎?以上所說的願景,沒有一樣是可能的。身體的健康一直都在變化,情感則更加容易改變。我們有時會批評那些感情的叛徒,今天結婚,明天離婚,朝秦暮楚。但是,即使兩個人在一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對于整個宇宙來說又何嘗不是猶如朝生暮死,一閃而過呢?因此,一個人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別人也不能夠來衡量你的生活方式。每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相同。學佛使你能夠獲得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貪生畏死的,也不是嫌貧愛富的,它能夠使你在任何一個狀態中都得到受用,使你在每一個狀態中安住,沒有好和不好的區分。這種智慧能夠通過禅修落實下來。
否則,如果你活著完全是依托著某一樣東西的話,那樣東西消失了,你的生命也就淪陷了。好比你覺得孩子就是你的全部,那麼如果有一天他生病了,離開你了,你的生命不也就完結了嗎?這種思維是需要扭轉的。
昨天,我們這裏有些朋友在討論“靜心”的問題。他們看了《功夫熊貓2》,覺得很有啓發,認爲人只要靜心,就沒有什麼不可能。我對他們說:“一個人想要靜心,一定要有大胸懷,大願景,大方向才有可能。不然的話,即使通過深呼吸讓自己靜下來,只能得到一刻的清淨。這是不究竟的。設想在你打坐的時候,你的企業突然倒閉了,你還能靜心嗎?”如果你將一樣東西作爲你生命的全部,你就沒有辦法得到根本的靜心。如果你能夠將生命當作一個無常的過程,將原來所注重的東西全部都梳理一遍,能夠將生和死、名和利全部視若糞土,將它們客觀地看作是短暫存在的過程,你的人生就能時時靜心,時時喜樂;就能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經常和一些小姑娘講,如果沒有經曆過離婚、失去孩子的痛苦,只是因爲某個人不理你或者失戀而痛不欲生,那你對于人生的認識就太淺了。苦難對于一些人來說是巨大的,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爲什麼面對同樣的失戀,有的人睡一覺就沒事了,有的人卻要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因爲他們對于苦難的理解是不同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
人生在世,每一樣東西都在不斷地變化;它們在無形中漸變,而不變的表象,有時迷惑我們的眼睛。我們足下的河流,目前的繁花,頭頂的星空,它們無時無刻不變化,無時無刻不運動,但是我們的肉眼過于渺小,有時拘泥于它們的形貌,而忘記了它們變更的本質。
佛教說,我們的身體無常、觀念無常,世界也無常。哲學家一直在爭論,那個小小的孩子和那個垂暮的老人何以被認定是同一個人,他們的形貌、思想、狀態,一切都變化了,那麼不變的究竟是什麼呢?爲什麼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月亮是這樣,死去時它依舊如是呢?我們的生命與幾百萬億年的地球的生命相比實在太短暫了。那麼,今天誰贊揚了我,誰侮辱了我,這些事情還值得我們去挂懷嗎?
因此,我們應該用超脫、潇灑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事情。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夠活得更好、更快樂,也能將事情處理得更好。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能夠如是正確理解事物運行的方式,世界存在的規律。大凡有所成就者,皆能從事物的存在中解讀出一種規則。
我經常用佛教緣起性空的思想來解讀企業運作的規律、運行的方法,將這些思想與企業家分享。爲什麼佛商這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存在可以有共融共通的地方呢?因爲,從“道”的理念上說,它們是相通的。在道的層面上,佛教不僅與商業相通,與家庭幸福、美容養生等都是相通的。無論是做生意、成立家庭,還是交朋友,都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做思考,不要總是以我見、我思、我想、我慢來看待問題,而要自利利他,多奉獻少索取。這不是佛教與世間諸事業的相通之處嗎?
學佛者隨時觀想事物的變化,能夠認清事物生住異滅的本質。我常想:“當我一生下來的時候,我的必然結局就是死亡。那麼在死亡來臨之前,我能夠做些什麼?”當我擁有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就會想,下一秒鍾失去它,我又會怎樣?來是去的必然前提,一樣東西來到你身邊,就必然有離開的時刻。
很多年輕人認爲,愛情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如果你去問問老年人,他們會告訴你,身邊的另一半相處久了,毛病一大堆。世間並沒有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完美的物,有的只是無盡的理解與包容。別人是這樣,你自己也是一樣。
這就佛教中的無常思想、變異思想。當你能夠用這樣的思維來理解事物,人生就不會再有悲傷。
叁、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人世間有叁種富貴:第一種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得到的富貴,有如山中繁花,春開秋落,了然自明。這種富貴能夠持續到你生命的盡頭。第二種富貴是憑借一時的戰功,憑借他人得到的,有如盆中之花,澆灌則活,廢棄則死。第叁種富貴全憑機會得來…
《不曉因緣義癡心枉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