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因缘义痴心枉念佛
——2011年7月9日贤宗法师开示于香海禅寺
杨柳整理
一、佛陀的教育,菩萨的道义
我们今天来分享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有兴趣的同修可以以此为开端,亲近佛法,改变人生。
首先,我来问大家:什么是佛?佛不是一尊塑像,也不是一个帮助你实现愿望的神,他本来是一个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佛在从前觉悟到了“缘起性空”的思想,而后,将这种思想传授给他的弟子,让他的弟子再传授给其他的人。每一个原始的寺院就是一个学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觉者在寺庙中,其他人来那里向他学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就必须要有吃饭的地方,住宿的地方,要有僧团组织,渐渐地,佛教就形成了。这种原始寺庙的形制和古代西方的学院很相似,是以老师为中心而存在的。后来,这种形制也发展为今天的大学。
因此,“寺院”就是一个传播真理、教义,启发人的智慧的场所。现在有一些寺院仅仅只做到塑佛像、烧香、拜佛、让人许愿,这和佛教原始的建寺理念是不相符的。本来,烧香、拜佛只是佛教的一种仪轨,这是佛教外在的外在。那么佛教的内在又是什么呢?其内在应该起到教化人、启迪人、影响人的作用,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媒介。
所以,佛教也就是指佛陀的教育。佛是一位自觉觉他,帮助别人得到自他圆满的老师。每一位佛教的弟子都应该向佛学习。学习自我觉悟,然后帮助身边的人,最后得到双向的圆满。
每一位皈依的佛弟子,都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因此,佛学乃是大丈夫所为,绝不是宵小之徒可以学习的。佛陀的十个名号中有一个是“勇猛丈夫”,还有一个名号是“人天师表”,这就说明了我们学佛应该努力的两种方向。不但自己要勇猛精进,而且还要帮助别人成就圆满。
佛教中有几个果位的分别:凡夫、天人、罗汉、菩萨、佛。凡夫是迷失的佛,佛是觉悟的凡夫。这几个果位既然是通过修行达到的,也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向好的地方转化,一念天堂,成为佛;向坏的地方转化,一念地狱,又可能变回凡夫。
今天,你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宏愿,就是菩萨。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原来的意思就是“利益有情”。有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众生。做菩萨就是要不断地利益众生,不断地奉献自己,不断地成就道业,不断地断除烦恼。这世上但凡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即使他不是佛教徒。比如一个员工人数达到千人万人的大企业,它的负责人,如果没有心包太虚的能量,是很难做到的。没有大心量的人很难有持久心,没有持久心,就很难成就事业。
作为平凡的人,可能会羡慕那些名人。但是盛名之人,却非自由之身。那些明星去商店还得乔装打扮,过马路也得小心翼翼,可能活得并不自在。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追求的不一定是名声,而是要追求活出鲜活的自己,活出独特的自己。这就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如果一直沉沦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人生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也失去了全部意趣。
各位今天能够听闻佛法,这是无量世以来所累积的福泽所得的一份幸运;如果此刻就能够有所领悟,将佛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你的生活在此刻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反之,如果听过算过,不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那即使来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寺里的蚊子一直在此听经说法,但它还是要吸人鲜血。如果你听了佛法,回去依旧按照原来的样子生活,那么又和寺中的蚊虫蝼蚁又有何分别呢?
当你们走到这里来的时候,应该要拿到一把获取人生宝藏的钥匙,这把钥匙比任何物质财富更加可贵。佛法运用起来,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否则就如看到宝藏却空手而归。
佛陀的思想教人不要成为迷茫的人,不要成为邪恶的人,不要成为烦恼的人,而要成为智慧的人、觉悟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的觉者呢?佛陀教育我们要明白“缘起”的思想,明白“无我”的思想,明白“空”的思想,通过对于天地万物正确理念的觉知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
二、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佛陀悟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又认为“万物皆随因缘和合而存在,随因缘离散而消亡。”我们就从“因缘观”的理念上来做一个理解。
人在看待问题时,容易将事物看作是固定的、持久的、不变的,或者说,人都有保持好的状态,规避不好的状态的心理需求。当大家获得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希望能够一直拥有这样东西;当大家结婚的时候,总是希望爱情能够永存;当我们年轻和健康时,也希望这种好的状态能够一直保有;当我们与朋友相交时,总是希望友情能够恒久不变,坚固似金。最根本的是,人都渴望永生,渴望不死,渴望恒久灿烂,远离一切苦。这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生活状态,即在寄愿中渴望“美”的永存,渴望“有”的坚固。
然而,这种状态可能达到吗?以上所说的愿景,没有一样是可能的。身体的健康一直都在变化,情感则更加容易改变。我们有时会批评那些感情的叛徒,今天结婚,明天离婚,朝秦暮楚。但是,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又何尝不是犹如朝生暮死,一闪而过呢?因此,一个人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别人也不能够来衡量你的生活方式。每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相同。学佛使你能够获得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贪生畏死的,也不是嫌贫爱富的,它能够使你在任何一个状态中都得到受用,使你在每一个状态中安住,没有好和不好的区分。这种智慧能够通过禅修落实下来。
否则,如果你活着完全是依托着某一样东西的话,那样东西消失了,你的生命也就沦陷了。好比你觉得孩子就是你的全部,那么如果有一天他生病了,离开你了,你的生命不也就完结了吗?这种思维是需要扭转的。
昨天,我们这里有些朋友在讨论“静心”的问题。他们看了《功夫熊猫2》,觉得很有启发,认为人只要静心,就没有什么不可能。我对他们说:“一个人想要静心,一定要有大胸怀,大愿景,大方向才有可能。不然的话,即使通过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只能得到一刻的清净。这是不究竟的。设想在你打坐的时候,你的企业突然倒闭了,你还能静心吗?”如果你将一样东西作为你生命的全部,你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的静心。如果你能够将生命当作一个无常的过程,将原来所注重的东西全部都梳理一遍,能够将生和死、名和利全部视若粪土,将它们客观地看作是短暂存在的过程,你的人生就能时时静心,时时喜乐;就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经常和一些小姑娘讲,如果没有经历过离婚、失去孩子的痛苦,只是因为某个人不理你或者失恋而痛不欲生,那你对于人生的认识就太浅了。苦难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巨大的,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失恋,有的人睡一觉就没事了,有的人却要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对于苦难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人生在世,每一样东西都在不断地变化;它们在无形中渐变,而不变的表象,有时迷惑我们的眼睛。我们足下的河流,目前的繁花,头顶的星空,它们无时无刻不变化,无时无刻不运动,但是我们的肉眼过于渺小,有时拘泥于它们的形貌,而忘记了它们变更的本质。
佛教说,我们的身体无常、观念无常,世界也无常。哲学家一直在争论,那个小小的孩子和那个垂暮的老人何以被认定是同一个人,他们的形貌、思想、状态,一切都变化了,那么不变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月亮是这样,死去时它依旧如是呢?我们的生命与几百万亿年的地球的生命相比实在太短暂了。那么,今天谁赞扬了我,谁侮辱了我,这些事情还值得我们去挂怀吗?
因此,我们应该用超脱、潇洒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事情。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活得更好、更快乐,也能将事情处理得更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够如是正确理解事物运行的方式,世界存在的规律。大凡有所成就者,皆能从事物的存在中解读出一种规则。
我经常用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来解读企业运作的规律、运行的方法,将这些思想与企业家分享。为什么佛商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存在可以有共融共通的地方呢?因为,从“道”的理念上说,它们是相通的。在道的层面上,佛教不仅与商业相通,与家庭幸福、美容养生等都是相通的。无论是做生意、成立家庭,还是交朋友,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做思考,不要总是以我见、我思、我想、我慢来看待问题,而要自利利他,多奉献少索取。这不是佛教与世间诸事业的相通之处吗?
学佛者随时观想事物的变化,能够认清事物生住异灭的本质。我常想:“当我一生下来的时候,我的必然结局就是死亡。那么在死亡来临之前,我能够做些什么?”当我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我就会想,下一秒钟失去它,我又会怎样?来是去的必然前提,一样东西来到你身边,就必然有离开的时刻。
很多年轻人认为,爱情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如果你去问问老年人,他们会告诉你,身边的另一半相处久了,毛病一大堆。世间并没有完美的爱情,完美的人,完美的物,有的只是无尽的理解与包容。别人是这样,你自己也是一样。
这就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变异思想。当你能够用这样的思维来理解事物,人生就不会再有悲伤。
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人世间有三种富贵:第一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的富贵,有如山中繁花,春开秋落,了然自明。这种富贵能够持续到你生命的尽头。第二种富贵是凭借一时的战功,凭借他人得到的,有如盆中之花,浇灌则活,废弃则死。第三种富贵全凭机会得来…
《不晓因缘义痴心枉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