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陽光心態與幸福人生▪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塊牌子就是幸福的秘方。

  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做這樣一點小小的改變,我們的幸福就會迅速增加,我們的心態也會得到質的改變。

  前幾天我和朋友去福建的時候,幫助他們照相時,就對他們說:“當你的內心真正喜樂的時候,你的表情才會展現出最美的狀態。這可能就是你生命中最燦爛的一刹那。”我們爲什麼活得很痛苦,就是因爲我們有時不斷地否定自己,使自己活得生不如死。這就是自尋煩惱。

  我有時候在寺院裏散步,見到樹木蔥茏蓬勃的樣子,聞到鮮花馥郁的香氣,都會忍不住走到它們面前,看一看、聞一聞。在那樣的時間裏,我對自己說:“人活著,真幸福。”這就是欣賞生活。當我們懂得欣賞生命的過程,很滿足于自己的狀態的時候,你的心才會打開,你的身體才會放松,你的身心才能同時安住在當下。這時,你的智慧也最清明,能夠從更開闊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最近我們寺院因爲有新的居士樓和僧寮投入使用,所以一下子買了很多空調、熱水器、床、冰箱等等,錢一下子就花出去了。寺院裏的客人和很多朋友就開始擔心起來。紛紛對我說:“師父啊,這樣花錢花出去會不會沒錢吃飯,沒錢付電費啊。寺院裏有那麼多人,會不會過不下去啊?”我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花時間好好考慮的問題是,我們寺院裏那麼多人能夠怎樣給大家提供幫助,利益到更多的人,以達成我們修建道場的終極目標。

  還有的朋友幫我憂心說:“每一個人來,你都送給他們那麼多東西,這樣東西都會被你送光啦。”我卻不這樣看,我覺得能夠把東西送出去是我們的一種福分。世間最幸福的不是不斷往自己身上攬事情,而是能夠不斷地付出和幫助別人。付出是一種心量,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福澤。

  五、認知世界——只見四山青又黃

  正確地認識世界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佛教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我們平時的知見有所不同,我們將佛教認識世界的方式叫做“正知正見”。

  《心經》中有一句話大家一定會感到耳熟能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還有人經常會說出家人是“四大皆空”,或說“遁入空門”。如何正確地認識“空”呢,如何正確地認識事物呢?

  佛教把世間的一切事物叫做“有爲法”,或說它們是“有所造作的事物”。這些法都符合成住壞空的規律,都有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都是無常變化流動的。

  禅宗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問:“和尚在此多少時?”

  師曰:“只見四山青又黃。”

  又問:“出山路向什麼處去?”

  師曰:“隨流去。”

  “隨流去”就是隨著自然運化的方向而去,不去忤逆宇宙運行的規律行事。

  佛教認爲一切事物都是因爲因緣相聚而存在,又因爲因緣離散而消亡。正如一顆種子的發芽需要陽光、水、土壤、空氣等等要素,缺一不可。植物是這樣,人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升職或者降職,健康或者生病不也是因爲因緣條件的變化而來的嗎?這不是最自然的事情嗎?

  但是往往人就是不肯認清這一點,總是希望好的東西能夠永遠爲我所有,希望永遠年輕,永遠幸福,這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還要去追求,這不是緣木求魚嗎?硬要去追求什麼永恒,不就會産生無盡煩惱和憂愁麼?人生的不幸福,就是因爲我們不能夠正確地認識事物。

  常人總是把聰明誤認作智慧,但聰明遠遠不是智慧。聰明至多在術的程度上讓我們把某件事情做得更好一些,但智慧卻要我們站在事物基本原理的高度上來認識它們。

  事物自生自長本來就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自然的,如果想要人爲地改變它,最終只能自食惡果。現在整個的社會風氣比較浮躁,人們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裏完成最多的事情,這樣做會産生很多問題。就像一棵小樹苗要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即使利用某種人爲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使一棵小樹苗在外表上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它的內部也會是非常脆弱的,像泡沫結構一樣,一陣不大的風就足以將它吹倒了。

  再比如現在那些填料喂養的飼料雞,它們是在很不健康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工飼養場爲了讓雞更多地生蛋,就人爲地把每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用燈光調成十八個小時。在飼養場中,通過控製燈光的明滅來造成一天晝夜更替的幻覺,使雞多多地生蛋。這樣長大的雞,這樣生出來的雞蛋,裏面充滿了毒素,人吃了能不生病嗎?

  這就是人類文明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結果。

  人與自然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了,人越是覺得自己淩駕于自然之上,就越是忘記自己是自然之子的本質;一旦忘本,必然招致禍患。我們有多久沒有仰望星辰,叩問寰宇之秘辛?有多久不曾涉水過江,笑看兩岸之青山?又有多久不曾赤足行走,感受泥土之芬芳?我們都習慣說自己很忙,但是再忙也要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也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哪裏,也要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當你放下心防,感受生活,這種狀態才是最美的。

  在這裏,我爲大家推薦兩部影片:韓國的《商道》和中國的《喬家大院》。在這兩部影片中體現出了道的境界與寬闊的人生襟懷,非常值得一看。

  正確的認識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必不能産生于邪惡之中。當然,在佛教看來,最終極的智慧是跨越正邪兩面的不二思想。它是一種體證,是一種覺知,是唯有親身經曆,才能知道的。道的境界不可形名,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陽光心態也是一種自我體證的過程。幸福人生不是一個泛泛而談的概念,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落實的具體做法。這種做法不是通過聽講習得的,卻可以通過我們打開心量,專注當下,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用更高遠的視野去理解人生這些具體的實踐來達成。如果你們願意在生活中試一試,便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改變。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詩,作爲今天分享的尾聲:“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修行和生活本來是一回事情,靈山和我們的心本來也是不二的,祝福大家都能夠通過自己的修行或感悟,獲得陽光心態與幸福人生。

  

《陽光心態與幸福人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