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块牌子就是幸福的秘方。
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做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我们的幸福就会迅速增加,我们的心态也会得到质的改变。
前几天我和朋友去福建的时候,帮助他们照相时,就对他们说:“当你的内心真正喜乐的时候,你的表情才会展现出最美的状态。这可能就是你生命中最灿烂的一刹那。”我们为什么活得很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有时不断地否定自己,使自己活得生不如死。这就是自寻烦恼。
我有时候在寺院里散步,见到树木葱茏蓬勃的样子,闻到鲜花馥郁的香气,都会忍不住走到它们面前,看一看、闻一闻。在那样的时间里,我对自己说:“人活着,真幸福。”这就是欣赏生活。当我们懂得欣赏生命的过程,很满足于自己的状态的时候,你的心才会打开,你的身体才会放松,你的身心才能同时安住在当下。这时,你的智慧也最清明,能够从更开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最近我们寺院因为有新的居士楼和僧寮投入使用,所以一下子买了很多空调、热水器、床、冰箱等等,钱一下子就花出去了。寺院里的客人和很多朋友就开始担心起来。纷纷对我说:“师父啊,这样花钱花出去会不会没钱吃饭,没钱付电费啊。寺院里有那么多人,会不会过不下去啊?”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花时间好好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寺院里那么多人能够怎样给大家提供帮助,利益到更多的人,以达成我们修建道场的终极目标。
还有的朋友帮我忧心说:“每一个人来,你都送给他们那么多东西,这样东西都会被你送光啦。”我却不这样看,我觉得能够把东西送出去是我们的一种福分。世间最幸福的不是不断往自己身上揽事情,而是能够不断地付出和帮助别人。付出是一种心量,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福泽。
五、认知世界——只见四山青又黄
正确地认识世界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佛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我们平时的知见有所不同,我们将佛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叫做“正知正见”。
《心经》中有一句话大家一定会感到耳熟能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有人经常会说出家人是“四大皆空”,或说“遁入空门”。如何正确地认识“空”呢,如何正确地认识事物呢?
佛教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叫做“有为法”,或说它们是“有所造作的事物”。这些法都符合成住坏空的规律,都有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都是无常变化流动的。
禅宗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和尚在此多少时?”
师曰:“只见四山青又黄。”
又问:“出山路向什么处去?”
师曰:“随流去。”
“随流去”就是随着自然运化的方向而去,不去忤逆宇宙运行的规律行事。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因缘相聚而存在,又因为因缘离散而消亡。正如一颗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水、土壤、空气等等要素,缺一不可。植物是这样,人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升职或者降职,健康或者生病不也是因为因缘条件的变化而来的吗?这不是最自然的事情吗?
但是往往人就是不肯认清这一点,总是希望好的东西能够永远为我所有,希望永远年轻,永远幸福,这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还要去追求,这不是缘木求鱼吗?硬要去追求什么永恒,不就会产生无尽烦恼和忧愁么?人生的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
常人总是把聪明误认作智慧,但聪明远远不是智慧。聪明至多在术的程度上让我们把某件事情做得更好一些,但智慧却要我们站在事物基本原理的高度上来认识它们。
事物自生自长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如果想要人为地改变它,最终只能自食恶果。现在整个的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人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多的事情,这样做会产生很多问题。就像一棵小树苗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即使利用某种人为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一棵小树苗在外表上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它的内部也会是非常脆弱的,像泡沫结构一样,一阵不大的风就足以将它吹倒了。
再比如现在那些填料喂养的饲料鸡,它们是在很不健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工饲养场为了让鸡更多地生蛋,就人为地把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用灯光调成十八个小时。在饲养场中,通过控制灯光的明灭来造成一天昼夜更替的幻觉,使鸡多多地生蛋。这样长大的鸡,这样生出来的鸡蛋,里面充满了毒素,人吃了能不生病吗?
这就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人与自然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人越是觉得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就越是忘记自己是自然之子的本质;一旦忘本,必然招致祸患。我们有多久没有仰望星辰,叩问寰宇之秘辛?有多久不曾涉水过江,笑看两岸之青山?又有多久不曾赤足行走,感受泥土之芬芳?我们都习惯说自己很忙,但是再忙也要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也要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哪里,也要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你放下心防,感受生活,这种状态才是最美的。
在这里,我为大家推荐两部影片:韩国的《商道》和中国的《乔家大院》。在这两部影片中体现出了道的境界与宽阔的人生襟怀,非常值得一看。
正确的认识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必不能产生于邪恶之中。当然,在佛教看来,最终极的智慧是跨越正邪两面的不二思想。它是一种体证,是一种觉知,是唯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的。道的境界不可形名,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天我们所分享的阳光心态也是一种自我体证的过程。幸福人生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落实的具体做法。这种做法不是通过听讲习得的,却可以通过我们打开心量,专注当下,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更高远的视野去理解人生这些具体的实践来达成。如果你们愿意在生活中试一试,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改变。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作为今天分享的尾声:“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修行和生活本来是一回事情,灵山和我们的心本来也是不二的,祝福大家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修行或感悟,获得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
《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全文阅读结束。